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text

中医前线日记 | 曙光医院卢根娣:病人需要他们,他们需要我

从大年夜启程的那刻开始

他们分批抵达武汉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湖北、武汉成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关键时刻

他们以坚毅的信念、果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投身疫情一线

持续奋战,接力拼搏

无愧为最美逆行的杏林白衣战士!

让我们从这一篇篇日记里,

致敬勇士!鼓舞信心!

因为我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曙光医院护理部主任卢根娣已送走医院2批护理人员去武汉开展医疗支援,她们走后的每一天,卢根娣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们的安全。在医院组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时,年过50的她主动请缨,时隔17年,再次披挂出征,从“小汤山”毅然决然地走向了“雷神山”!

我就是做灾害护理的,我就是做心理救援的,我是党员,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他们的家里也不可能不担心,我要去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卢根娣写下请战书。家里、院里,都担心她年龄偏大,这次疫情患病以抵抗力差的中老年人居但卢根娣很坚决:“病人需要他们,他们需要我。

215日上午10点半,接到3小时后出发的通知后,为了节省时间,回家的一路上卢根娣电话指挥丈夫女儿整理行李,一到家,一清点,箱子一盖就走了。

再度出征,“国家有难,就应该挺身而出”

17年前的卢根娣只有38岁,是当时第二军医大学赶赴小汤山援京医疗队的护士长,大家还叫她“小卢”。在小汤山,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卢根娣能清晰听见自己的牙齿在咯咯发抖,感觉到腿在打颤。“只不过是女孩子都爱面子,不好意思说出来。”而今再上前线,已是“老将”的卢根娣仿佛回到了30多岁的时候,热血沸腾:“这恐怕是社会最后一次需要我了,这辈子有这样一个贡献,死而无憾的。”从小汤山回来,卢根娣感觉自己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深知心态要好,只要防护到位了、专业能力到位了,就不必过于紧张,也确实无所畏惧。有了卢根娣的表率,一同出发的护士们如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正如医疗队曙光医院分队队长宋秀明所说:“感谢我的队友们,尤其是医疗队总护士长卢根娣主任,她的从容淡定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

在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出征仪式上,卢根娣作为曙光医院分队副队长郑重地向院领导承诺:“一个都不能少,我一定会把每一个队员平安地带回家,还给他们的家人。”去往机场的大巴上,卢根娣和队员们讲了自己在小汤山的两个多月经历,讲了自己此次的计划和信心,令她没想到的是,讲到“国家有难,就应该挺身而出,谁让我们是学医的”时,“90后”“00后”的姑娘们掌声特别响亮。

紧张筹备,“负重前行很不容易”

医疗队是在出发当晚9点到达武汉天河机场。曙光医院与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两支医疗分队合作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七病区(C7病区),卢根娣是该病区总护士长。次日,医疗队在简单休整之后,立即动身前往雷神山医院,在卢根娣的带领下,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病区筹备工作中,一切从头开始布置,在病区的整体布局敲定后,又反复确认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的行走路线和工作流程,商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筹备布置病房的过程中,卢根娣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每一个细节的把控。作为参与过疫情战斗的过来人,卢根娣说:“来雷神山的护士大多是‘90后’,这些‘小朋友’没有穿着全套防护服工作的经验。而我很清楚,披上这套‘盔甲’后一定会缺氧,如果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就有呕吐甚至晕倒的可能,尤其是晕倒就意味着有暴露的风险。”因此,一到雷神山医院,卢根娣就在工地上“捡”凳子,“在病房里尽量多放凳子,护士随时都可以坐一会儿。”

