上海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text

教学创新改革

临床医学院教学特色

(一)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一体化中医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学院“名中医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研究室”和国家临床研究基地、科技中心实验室及各研究所等创新平台,率先构建“传承与创新第二课堂”:搭建与名中医面对面沟通交流平台,发挥名老中医对学生成长的领航作用,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成立“研究生学术沙龙”创新平台,师生共学共悟,协同创新。实现学校和医院衔接,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成长之间的协同,建立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一体化中医人才培养体系。

(第五期:“与刘嘉湘老师面对面”,刘老分享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心得体会,谈如何更好发展中医药事业。)

(201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征稿)

(二)全方位渐进式中医思维培养模式

1.率先推进中医内科学疾病串讲教学改革。在学校的领导下,不断完善专业课教学大纲,推动核心主干课程建设,启动中医内科学串讲改革,改变原来单一病种、单一单元,单一知识点教授的模式,改为以疾病为主线,将临床上关系密切的一组疾病整合在一次课堂教学中讲解,突出共性,分析个性,以培养学生整体的知识架构和系统的临床思维,建设中医内科学教学品牌。

2.搭建“中医经典小讲堂-医案串讲-临床巡诊-中内带教门诊”渐进式中医思维实践平台。在实习轮转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中医经典小讲堂”夯实学生经典功底;以“医案串讲”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临床巡诊”拓宽学生临床思维;以“中内带教门诊”系统训练学生接诊能力和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建设一种从课堂教学到临床实践全方位、螺旋提升的培养体系,增加学生中医思维的悟性和感知力,并内化为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技能实训体系

1.建立递进式有机衔接的培训目标。在本科学习期间,以执业医师分阶段考核为大纲,强化实习前本科生临床技能培养;实习期间,以实习大纲为基础,结合科室轮转,强化临床技能培养;八年制学生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第一年以执业医师资格考核为指导;第二年以通科综合考试为目标;第三年以结业考核结合专科能力,分层次、一体化设计临床技能培训内容。

2.推进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改革。依托我院AHA中心优势,成立模拟医学教学团队,开展BLS, ACLS师资培训,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急救师资队伍。依托优秀师资,积极组织研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展递进式情景模拟教学,以情景教学提升学生临床综合技能。

探索建立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

(四)德医共融、心德共育的中医人文教学体系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合的学科,我院遵循医学学科特点,结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建设有序衔接的医学人文体系。

1.开展“课程思政”,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以中医急诊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等主干核心课程为契入点,强化中医文化渗透,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专业的热爱。。

2.情景实践教学,点燃医学生人文精神。创设情景,建立“医护-医患-护患”等多种关系模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医患冲突、多角色协调配合和临床各类突发应急事件能力。

3.巴林特小组,培育健康的职业心理

以护理教研室为主体,组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老师成立巴林特小组,帮助学生疏导医疗工作中的医患压力,引导学生角色转换,换位思考,理性分析护患关系和医患关系,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

建设“课程德育-人文情景模拟-巴林特小组”相结合的“德医共融、心德共育”的人文体系,培养临床和人文双过硬的现代中医人才。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素养早期孵化平台建设

1.科普平台,增强健康服务意识。建立“东安路地铁站科普月月讲”服务平台,以七转八学生为主体,每月1期,免费为市民进行健康讲座,增强中医药为市民健康服务能力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职业自豪感,实现服务与成长的双赢,探索新时期中医人才培养新途径。

2.杏林风编辑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打造学生实习文化,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中医文化,关注校院发展、关心工作与生活,建设民主、开放、团结、协作的实习文化。我院以学生为主体推进推进杏林风杂志和微信公众账号建设工作。选拔工作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优秀学生负责杏林风杂志编辑部和微信公众账号的维护,引导全院学生爱岗敬业,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