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text

中医前线日记 | 附属光华医院麦静愔:选择是本能,是担当,更是一种信仰


从大年夜启程的那刻开始

他们分批抵达武汉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湖北、武汉成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关键时刻

他们以坚毅的信念、果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投身疫情一线

持续奋战,接力拼搏

无愧为最美逆行的杏林白衣战士!

让我们从这一篇篇日记里,

致敬勇士!鼓舞信心!

因为我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

1月28日下午,一群“逆行者”在上海虹桥机场集结,我校附属光华医院ICU副主任医师麦静愔就是其中一员。下午4点,她和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战友们共同搭乘东航专机前往武汉,投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麦静愔的很多朋友问她:“这么危险的地方,你为什么要去?”麦静愔说:“作为ICU医生,这样的选择是本能,是担当,更是一种信仰。愿一切灾难早日平息,愿我们都一切安好。”

防护服下的“狼狈”模样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进入污染区,麦静愔不敢大声说话,也迈不开步伐,只能小步子走路,工作不到一会儿,护目镜上就满是雾气,不透气的防护服闷出一身汗。麦静愔这样形容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时的感受:“刚穿上防护服的前20分钟,我沉浸在英雄主义的自我陶醉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断与当地医生交流对话,缺氧的感觉慢慢笼罩我,心悸,胸闷,眩晕,无力……每个瞬间我都有撕去N95口罩和防护服的冲动,但理智在不断提醒着自己不可以。两个半小时过后,当我以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脱去防护服时,已然精疲力竭……”

种种不适使麦静愔在长时间工作后稍有思考就会头痛欲裂、恶心不已。令她庆幸的是她的丈夫,一位资深的传染科医生,在她刚开始支援的那几天远程指导她如何快速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更舒适地穿戴防护用品。

来自后方的深沉关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麦静愔逐渐学会了如何身披厚重的防护服,连续数小时在污染区执行高强度的工作,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迎接新挑战。现在她完全可以胜任收治新病人、制定医学方案、开展诊疗操作、随访治疗效果等全套工作。在没有导引钢丝、没有润滑剂的情况下,带着3层手套的麦静愔成功为一位80岁高龄、平时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太太放置了胃管。当麦静愔向丈夫讲述这件事时,这位传染科医生紧接着提醒道:“抓紧时间休息,越是这样越不能掉以轻心,自我防护不能大意。”麦静愔在看到丈夫发来的微信时会心一笑。

麦静愔说:“先生平时话不多,从不善于嘘寒问暖,不会在情人节准备礼物,甚至不会发红包,但是这种专业而深沉的关爱给了在防疫前线的我最大的安全感。”在疫情爆发之初,麦静愔递交了援鄂请战书,怀着复杂的心情用最“轻描淡写”的语气告诉丈夫和儿子:“我要去武汉了。”过了很久,丈夫回了麦静愔九个字:“科学应对,不会有事的。”出征前,麦静愔未能与丈夫儿子团聚,年初四出发的她,与年初五回家的丈夫和儿子完美错过了。

顽强生命激起昂扬斗志

在武汉抗疫的日子对麦静愔而言,很慢又很快,每天都充满了希望,医疗队的伙伴们互相支持鼓励带来温暖,但最令她开心的是病人的康复,这些令她对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满了动力。

麦静愔所在的医疗组主要负责对轻症病人的诊疗,虽说是轻症,其实也常常会有病人病情急剧变化,需要早识别和早处理。病房里的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位病人病情的变化,防止他们病情转危。令麦静愔欣慰的是,由她插胃管的老太太,从呼吸衰竭、重度感染到病情逐渐稳定,已经撤了呼吸机。虽然要忙着给老太太置胃管,换尿布以及提供各种生活护理,但组里的护士们干劲十足,护士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受到了鼓舞。

中西医结合带来健康福音

病房里近半数病人都吃上了中药汤剂,这让麦静愔十分自豪。中医历来在治疗温热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而治疗温热病也是对中医实力的试金石。进到病房后,麦静愔跃跃欲试,通过2周观察,她发现大部分病人热退后会出现明显的干咳无痰、胸部不适、活动后气促等症状,舌脉以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为主。

麦静愔仔细研读了专家们提出的中医诊疗方案,考虑病情与肺胃津亏、肺脾气虚又伴有不同程度的湿热稽留有关。据此,她为一名肺部CT病变相对严重、临床症状也较突出的女患者开了中药。服药一周后,病人胸闷气促的症状明显缓解,黄腻的舌苔也化去大半,这令麦静愔信心倍增。

麦静愔说:“所谓的感同身受,没有比亲身经历更真切。”她很珍惜这次驰援的机会,让她真正接触到武汉的病人,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诊疗,她希望有更多病人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逐渐康复。

挺身而出奔赴疫情最前线的“逆行者”,有的人赞许他们伟大,有的人说他们只是换了一身衣服的孩子,麦静愔说:“其实我们只是穿着防护服,尽着医护工作者的本分。”现在,她已经不会关心脱下防护装备后,脸上会不会有深深的压痕,她知道压痕会消退,就像大多数病人一定会康复一样。附属光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