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夜启程的那刻开始
他们分批抵达武汉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关键时刻
他们以坚毅的信念、果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投身疫情一线
持续奋战,接力拼搏
无愧为最美逆行的杏林白衣战士!
让我们从这一篇篇日记里,
致敬勇士!鼓舞信心!
因为我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
大年三十,冲锋的号角吹响,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两名护士在虹桥机场和大部队会合。她们是医院肺病科护士长严晓晴和脉管病科护师冯昱桦。谁都没想到这个除夕夜会过得如此匆忙,在接到通知后3小时内,一切准备就绪。严晓晴对随身背包做了最后检查,背包里塞满了家人准备的感冒发热预防药。当晚十点,载着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
严晓晴工作已有25年,经历过非典、甲流时期,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长期的GICU护理工作中,她参与的各类抢救不计其数,曾将多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为了抢救病人,常常无法按时下班。每逢节假日,她总是照顾同事们合家团圆,主动坚守在工作岗位。看到医院的动员通知,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严晓晴说:“身为医务人员,国家发生这么重大的疫情,我肯定要冲在第一线。”这次出征,严晓晴错过了先生的生日,微信里朴实的“平安回来”大概是先生这个生日里最大的愿望了。
冯昱桦今年28岁,因为年纪轻,在科室里被称为“冯宝”,工作起来“人狠话不多”,专业技术过硬,一进医院就在重点科室承担一线护士工作。她是家中独女,这次报名援鄂没来得及和家人商量。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尽管担心,但看到她下定决心还是选择支持:“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每天记得给家里报个平安。”年三十下班后才回到老家江阴,没吃上几口年夜饭,冯昱桦就被出发电话匆匆召回了上海。
抵达武汉后,严晓晴凌晨三点在朋友圈发了第一条消息报平安:“好巧,竟然在武汉遇到了专科护士班的同学,现在成为了队友。”昔日同窗成今日战友,让严晓晴有些他乡遇故知的欣喜。
回归“为健康而战”的本质
短暂的学习交接后,严晓晴和冯昱桦迎来了第一个夜班。武汉夜晚天气湿冷,从下榻酒店通往金银潭医院的路上空荡荡的,除了裹紧衣服低头赶路的医护工作者外,没有行人和车辆。道旁亮着的路灯延伸向远处医院醒目的灯牌,为他们照亮前进的征途。
严晓晴和冯昱桦被安排在医院北三楼的危重症病房,病房实行无陪护管理,病人总数29人,危重症26人、重症3人,启用无创呼吸机17台,每位病人或多或少都有基础疾病。面对严峻的形势,两人心中有些忐忑,但听到病房中各种仪器发出的熟悉的声音,立即平复下心情投入了战斗。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行动变慢了,操作变慢了,保护面罩频频起雾,给原本就不轻松的她们带来了更大挑战。因为多数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士全方位护理,平日在家不太做家务的她们,在这特殊的环境里,承包了病人所有的琐事,喂饭、翻身拍背、清理排泄物等,哪里需要就在哪里。但所有挑战和困难都是值得的,严晓晴说:“当看到患者带着呼吸面罩,虚弱地对我说谢谢时,我忘了身处的环境,忘了工作的危险,回归到了本质——作为医护人员,为患者的健康而战斗。”
病房里没有开空调,有些阴冷,可护士们衣服都不敢多穿,防护服下仅着了一件短袖、一件单薄的护士服,4小时下来,衣服已被汗水浸湿,连头发都湿透了,脸上更是伤痕累累,汗水和泪交织在一起,她们笑称是“爱的印记”。
左为严晓晴,右为冯昱桦
以“冲锋陷阵”换取病人康复
病房里,刺耳的干咳声此起彼伏,监护仪上的曲线和数字不断闪烁,护士们始终密切注视着,那专注的神情就好像电影里的雷达兵,这里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工作了十几天的严晓晴、冯昱桦已经适应了几小时滴水不进、无法上厕所,甚至连呼吸都很费力的工作状态。
“要说进入隔离病房毫不担心自己那也是不可能的,心里总有些忐忑,但是当我看到需要照护的病人时,一种责任感马上在我脑海中涌现。”这是一场赢起来并不轻松的硬仗,连日的工作令她们体力有所下降,但每日与病人们面对面,感受到病人的依赖,她们依旧拼尽全力。冯昱桦说:“如果说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我们每一次‘冲锋陷阵’能换来一个病人的康复,那我想这便是值得的。”
相互“治愈”战胜这场战“疫”
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责无旁贷,是一种使命感在支撑着严晓晴、冯昱桦坚定战“疫”的决心:“因为每一个病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家庭。”辛苦如斯,为了让爱在病房中继续传递,她们和众多护士一起替代病人家属,用行动诠释充满温情的“硬核”担当。
冯昱桦的病人老吴在刚入院时情绪紧张,精神状态不佳,胃口也不好,一天只能吃下三分之一的饭,看到周围的重症病人担惊受怕夜不能寐,只好陪医生护士们“值夜班”。冯昱桦每每上班都会陪着老吴聊天,逗老吴开心,告诉他病区谁出院了,或者谁转到轻症病房了,为他加油鼓劲。通过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老吴开朗不少,每顿饭都能把饭菜和水果全部吃完,晚上也不再焦虑得睡不着觉。冯昱桦说:“对于我们医护人员来说,这就是最真实的回报了吧。”
隔离病毒却不能隔离爱,医护工作者在治愈病人的同时,其实也在被“治愈”。听到前一班责任护士交班时说病人病情好转时,冯昱桦心里不由自主地轻松了一点,接过同行移交的“阵地”,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帮助病人一起战胜病毒的信念,期待每一天在接班时都能听到病人转入轻症的好消息。
武汉的街头行车廖廖,有萧瑟之感,但坚守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没有被这股萧瑟感染,始终热情满满。严晓晴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日历上又划去一杠,心里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和她名字一样,晓晴晓晴,晴天就要来临。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