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夜启程的那刻开始
他们分批抵达武汉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湖北、武汉成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关键时刻
他们以坚毅的信念、果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投身疫情一线
持续奋战,接力拼搏
无愧为最美逆行的杏林白衣战士!
让我们从这一篇篇日记里,
致敬勇士!鼓舞信心!
因为我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
在上海援鄂医疗队中,有一位58岁的“爷爷”辈队员,他既是党员,也是军人,更是一名医生,他就是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雄彪。在上海集结援鄂医疗队员时,他放弃了与家人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在大年初四毅然跟着上海大部队前往武汉市第三医院开展支援工作。
疫情一线,他奋勇拼搏
王雄彪与其他队员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分院开展救助工作。他每天上午7点前到医院进行换装等准备,8点准时交班,随后在病房进行指导,下午5点离开。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即使什么都不做,四五个小时下来也会觉得十分疲惫,更不要说还要进行医护工作了。对于年近六旬、即将退休、身患高血压的王雄彪来说,这就是这位医疗“老兵”每天都面临的体力与精力的双重考验。
王雄彪是上海浦江人才、普陀区首届领军人才,他毕业于原第二军医大学,后获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还曾在瑞典皇家医学院做过博士后研究,获瑞典皇家医学院博士学位,是一名实打实的“老牌”双博士学位学霸。王雄彪从事临床、科研工作近30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得过2项发明专利,擅长肺结节、肺癌和呼吸疑难疾病的治疗。疫情发生后,他作为普陀区专家组成员,主动取消回家探亲的计划,一直守在临床第一线。
在武汉市第三医院,王雄彪主要负责两个楼面普通病房的患者,大约70余人。说是普通病房,但其中约一半病患都是重症肺炎,而医护与患者的比例却又有限。“在不可能有护工、有陪床家属的情况下,我们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同样经受着非常重的考验。”作为这里的总负责,王雄彪不仅要熟悉每个患者的病情,还要为这里的危重患者制订诊疗方案。
“这两天,病房里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已经退烧了。”王雄彪说。令他欣慰的是,这里大部分病人经过医疗队的抢救治疗,病情都有所好转,尤其是年轻的、抵抗力好一点的病人,“这两天查房时,可以看到喜悦的笑脸了。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不就是我们在这里的意义么?”
作为党员,他挺身而出
于是,王雄彪就这样上了前线。
作为军人,国家需要我
其实,这位精力旺盛的“爷爷”自己还是一名高血压患者。很多次都是同事提醒,他才想起来要吃药、量血压。他说在这里常常忙得忘记了时间,忘了今天是几号、星期几。每当他报平安时,大家纷纷提醒他注意身体,他却说,国家危难关头,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念、顽强拼搏,不计较个人得失。
作为医生,他责无旁贷
到了当地一线,王雄彪才意识自己先前对疫情的判断有些过于“乐观”了。新冠肺炎的传染性较强,当地医护人员已超负荷运转,相当疲惫。看到同行的状态,王雄彪饱含心疼。面对严峻的情况,王雄彪和同行的队员一刻不敢耽搁,只想尽快熟悉情况,完成磨合期,交接好工作,减轻当地医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