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text

中医前线日记 | 附属普陀医院王冬麟:侠胆柔情,“男丁格尔”又一次冲在了最前线


每个男孩都有一个侠者梦,附属普陀医院的“男丁格尔”王冬麟应该也不例外。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加入医疗救援队伍,他是医院重症监护室副护士长王冬麟,有8年的危重病人照护经验,他说:“武汉现在就需要像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我不第一个去谁去!”

对于王冬麟驰援武汉,家里人虽然不舍,但也早有心理准备,每次有支援任务,王冬麟都会抢在前面。“家里人好像也没什么特别担心的,都习惯了”,他说。124日出发时,他在机场发了一条朋友圈,“去多久?不知道。疫情严重吗?很严重。怕不怕?怕死。那为什么还去?因为希望得到认同,希望被尊重,也希望武汉同胞们坚持住,我们会‘逆行’来支援你们,一起共同战胜疫情。”

不言辛苦但言“瘦身成功”

90后的王冬麟是个阳光大男孩,翻出他的朋友圈入眼的总是满满的正能量。朋友圈里是他轻松口吻的医学科普,“别再炒N95口罩了,正常预防就足够”。也有到了武汉之后,他和朋友在进入重症病房前的互相打气,他问同伴,“这次踏入重症病房,情况如何要14天后才能见分晓,会害怕吗?”同伴表示,在落地武汉的那一刻,早就有心理准备了……

王冬麟和同事刘金金被安排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工作,一人要负责4位重症病患的一切工作,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日常生活护理、常规治疗,甚至清理排泄物。他们的工作是一班4小时,“原先我们是8小时工作制,但是因为一脱防护服,这套衣服就浪费了,所以大家都是坚持8小时不吃不喝,就怕上厕所,后来怕大家身体顶不住,我们调整了一班工作时间为4小时”,王冬麟说。虽然一班的工作时长由8小时缩减到了4小时,但也意味着轮转频次更快了,基本没有休息的日子,每三天里还会错过两顿正餐,只能吃干粮充饥。他和刘金金这段时间都瘦了不少,跟家人视频时明显瘦削的面孔让亲人心疼不已,他们乐观地笑称自己是“瘦身成功”,让家里人不要担心。因为长时间戴护目镜的关系,帅小伙儿王冬麟鼻梁起了泡,额头也破了,但是他还不忘在朋友圈与其他护士开玩笑地说,还有没有没用完的化妆品可以借用下。

从“向死而生”到“越来越笃定”

最难的就是给病人戴呼吸机,病人常常会本能地扯下面罩,我就需要再去帮他们戴上呼吸器,病人一吐气,机器一打气,气流一对冲,力量很大,我穿着防护服也能感受到那股气流的冲击,那一刹那,说实话,是我感觉最害怕的时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离危险那么近。”苦点累点并不怕,王冬麟更怕的是万一感染了,自己的岗位就要由别的“战友”来支援,还要给本就已不堪重荷的医院增添负担,“说实话,每天上班的时候,都做好了被感染的准备,每过完一天,我就开始为自己倒数新一轮的‘14天潜伏期’。”比起生死,王冬麟说,自己更害怕活得没有意义:“假如真的不幸,我想留下点什么,值得被人记住。”

因为每天都在接触重症病人,所以医护人员救治病人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预防感染。此前各地已有接触患者导致医护人员感染的前车之鉴,由于医疗队员都是在固定的生活区域中同吃同住,一旦一人感染,整个医疗队都可能瘫痪,影响巨大。

为了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自从医疗队抵达武汉之后,没有排到上班的人只要空下来就一直在接受培训。根据大家三班倒的上班时间,每天会有2-3次防护培训,重点就是规范穿脱隔离衣。通过反复练习,王冬麟迅速掌握了熟练穿脱隔离衣并无暴露的技术。他说,能够和部队医院的军医们一起培训、一起交流特别激动,他们规范化、严格管理的操作标准让他收获很多。

回到酒店房间的王冬麟疲累几近极限,这是他从事医护工作8年来,自觉最辛苦也最危险的一次。但用他和队友的话说,“虽然每一天都累到极限,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但自己心里越来越笃定。”

迎难而上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王冬麟在关键时刻总把难题留给自己。王冬麟热爱这份工作,因为被别人需要的感觉真的很不错。他曾在三年里两次赴西藏亚东县人民医院参加援建工作;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积极报名参加支援工作。2013年,医院收治的一名患者被确诊感染H7N9病毒,准备组建救治小组,王冬麟也是主动请缨,没来得及跟家人打招呼,就穿上防护服进了隔离治疗室。

这一次,科室第一次动员大家报名支援武汉时,护士长话音未落,他就说,“我报名呀!”说起这段经历,王冬麟不禁笑了起来,“其实后来想了想,那一刹那,我也不知道自己为啥要报名,好像就是冥冥中的一种力量。我好像就是这样的人,在第一排瑟瑟发抖也会第一个举手报名,落选会失落,选我心跳会加速,也会害怕紧张。”王冬麟觉得,他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说到最近很火的“党员先上”,王冬麟自豪地说,自己去年年底援藏回来后,已经被党组织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了。

无处不在的温暖让所有坚守都值得

王冬麟在奋战一线救护患者之余,还兼顾了医疗队物资发放的任务,帮助医疗队清点登记物资,及时快速送到每一个队员手中。来自全国各地多方渠道的医疗物资等各类物资支持,还有身边的朋友、医院的领导每天铺满手机微信的关心问候,都让王冬麟满心温暖。

在武汉的日子里,贴心的关爱几乎无处不在。在王冬麟住宿的酒店,无论何时回去,也总有一个人、一盏灯在等着他们,“我们常常工作到凌晨,半夜三更回酒店来休息,夜里不论多晚,在酒店大门外的寒风里,永远有一位值班的工作人员在站岗,穿着大衣,什么也不干,就坐在冷风里,等我们回来。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鞋底也不放过,帮我们全面消毒。”来来往往间,他们都在默默用行动为彼此打气、给彼此温暖,“有一次,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去上夜班,一位穿着制服的安保人员见我们是要走夜路去医院的医务人员,什么话也没说,就一路默默地在后面跟着为我们,打着手电筒给我们照路。”这些细碎而平实的温暖,让王冬麟觉得,所有的坚守都是值得。

大敌当前”,总有那么一些人,勇敢坚强,在危难之际总能挺身而出,逆流而上,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铮铮铁骨亦有侠胆柔情,此番出征,谁人能洒脱到不惧死生,王冬麟却自有股豪情:“愿用我的青春、我的肩膀,与无数同行一起,为百姓筑起坚固防线。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正在向黎明努力奔跑,马上就能迎来灿烂的太阳!”(来源:文汇报、新民晚报、附属普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