病房里的一切都需医生、护士自己动手安装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这句话说来热血沸腾,真的干起来,负重前行是很不容易的”卢根娣说就像支援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因为疫情紧急,医生护士们不仅要做医疗本职工作,还要像工人一样干体力活。病区缺护工,也缺清洁工,为了帮助前线的医护工作者,武汉的志愿者们自告奋勇到医院当清洁工。“清洁公司领了两个‘阿姨’来,我一看,她们的样子清清秀秀,看着不像‘阿姨’,我就问了‘你们干过医院里的清洁工作吗?’这一问,才知道她们都是老师,是来做志愿者的。”卢根娣说话时声音都颤抖起来,“清洁工处理的是医疗废弃物,做这样的志愿者那真是太伟大了!”本着对他们负责,卢根娣决定第一周不让志愿者进病房,所有的活都让护士干,“培训到位后,才让清洁人员进病房。

初进病房,“做得很到位了,我会陪着你们

219下午3点,卢根娣带大家用2小时,仔仔细细把穿防护服、接收病人流程过了一遍。下午5点,未及吃饭,病人来了。卢根娣一声令下护士们迅速穿上了防护服,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地站在了第一道门前。从更衣室穿上防护服,到进入病区,他们需要推开六扇门。每打开一扇门,就离病毒更近一点。“我知道你们有点害怕,但大家防护都做得很到位了,我会陪着你们的。”卢根娣鼓励着身边的年轻人。就这样,五人一批先后进门进到第三扇门,她忍住眼泪,笑着问一句:“准备好了吗?我要打开最后的两道门了。”身后是一片“准备好了”的回答。门开了,所有人第一次面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为给大家鼓足气,卢根娣最后一个走进病房512分,污染区大门在她身后缓缓合上

进到病房,忙碌的工作立即开始了——护士们接过病人物品大包小包,测体温、量血压、分配床位……当天病区48张床位全部收满。卢根娣的果敢从容如同病区的定海神针令人安心。

入仓前医疗队员合照右三卢根娣

制订细则,“必须订得非常细

从医院到住处,从进出隔离病区到出入宾馆房间,细之又细的一处处防护细节,卢根娣一一明确成文。“必须订得非常细”,“疯狂写流程的她深知,做好防护工作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虽然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有些基本的东西永恒不变,“小汤山经验很宝贵”。有了总体的规范要求之后,具体落到实处,需要精益求精。

病区防护细则,细到从一进门换口罩、洗手开始一一明确流程包括如何用手机也有规定。这些做法后来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出入宾馆,卢根娣还规范了消毒流程和行为习惯等,如尽量利用宾馆楼梯通道上下楼,二次沐浴要仔细彻底清洗鼻腔、耳道等部位,再穿清洁服装……

卢根娣还明确了病区护理的岗位职责详细到每一个岗位在每个时段要做什么。为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她将中医耳穴贴压督灸呼吸操八段锦都写进工作职责。写这些卢根娣还特意在病区向病人开展调查。从病人的反馈看,年轻的护士们做得不错。

在雷神山医院,卢根娣穿上防护服,准备工作

18岁参军,退役时已经是博导尽管没有身着戎装,卢根娣的骨子里依然是军人本色。17年前,卢根娣说:“我去了,他们一个都不会倒下;要倒,肯定第一个是我。既然要倒第一个肯定是我,我不倒,又有谁会倒?”今天,卢根娣对年轻人说:我比你们大20多岁,我不怕,你们也不要怕。“疫情不散,我们不退!”再次站到前线,她的坚定是病人生的希望,是队员们最坚强的臂膀!

连线授课,坚定学子职业信念

面对国家需要与职业责任,卢根娣作为一线医护人员没有被危险、忙碌、疲惫击退,为杏林护理学子们树立了榜样。32日正式线上开学第一天,在护理学院《内科护理学》课程上,卢根娣与近200名护理学子连线,以“疫情就是命令,曙光就在前方”为主题,介绍了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规整病房、收治病人及中医护理的开展情况安全防护、科学管理、细心护理,这些都是护理人员所需要去做到的,也是对护理水平的考验。作为中医护理人员如何因地制宜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卢根娣在连线中提到,引导学子们思考。

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护理人卢根娣,她对人民健康的责任担当和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职业信念,深深感动和激励了护理学子。来源: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浦东发布、浦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