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text

中医前线日记 | 光华医院秦明:与病毒赛跑,希望一切快点好起来

从大年夜启程的那刻开始

他们分批抵达武汉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湖北、武汉成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关键时刻

他们以坚毅的信念、果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投身疫情一线

持续奋战,接力拼搏

无愧为最美逆行的杏林白衣战士!

让我们从这一篇篇日记里,

致敬勇士!鼓舞信心!

因为我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

秦明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关节内科的护士,作为第二批上海援助武汉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开展救治工作。一看到招募志愿者支援武汉的信息,秦明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从山东老家告别家人,逆行武汉,勇敢战“疫”,成为同行的11名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抗疫期间,他在一线奋战的故事被长宁新泾镇的热心市民李荣光画成了连环画,让这位热爱拳击的95后少年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这次逆行,不怕交警拦”

123日,医院发布征集令,刚回到山东老家的秦明第一时间报了名。疫情当前,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第一时间请缨支援,做决定只是一瞬间的事儿。

除夕夜匆匆扒了两口饭,秦明就收拾行囊,在大年初一凌晨4点前往高铁站,回到了上海成为长宁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出发前,他特意理了发,把帅气的发型换成了方便穿脱防护服的寸头。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他还准备了纸尿裤,打算哪怕是穿一天的防护服,也要咬牙坚持下来。

128日,秦明在朋友圈晒出一张机票,目的地武汉,他笑称,“这次逆行,就不怕交警拦了。”当晚8点,秦明坐在前往武汉三院的大巴车上,空旷的街道上没有车辆,也没有行人。沿路的LED大屏打着的“武汉加油”字样。他没想到,再次与武汉相遇,是这样的一种方式。武汉病了,他驰援千里只为帮它治病。

秦明虽是山东汉子,因为妈妈是武汉人,自己也算半个武汉人,武汉对他来说就是家的味道。五六年前去武汉时,秦明和朋友坐在武汉的街边吃当地小食的画面还历历在目,而现在面对空荡荡的街道,他的心里也空落落的。

秦明负责的武汉三院光谷院区本是一家综合性医院,疫情发生后,医院紧急改造,专门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经过岗前培训后,秦明及队员就进驻医院,熟悉工作环境,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希望一切快点好起来”

到岗第一天,秦明就接了凌晨的班。进入病区前,他穿上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全副武装”后,身强体壮的秦明都会感到呼吸不畅,更让曾经熟悉的医护工作变成了一件全新的事。

护目镜和面屏上不断产生的雾气给抽血增加了难度。秦明斜着眼,在防护镜边缘寻找还算清楚的一小部分视野,“等到眼前的雾攒成几粒水珠,甩一下,视野里就会有比较清晰的一条。”

秦明(右)在医院的心愿墙上写下:“希望一切快点好起来”。

每天领到的防护服都不一样,白色防护服会让脖子和腰一圈被汗水浸湿,而黄色那款会让全身上下很快湿透。不过不论是哪一款,都能让这个一米八的汉子汗流浃背,每次脱下防护服,整个人像是刚从水里拎出来似的。

这些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五颜六色的物资,就像这个病区里医护人员,来自全国各家医院。经过磨合期,先前不熟悉的新同事之间也有了默契。秦明说,“平时见到了也不认识,穿上防护服反而能认出来。”

秦明每天上班都要提前两小时出发,骑共享单车或者坐酒店到医院的班车。排班并不固定,一天的尾接着下一天的头,那就几乎要连着上一整天了。凌晨4点上班,他半夜两点就要起床,很多时候甚至不敢洗脸,口罩在脸上勒出的深痕,一碰就痛,护目镜也在额头留下了一块独有的印记。

希望比病毒生长得更快”

病人的需要不会因为深夜而减少,有时甚至更忙。消毒、处理废弃物,换补液、测量生命体征、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满足病人们的各项需求,大半个月来,他已经逐渐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4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排也没有不适,穿起防护服已驾轻就熟。

秦明所在的医疗队负责的楼层原本有三十多位病人,仅两三天的时间,就加到近60床。每天上班第一件事,秦明要先看一下床号有没有变,有没有新的病人。

54床的阿婆偏瘫了,身体左半部分完全都不能动,可她又是整个病区最活络的,每天要按好几次铃,让护士给递水、带水果、摇高病床。她每天要按几十甚至上百次铃,都是这样的事。其实,对甜食、水果和太阳的渴望,是她对生活的向往。接触得多,阿婆能直接叫出护士们的名字,有一次她按铃叫来秦明,秦明以为有什么事,结果阿婆笑着递给他一个蛋卷,说:“给你吃,总是麻烦你,辛苦孩子了,谢谢你们。”

之前,他护理的一位70多岁老太太就被大家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老人刚入院时还能走路,可身体状况恶化很快,呼吸机也用上了,一连10天都没有吃过饭,只能用葡萄糖,老人愈发沉默,眼神也越来越绝望。但在插胃管,做鼻饲之后,逐渐恢复了过来,身体情况在一天天变好。每次看到病人的逐步好转,秦明心里总是暖暖的。

天气晴朗时,医护人员会建议病人们在病房内做些简单的活动,多在窗边晒晒太阳。之前病区里腾出一间空房,因为采光很好,被大家叫做阳光房。一位妈妈陪着7岁的确诊孩子住了进去,小孩恢复得不错,状态蛮好,会蹦蹦跳跳地和医护人员说话。看到孩子笑,秦明忽然觉得,“希望比病毒生长得更快”。

英雄是一种精神,而非行为”

秦明的业余时间喜欢在健身房度过。他有个坚持了十多年的爱好——拳击。这项热血的运动,早已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10岁时,秦明教练说的话被他牢记,作为微信签名——“英雄是一种精神,而非行为”。是的,做事不在大小,重要的是初心。如今,秦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

