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text

中医前线日记 |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倪溦:接过陪护家属的接力棒,为病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128日下午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护士倪溦和医院同事唐欢、祁伊莉作为上海第二批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成员,随队奔赴武汉支援当地医疗救治工作。

1996年出生的倪溦虽是医疗队里年纪最小的护士之一,却“作战经验”丰富,先后在呼吸内科、ICU和心胸外科等工作过,可以说一直在和“肺炎”打交道,专业技能娴熟、扎实。医院党委发出援鄂号召后,倪溦很快就响应了,她说:“没啥特别的,就是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想身体力行地帮助武汉。”

与死神初交锋

131日是倪溦三人工作的第一天,进驻武汉市第三医院后当的第一班就是夜班。她们接管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这些重症监护室由病房临时改建而成,总共收治了24位病人。在医院护士长唐欢的带领下,三人挑选了工作量最大的一组,与三院的同行一起分管3间病房,共8位危重病人。

刚进病房,倪溦就撞见了抢救病人的一幕。心肺复苏已经超过30分钟,病人还是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医生和护士们并没有放弃,依旧在节律地按压,希望从死神手里抢回病人。病房里收治的其他病人病情也不尽乐观,尽管早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现实的情况却给了倪溦当头一棒:“未曾想到,与死神的博弈原来已经开始。”8位危重病人中,极危重者氧饱跌至30-40%,更有甚者发生休克现象,虽然极力抢救,仍有2人不治身故,另1人生命体征暂趋平稳。

前一刻拉着护士的手表达感激的病人,下一刻就开始呼吸急促、氧饱下跌,病情的急速变化让倪溦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而无力挽回生命更令她数度哽咽。面对更多渴望求生的病人,她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会勇敢战斗,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这次战‘疫’的胜利,这一幕幕我会永远的记在脑海里!”

三院战友二三事

病房里有位年轻病人是武汉市第三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大年三十确诊了疾病。因为呼吸费力,她泛着泪花,断断续续地告诉倪溦,医生给予了她高流量吸氧,她不敢睡觉,害怕睡着后鼻导管掉落,会再也起不来……这些话让护目镜后的倪溦湿润了眼睛。她拉起病人的手说:“老师,您休息一会,我们会看护好您,一直帮您看着鼻导管,没事的,您放心睡会儿。”那一刻,倪溦心里只希望这位同行能多睡一会,每多一分钟休息就能多积攒一分能量来和死神对抗。尽管面临被感染的风险,倪溦并未因此而动摇抗疫的决心,她勇敢地与三院战友们携手,一同与死神较量。

初入隔离病房时,倪溦遭遇了些小波折。穿戴完隔离装备后踏入病房,倪溦的近视眼镜与防护镜都蒙上了一层雾气,使得她无法视物,思及一进病房防护服便已污染,根本无法轻易调试装备,倪溦内心焦急,一时间无助感和愧疚感裹挟了她:“想到自己不但无法帮助同仁,同时还可能在为他们扯后腿,我的心里十分难受。”和她一起搭班的三院战友注意到她的不安,就以自己过往的相同遭遇安慰她,在他的帮助下,倪溦顺利调整了装备。自此倪溦结识了这位名叫袁星的战友,生于97年的袁星比倪溦小1岁,是个很细心的人,帮助倪溦用胶条固定防护鞋套,仔细为出入病房的医护人员喷洒酒精,还会兴致勃勃地和大家分享武汉当地风土人情。在援鄂医疗队入驻医院前,袁星说他已经撑了11天,医疗队的到来真的缓解了当地医护人员很多压力。

接过家属的接力棒

病房里没有家属,医生和护士就是病人的“临时家属”,接过陪护家属的接力棒,为病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倪溦负责的病人姚老伯在她接班时出现谵妄,虽然上了无创呼吸机,但因人机抵抗,呼吸机无法真正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姚老伯的氧饱和度急骤降至40%。烦躁的老伯下意识地在床上扭动,试图拉下面罩,呼吸机和心电监护更是发出了尖锐的报警声。医生紧急下医嘱推注安定后,姚老伯才恢复了平静,睡着的他在呼吸机的帮助下氧饱和度逐渐回升。只是上了呼吸机后,喂食口服药就成了问题。脱下氧气面罩后,氧饱和度会迅速下降。经医生开具医嘱,倪溦为姚老伯留置了胃管。一段时间后,姚老伯的生命体征已经趋向平稳,口服药与营养液也可以正常鼻饲,情况逐渐稳定。倪溦受到鼓舞,在日记中写道:“我期盼着姚老伯一天天好起来,他的儿子、孙子,还有医院里这些关心着、爱护着他的人们,都等着、盼着他早日康复。我相信病床上的他一定也能感受到!”

解决了“头”等大事

在传染病医院工作,个人卫生尤为重要。病毒易留存于湿润的环境中,尤其是耳后,所以队员们换下防护服后都会在医院洗浴间简单地用药皂洗头洗澡,回到酒店后再仔细地清洗。然而往往一天忙碌下来,大家已没有精力再仔细呵护头发。借着医疗队联系志愿者为大家理发的机会,倪溦剪去了过年前新烫的小卷发,留了个清爽的发型。被问及剪短发心不心疼时,她说:“头发剪了还可以再长,个人防范一旦出现了纰漏,受病毒侵犯的就不只是我,连身边的战友也会被我拖累。我一点不心疼!”

母女俩的隔屏关心

剪了头发的倪溦轻松地给母亲发微信:“ICU老师真牛,既会急救,也懂剃头。”倪溦的母亲冯金娟立刻更新朋友圈:“宝宝,你的新发型最美。”这次出征,倪溦把自己带往了武汉,同时带走的还有母亲的牵挂。

倪溦的母亲冯金娟是巴士三公司的调度员,也是抗疫第一线的工作者。对于女儿先斩后奏的报名,冯金娟既无奈又不舍。年初四那天,因为所在岗位没法请假,冯金娟错过了为女儿送行,这成了她新年头里最大的遗憾。

倪溦抵达武汉后,母女俩就用微信保持联系,冯金娟说:“怕影响她和室友休息,而且,反正听不到实话。”倪溦发给家里的微信总是报喜不报忧,“一切都好”“我会保照顾自己的,妈妈放心”“这段时间是有生以来最懂保养的,天天吃善存片和泡腾片”……问到具体工作,倪溦都用“挺好”回应。直到从别人那里听说,女儿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危重救治组,要接触不少重症病人,冯金娟才得知女儿的工作情况,不禁哽咽。

即使牵肠挂肚,冯金娟也不忍打扰女儿,有一次实在太想女儿,主动要她发点照片。倪溦身穿防护服,乖乖地比了个心。她的表情被完全挡住了,但可以想象,那一定是个灿烂的笑容。

95后的倪溦,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掌中宝”;在单位,是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秀”。然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中,她是一名勇敢坚毅的“斗士”,用青春呼唤生命的复苏,始终坚信:“爱和希望会比病毒蔓延得更快!”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