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text

中医前线日记 | 曙光医院张兴:每个“第一次”都是一场蜕变


215日临近中午,曙光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张兴值完急诊夜班在家休息,一通电话将他从睡梦中唤醒。得知入选了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要在2小时内到医院集合,准备前往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张兴毫不迟疑地从家里赶往医院。

张兴曾在脑海中预想过支援武汉一线的场景,得知自己也能加入其中,他的第一感受是自豪。他将这条消息告诉了正在龙华医院跟师抄方的新婚妻子丁亚杰。听说张兴要出征援鄂,丁亚杰在电话里哭了。同为医生,她其实很理解丈夫的决定。在机场里,夫妻短暂地会面,告别时没有过多纠结与不舍,丁亚杰对张兴说:“照顾好自己,平安回来!家里有我,不用担心。”家中无碍,白衣战士方能安心驰援。

张兴的爱人到机场为他送行

张兴所在的曙光医院分队被安排在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七病区,分管24张床位。216日起,团队紧张筹备开科各项事宜。除了随队送达的大量医疗物资及病区生活物资,病区还陆续收到了另外装车送来的其他物资,于是张兴这样的年轻队员主动承担起了大量搬运工作,将这些物资安置到病区的指定位置。

医疗队队员们在搬运物资

我把大家送的温暖都穿在了身上

在所有队员奔波忙碌下,病区医疗设备到位、医疗物资基本完善。新建雷神山医院病区隔离设施规范完善,病房内电视机、暖壶、电热油汀等生活设施应有尽有,这些为医患提供了较好的诊疗环境与此同时,各方供给队员们的生活物资也是源源不断,为他们专心奋战解决后顾之忧。出发时,张兴来不及收拾行李,科室里的同事们往张兴的行李箱里塞了许多出征用品。刚到武汉的几,下了雪,宾馆里不能开中央空调,张兴上了从上海寄来的电热油汀,穿上棉衣棉裤棉拖鞋,感受到暖意的他心存感激:“我把大家送的温暖都穿在了身上。张兴在电话里同妻子说曙光医院还从上海寄过来好多吃的。数给你听啊,巧克力、午餐肉、酸奶、水果……所以,不用担心我。”电话那头,丁亚杰放下了心。

曙光医院医生团队

打开病房门,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再退缩”

一遍遍来回走,熟悉病区环境,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一遍遍学习防护隔离步骤和注意事项,把相关的诊疗指南烂熟于心队员们把筹备工作做到精益求精。219日下午,救护车陆续抵达病区门前,张兴和队友们迎来了第一批病人。这批病人共有24人,就意味着队员们要将所有床位全部收满。按计划只需在清洁区医生办公室值班的张兴,决定进入隔离病房支援。他第一次正式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尽管操练过很多次,但这次要直接接触新冠肺炎病人,“说实话,说自己不紧张是假的。当打开病人房门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再退缩,只能勇敢地面对眼前的一切。”看到率先进入污染区的前辈为病人摸了脉象、看了舌苔,从容地与病人交流,张兴壮起胆子接诊了第一位病人。

张兴穿上防护服

阿婆,您安心住这里,会好起来的!”

张兴接诊的第一位病人是位目光和蔼的阿婆,令张兴诧异的是,对于他的问诊,阿婆只摇头不说话。通过家属联系卡和来自病人家属的一封信,张兴明白了这位阿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多年,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这次染病子女无法照料,只能借书信和医生取得联系。信的下半部分,还罗列着阿婆身患的慢性病、既往病史等。张兴将这些细节一一记下,并透过有些起雾的护目镜,查看手上的CT,炎症已侵袭病人大半部分的肺脏,还有一些陈旧病灶。在张兴察舌把脉时,阿婆起初不太配合,先是背过身,后是抽开手。张兴也不放弃,和护士赵丹丽一起安抚阿婆,终于取得了阿婆的信任,成功采集到了病人病情资料。离开病房前,张兴不忘鼓励道:“阿婆,您安心住在这里,配合我们治疗,会好起来的!”

张兴接诊患者

此后接二连三地接诊病人,张兴已经不紧张了。脱防护服时,几位医生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着顺利完成了整个流程。穿了两个小时的全套防护装备,大家脸上都是坑坑洼洼的印迹,衣服湿得可以拧出水。换上紫色隔离服,张兴还要在办公室电脑里逐条录入医嘱直到第二日上午9点,张兴才下班。他在雷神山医院的第一个班,整整持续了17个小时。

再值班时,张兴还挂念着第一天接诊的阿婆,看到阿婆的血氧饱和度较之前有了改善,张兴关心道:“阿婆,今天感觉好点了吗?胸闷吗?有啥不舒服吗?”一改第一天的只摇头不说话,阿婆口中连连道好。张兴不放心,查房结束后推着阿婆去CT室拍了片,看到片子显示肺里炎症有所好转,张兴松了口气。

在临床上观察了几天,张兴发现大多数患者对中医药疗效很满意,给上海的同事发消息:“在中医药的坚持配合治疗下,我相信重症会越来越少,越早干预,效果会越明显。我们每天都鼓励患者,要有信心,离出院不远了。

疫情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很多和张兴一般年轻的医务人员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责,把岁月静好留给了他人。东风似剪二月天,柳芽初露惹春烟,这场战“疫”让人们看到了年轻的力量,同时也期待春天带来的生机点燃江城的活力。(来源:人民日报、附属曙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