站上拳击擂台,是一个只有自己和对手的世界,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忙,任务就是把对方打倒,小时候秦明觉得拳击是很酷的事情。现在,在疫情的战场上,与同事一起挽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觉得“这件事更酷。”

说起职业选择时,秦明用“‘肌’不可失”来描述。去年刚成为附属光华医院关节内科护士的秦明,原本可以成为拳击场上专门“揍人”的拳击手,结果他却选择了“治病救人”的男护士岗位,他笑称,“以前在擂台上伤过多少人,现在就要救治多少人”。

打拳的时候,保障团队里除了有教练、经纪人,还要有后勤、营养师。现在在一线,这个保障团队成了整个社会,“到武汉后,不断有爱心企业送来外卖、零食“投喂”我们,奶茶、面包、水果也常常能收到,还有爱心企业关照我们要保暖,送来冲锋衣和暖宝宝这些防寒物资。”有次在宾馆门口搬运物资,他只穿了短袖,在上海的同事看到了照片,专门随物资给他寄来了棉毛衫,他开玩笑“有一种冷,叫领导觉得你冷。”可是拿到衣服,感觉到的温暖却是实实在在的。

215日那天,雪很大,秦明开玩笑说自己这体格都要被吹的站不稳了,路过德意风情街时他拍了张照,建筑都很好看,可就是没人。秦明为这空阔的街道拍下一张照片。“下次再回到这里,一定是车水马龙了”。

青年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

总觉得‘90后’还没长大,想不到这个24岁的小孩都冲在一线了,我非常佩服。”72岁的上海老爷叔李荣光如是说。元宵节那天,老朋友给他发来一篇长宁团区委官微文章,里面讲述了护士秦明驰援武汉的故事。李荣光读后,十分感动,便以秦明的故事为蓝本,画下一套钢笔连环画《95后援鄂男护士战“疫”》,共12幅,他说:“别的我做不了,但想用画笔把这个小伙子的故事记录下来,尽我所长,致敬他们。”

李荣光说,他在创作时也看了不少全国各地医疗人员驰援湖北的新闻,深受感动,特别看到全国各地有那么多90后,告别父母冲在防疫第一线,敬意油然而生,“我就尽我所长,用连环画致敬医护人员,青年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

原来李荣光是长宁区的“网红”神笔爷叔,从小喜欢绘画,上过少年宫美术组,连高考志愿填报的都是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但因种种原因,他支内去了江西钢铁厂,退休后又重新拿起了画笔。

李荣光画画下笔很快,只要构思好了,一般一幅小画从打铅笔底稿到美工笔勾线,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为秦明画的这12张连环画,从构思到完工,一共用了3天,因为要把故事讲清楚,就需要把心思藏在每一处细致的情节里。

秦明在武汉最前线“作战”,而李荣光也在后方尽力做贡献。他参加了自家小区居委会抗疫的值班,配合保安在门口帮来人登记并测量体温,他认为这是老党员的职责。在值班间隙,李荣光会拍下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为他们创作单张画报。

长宁区委把这些连环画发布在微信上之后引起了关注,读者跟评中,除了称赞李荣光的画,更多的是对医务人员的致敬和祝福。李荣光的朋友圈里,也有很多人表达对青年人的敬佩,虽然他谦虚:“画得不是很好,但毕竟表达了自己的一份敬意。”而看到推送的秦明则嘿嘿笑着说:“老爷爷画得很棒,感觉到有人在关心着我,很温暖。”一套连环画,让这素昧平生的一老一小,有了不解之缘。

95后援鄂男护士战“疫”连环画

1)秦明:护理界的“新兵”。毕业了,选择格斗?还是护理?一个伤人、一个救人。秦明选择救死扶伤,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的一名护士。

22020123日,秦明回到山东老家准备过年,看到湖北武汉疫情的情况,秦明下决心“一定要为武汉做些事。”

3)大年三十,收到招募通知,秦明他第一时间报名,在老家匆匆吃了一顿团圆饭。

42020125日凌晨4点多,大伯就用小车送他,他母亲也在路边向他挥手送行,并再三嘱咐他好好保重自己,注意安全。

5)站台上,秦明说“大伯,这次武汉疫情很严重,万一我有什么事……”没等他说完,大伯就打断了他,“不会有事的,你自己千万当心,家里有我照顾着”。

6)驰援武汉前,秦明与医院其他同事一起由长宁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小剪刀献爱心”团队修剪头发,他将帅气的发型理成了板寸头。

72020128日,他与长宁区援鄂医疗队在虹桥机场集结出发,区主要领导为他们壮行,叮嘱他们好好工作,注意安全,打赢战“疫”,凯旋归来。

82020128日晚上8点,抵达武汉,看着武汉空旷的街道上,他想起了五、六年前去武汉旅游时的光景。武汉生病了,他千里驰援武汉,为它治病。

9)到后调整的一天里,他跟队长去了武汉大学搬运医疗物资,已近半个月没有去健身房了,正好作为锻炼。

10)这一次上海这批援鄂医疗队接手的是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的多个科室,熟悉了医院环境、参与了岗前培训后,秦明马上进驻医院开展医疗工作。

112020131日,秦明被安排到中午12点到下午4点的班,隔一天下一轮排班就是22日凌晨0-4点。他和另一位护士当班,每人负责10多位病人,打针、抽血、加补液、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工作十分繁忙。

12)病人在与秦明攀谈时得知他是上海来的,才24岁,十分感谢地说“谢谢你们,我们要快点好起来,我们好了,你们也能回家了”,听到的那一刻,秦明感动得向对方点头。再苦、再累都值得。上观新闻、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