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夜启程的那刻开始
他们分批抵达武汉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湖北、武汉成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关键时刻
他们以坚毅的信念、果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投身疫情一线
持续奋战,接力拼搏
无愧为最美逆行的杏林白衣战士!
让我们从这一篇篇日记里,
致敬勇士!鼓舞信心!
因为我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
1月24日,除夕夜,市第七人民医院骨伤康复科护士长李冬梅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启程出发。接到通知时,她还奋战在医院值班的岗位上,没有吃上年夜饭,就背起行囊奔赴武汉。
“先斩后奏”的报名
李冬梅今年45岁,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医疗队里不是年龄最大的,却“战斗”经历丰富。她经历过非典的严峻考验,也曾经参加过汶川地震医疗队,一去就是3个月。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她又冲在了最前面。
“听说需要有医疗人员报名去武汉支援,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当时没有想那么多,我是党员,又是护士长,女儿也读大学了,后顾之忧比较少。科室其他人都是年轻人,我不去谁去?”于是在小年夜那天,李冬梅主动报名参加医疗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微信群里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令人泪目——“我排在你前面,你小孩小,我家里没啥牵挂的”“作为共产党员,我报名!我身体好”“科室其他人,我也不动员了,孩子都小,就我家里没事”……
回家之后,李冬梅才将报名援鄂的事告诉家人。对于“先斩后奏”,丈夫劝她好好考虑一下,却也说:“知道你肯定会报名的。”
没想到,大年夜,正在值班的她收到通知,当晚就要出发。来不及整理行李,来不及回家……丈夫女儿赶来送她,女儿抱住她放声痛哭。在赶往武汉的飞机上,她和医疗队员们一起吃上了“年夜饭”——飞机简餐。凌晨4时多,终于入住武汉住处。
令人心疼的模样
李冬梅和同院“90后”男护士沈伟鸿一起被安排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正式上岗前,我们接受了严格的培训,全力抢救病人并做好防护。”一身防护服穿上比较快,10分钟左右就能穿好;但脱下时,几个小时工作下来,不能吃东西、喝水、上厕所,往往身上的汗水和防护服粘在一起,至少要20分钟才能脱下来。口罩留下的深深印记、5厘米长的黑眼圈、水肿的卧蚕,结束一个班次的工作后,李冬梅褪下防护口罩的模样太让人心疼。
北三病区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有些处于昏迷状态,意识不清,病情随时发生变化。病区里没有陪护人员,所有的基础护理包括生活护理都需要护士来完成。最开始的时候,北三区的护士8小时一班,后来减少到6小时。又考虑到防护服的防护效果等,现在减少到4小时一班,一天6班护士们轮流上阵。
“凌晨5点开始忙碌,扫地、拖地、冲开水、发早饭、发口服药、查看物资是否充沛,如有被大小便弄脏的床单,需要2至3人合作更换”,李冬梅在日记中写道。深深体会到护工的不容易,李冬梅还给自己起了个外号“护工李阿姨”。忙完这些工作,李冬梅的护目镜被雾气熏得模模糊糊,对此她已经习以为常。李冬梅说:“病区为了空气流通,必须开窗。虽然晚上气温都是在零摄氏度以下,但我们穿着防护服、加上紧张的工作节奏,忙碌下来还是汗流浃背。”
看到年长的医生、护士长党员们这么拼,“90后”沈伟鸿深受感染,向临时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希望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
病房里的冷与暖
在重症监护室里,医护人员和病人们每天都在和生命赛跑。忙碌之余,李冬梅偶尔会和病人聊聊家常,从他们口中了解发病的经过,病情稍轻的病人也会和家人打电话,听不懂武汉方言的李冬梅却听懂了电话那头家属的一声声“加油”。“加油”,是李冬梅在病房里听到最多的词汇。
因为病人无法和家人接触,外送的食物也要经过严格把关后才能送进病房。但在食品袋上,家属们有时候会留下简单的字句,让人很暖心——“奶奶加油,再坚持一下!”“你一定会好的,我们在家里等你回来。”这些感人的细节让李冬梅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念。
“这几天,每天都有人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每当看到病人脱离危险,病情缓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对打赢这场战役信心满满”,李冬梅说。但是在生死的搏斗中,也有病人不幸抢救无效去世。“看着他们孤单地离开人世,身边无法有亲人陪护,我们能做的就是做他们生命的最后守护者。”重症监护室里的护士们为死者做好严格的消毒,将他们可以带出的物品仔细消毒后,交到家属手中,给他的亲人们留下最后的念想。
“小确幸”里的乡愁
战“疫”近一个月来,李冬梅的几乎每篇日记里都透着一丝乡愁,提起上海的只言片语里带着几许“小确幸”:获悉和学校系统曙光、岳阳医院的队友们排在一起上班时的欣喜,收到市第七人民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同事捎来的医院慰问品中药颗粒剂时的感动,和战友一起吃着红肠时的满足……这些在平时看来都再寻常不过的小事都让远在武汉的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元宵节那天,李冬梅和大家忙里抽空录制了小视频,向上海的单位领导、家人、朋友、同事报平安。她在日记中写道,“虽然带着护目镜、面屏,看不清她们的表情,但我知道此刻的她们是无比激动、深情的,因为我也是。”
忙忙碌碌中结束了工作,在走在回宾馆的路上,感受到马路上的车辆似乎多了起来,李冬梅情不自禁地看向马路对面的方舱医院,夜色中的灯光让她心生温暖:“虽然我们只是不起眼的微光,却能汇聚起炽热的光芒,早日驱散阴霾!愿这里的人们今夜好梦,也愿这座城市的暂停键早日解锁!期盼春暖花开的时节早日到来!”(新民晚报、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