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text

中医前线日记 | 曙光医院诸玫琳:全力战“疫”,成为患者们最温暖的依靠


从大年夜启程的那刻开始

他们分批抵达武汉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湖北、武汉成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关键时刻

他们以坚毅的信念、果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投身疫情一线

持续奋战,接力拼搏

无愧为最美逆行的杏林白衣战士!

让我们从这一篇篇日记里,

致敬勇士!鼓舞信心!

因为我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

诸玫琳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她与黄凤、程鑫作为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于124日前往疫情最严重的湖北武汉,开展医疗支援工作。远在上海的同事用画笔和诗歌为她们送去祝福,“小护士”诸玫琳也被画成漫画广为传播,祝愿奋战在一线最平凡、最勇敢的“白衣战士”早日平安归来。

新年,就在与病毒抗争的战役中来临

123日,小年夜晚上,诸玫琳看到医院组建医疗队援助湖北共抗疫情的号召,第一时间在ICU工作群里主动请缨,如愿成为单位首批援鄂的3位医务人员之一,待命出发。除夕夜晚上,还在医院值夜班的诸玫琳接到通知,当晚就要集结出发。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后,她背起行囊,和同时报名的黄凤、程鑫义无反顾前往疫区前线。

90后的诸玫琳是曙光医院首批援鄂团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当医院护理部同事问她“去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和爸爸妈妈商量过吗?”时,她哽咽了,“父母虽然不舍,但还是支持我去。爸爸说,你既是党员,又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年纪轻,也没结婚,应该去报名。”她笑称自己是“天选之子”,比别人更少牵挂、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自己,是前往一线最合适的人选之一。

除夕夜,来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别,诸玫琳就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和家人一起迎接农历新年。她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一组全家福照片,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下一刻,就作为第一批勇敢的“逆行者”驰援武汉,不管风雨,不问归期。

中间身着蓝色防护服的为曙光医院护士诸玫琳

2015年诸玫琳从上海建桥学院毕业后,便在曙光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工作。重症监护室比起普通病房要求更高,工作更累,对护士专业性要求也更高,她却庆幸自己能在这个岗位上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护士是对社会有贡献的职业,而重症监护室的护士能让这份职业的价值最大化。”尽管在ICU重症监护室工作了近5年,但她却说自己只能算资历尚浅的“小护士”,病房内重病患者生命体征时刻都会发生变化,分析他们病情变化的早期症状如心衰、ARDS等就非常重要,“虽然我学了7年护理,但和老师们比起来,还是缺乏立刻判断病症的经验。”她表示自己也会好好利用这次经历,认真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技巧,使自己能帮助更多的人。

全副武装 成为病人温暖依靠

疫情的战场上,时间等同生命。125日,刚到武汉的诸玫琳和同事接受了当地安排的相关理论培训。126日,进行防护实际操作培训后正式上岗。诸玫琳与同事成为首批医疗队中第一批进入病房的队员,负责接管金银潭医院北三楼重症病房,接过武汉同行移交的“阵地”,即刻进行医疗支援。

进入病房前,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将自己全副武装。穿一次防护服,平均就要20分钟。厚重的防护服使体感闷热,稍稍走动就浑身湿透,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卸装更是关键,耗时更久。由于周围都是被病毒污染的物资,顺序稍有不对,就可能把自己暴露。”诸玫琳说。结束工作后,每脱下一样就要洗手消毒,她和不少队友的手也因反复消毒过敏红肿。

为避免增加感染几率,也为了节约防护装备,诸玫琳和其他护士在上岗前不吃不喝。“装备穿脱太过麻烦,而且一上厕所,整套防护服就废了。”中班护士每个人需要负责6~8张床位,绝大多数是病情较重的患者。病区内绝大部分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护士的工作除了给患者静脉补液、推针、测血糖、呼吸机导管护理外,还要承担他们的生活护理。“除了常规监测病情、静脉补液、呼吸机导管护理等医护工作,我们还要解决病人的生活护理,包括更换床单、病人饮食,呕吐、排泄物的清理。”诸玫琳说,“理解病人的惶恐、不安和无助,我们才能成为他们患病期间最温暖的依靠。”

