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夜启程的那刻开始
他们分批抵达武汉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湖北、武汉成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关键时刻
他们以坚毅的信念、果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投身疫情一线
持续奋战,接力拼搏
无愧为最美逆行的杏林白衣战士!
让我们从这一篇篇日记里,
致敬勇士!鼓舞信心!
因为我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
1月24日除夕夜,接到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连夜出征的通知后,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施巍果断起身离开刚刚吃了一半的团圆家宴,挥泪告别母亲,以最快的速度从江苏海门奔赴上海虹桥机场,踏上逆行征程。深夜驰援,大年初一的凌晨时分,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这一天也是施巍的生日,远在疫情前线,陪伴他的是同机抵鄂的医疗队战友们。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为了信仰坚韧笃行,暂别家人,去履行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非无所畏惧,而是虽畏尤战
经过短暂的休整、集中培训后,施巍和队友邱李夏一起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正式投入一线工作,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夜班。首次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正面交锋,即使是从事急救、危重病专业17年的施巍内心仍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做好救治工作。
施巍边治疗重症病人,边积累总结经验,一轮夜班下来,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稳定脏器功能、维护内环境稳定,为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他说:“面对疫情,说心里不害怕、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只要踏进我们的危重病房,心里面想的就只有怎么样把手上的病人管理好,怎么样做好自我防护。战斗已经正式开始,我将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这种工作状态,这种战斗的状态,一定会把医院和科室交给我的任务圆满完成。”
勇者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判断出还有比恐惧更值得重视的东西。为了战胜疫情,施巍选择直面向前全力以赴。
确认过眼神,是值得信赖的人
金银潭医院将医疗人员的工作区域划分成了绿区清洁区、黄区半污染区、患者接受治疗的区域红区。进入病房前,医护人员都要经过全副武装,为了将交叉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工作期间他们既不喝水,也不吃饭。
施巍负责重症病区10张床位的病人,病人大多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且合并症较多,病情变化之快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前一刻氧饱和度监测值超过90%,后一刻就直跌到40%,需要马上采取急救措施。施巍就像雷达探测器般紧盯这些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就化身“灭火员”,防止“小火苗”烧成“燎原”之势。
因为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无法用语言交流,查房时施巍只能通过患者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来得知他们无法言传的病痛。施巍负责治疗的一位女病人已经在重症病房里住了五六天,氧饱和度常有波动。根据她的实际情况,施巍适当调整了呼吸机的参数,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氧饱和度上升,便离开去隔壁病房查房。刚出病房,回想起女病人似有期待的眼神,施巍决定再返病房看看病人。于是,他又做了遍消毒防护,退回原来的病房。仔细观察了女病人的呼吸情况,施巍耐心地指导她怎样和呼吸机更好地配合,并劝解道:“不要太紧张,我们随时在你身边。”看到病人呼吸逐渐平稳,氧饱和度恢复正常,他向病人竖起大拇指,告诉她再坚持几天,情况会好转的。再次离开病房时,施巍心里想着:要再多用一点心,每天去好好看一看,一定要把她救回来。
初次直面疫情时的畏惧,令施巍与病人贴得更近:“这些患者的感受比我们更加强烈,那种无助、恐惧和对于疫情的害怕,比我们更直接。听说我们是上海来的医疗队、专家,从眼神中,我能读到他们的希望和期盼。”
困难再大,也要义无反顾
重症病房是救护病人生命的重要战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施巍每一天都在战斗。抢救病人的行动分秒必争,施巍组里的一位老太太病情加重,呼吸衰竭,生命体征很不稳定,需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但老人的周围静脉条件很差,必须对其进行深静脉置管。紧要关头,施巍主动顶替在外会诊的麻醉科医生完成这项操作。
这次操作和平时不同,关键是看不清。原本施巍就戴眼镜,外面还有眼罩、面屏,隔着三层玻璃,然后还穿着两层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眼前全是雾气。在这种条件下做深静脉置管难度大,风险也大,因为看不清,操作时很容易扎到手。为此,施巍特意换上了十几年没有戴过的隐形眼镜。原本一次就可到位的操作,因为患者突然烦躁,挣脱呼吸面罩而至穿刺针移位,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最后在导丝和静脉管对接时,虽然视物困难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但在两名护士的协助下,凭借三双眼睛的准确定位,施巍终于较顺利及时地完成了操作。“回想当时,其实压力还是很大的,操作时全神贯注不觉得什么,但当结束脱下防护服时才发现自己衣服已经湿透。这是我目前职业生涯中难度最高的一次深静脉置管,也将是最难忘的。今后,如果有需要,我还是会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施巍如是说。
没有一个人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他们以爱之名汇聚在一起,各尽其力,用日夜为生命的每一分钟守护。施巍说:“面对疫情,我们能做的是一定要竭尽所能,用我们的专业、用我们的耐心和细心,给予病人最周到的医疗救护,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