第一天,诸玫琳和同事从中午1230培训后,在全身防护服的状态下坚持工作到凌晨1点多。为了避免增加污染几率,也为了节约防护装备,整个工作期间他们都没有喝水、吃饭、上厕所。里层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N95口罩脱下来里面全是水,脸上尽是压疮;脱下手套,手被汗水浸皱……凌晨3点,从医院回到住处的诸玫琳才开始休息,她开玩笑说,第一天在心理和体能上适应抗疫一线,自己全靠“一身正气”。

化身缕缕微光,点亮江城,赢得胜利

上岗第一天,医护人员的交接工作事无巨细。诸玫琳和同事需要快速掌握医院病区方位、空间分布。整个北三楼呈“U”形分布,是原来的外科病房改建成的简易ICU,环境条件有限。此外,除了了解最基本的医用物资、抢救物资,更重要的是充分了解病人情况。楼层收治了28个病人,中老年人占了相当大比例,病人的病情都不太乐观,超过20人无法自主呼吸,在使用呼吸机,只有2-3人症状较轻,正准备转去其他病区。

第一批医疗支援队的队员们收到了来自上海的物资补给

随着上海援助武汉医疗队的工作逐渐进入正轨,各方面物资也逐步到位,第一批医疗队的防护举措和工作条件比最初有了一定改善。之前延续金银潭护士排班时间的上海医疗团队护士排班已经从8小时一班,减少到6小时一班。然而,因为她们接手救治的病人病情严重,工作强度依旧非常大。

医生白班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到下午5点,查完房、安排好治疗就会离开病区。护士则会全天候驻守,1位护士要至少负责4位病人的护理,遇有突发情况可通过对讲机呼叫医生进来处置。

哪里有什么救人的天使和济世的英雄,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诸玫琳告诉记者,是自己做了几十年护士的奶奶,让她明白了这个职业对社会有用。从她和同事的脸颊被口罩压出的印痕,可以看出这场“阻击战”的艰辛,而这些“逆行者”的身影,也终将化成一缕缕微光点亮江城,赢得胜利!

用画笔和诗歌,讲述“一个小护士”的故事

面对远在湖北抗击疫情的同事,曙光医院的许丽莉和朱蕾蕾用诗歌和绘画表达对“逆行者”的期许,向白衣战士致敬,愿他们一切安好,早日平安归来!

朱蕾蕾画

《致敬最美逆行者》

作者:许丽莉

疫情就是命令

在己亥除夕、年夜饭正酣时

她们放下温热的碗筷

告别难得团聚的家人

踏上了

去往抗疫战争最前线的征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给本该沉浸于欢乐和团圆的日子

塞进了

不安、无奈、焦虑和恐惧

同时,也激起了

从医者的使命和担当

我是共产党员

我是重症监护室护士

我年轻

我是最佳人选”

这便是主动请缨的理由

面对病毒狰狞而放肆的笑脸

面对被魔鬼招惹的风险

面对火力最集中的战场

她们用坚定和热忱回击

她们把忐忑咽成勇气

她们逆向而行

请一定

早日平安归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浦东新区文明办联合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区融媒体中心,从各级媒体平台对浦东新区抗击疫情的报道中,遴选出一批人物和事迹案例,创作了一组专题美术作品,向奋战在一线“战疫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盛晓琳取材于援鄂医护人员、曙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诸玫琳和同事们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故事,画下《战疫之手》,刊登于《浦东时报》,2020220日,04专版。

此外,著名画家、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明德教授知道了诸玫琳的事迹后,用手绘漫画的形式讲述了她的故事。朱明德表示,要向抗击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学习、致敬。他们如同英雄战士,奋不顾身战斗在前沿阵地。现在,作为一个退休的画家,朱明德人在北京,心系武汉,随笔书画,聊表内心的关注、悲悯、支持、敬意、祈盼!

(来源:新民晚报、附属曙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