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校系统派出的227名援鄂医护人员中,已有177人凯旋返沪,还有50位白衣战士坚守武汉前线,他们就是2月19日随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我校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的50位医护人员。在武汉的医疗援助攻坚战中,他们仍在坚守最后一班岗,不懈奋斗在疫情最前线,他们以坚毅的信念和决心迎接着决战的胜利。
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由上海六家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组成,总人数513名,是上海援鄂医疗队中人数最多的队伍。其中,医生200名,护士300名,行政管理和院感专家13名。目前,在雷神山医院承担了四个普通重症病房192张床位,和ICU病房31张床位的工作。据介绍,医疗队根据任务和医生专业的不同,把六家单位人员进行混编,让具有呼吸、重症、麻醉、心脏、神经等相关专业人员充实到ICU病房,确保ICU病房的医护力量。
第七人民医院派出了20名医生和30名护士,其中4位ICU医护人员——姚玉龙、袁维方、赵文强、丁键,加入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二科ICU病区医疗团队,直面救治更加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其余46名队员与28名仁济医院队员共同接管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四病区(C4病区)48个床位。
自2月20日,医疗队抵鄂的第二天起,第七人民医院在微信公众号中开通“雷神山战役日记”专题,开始每日发布前线队员们写下的感人日记。篇篇日记记录在鄂点滴,从布置病区、正式开科、收治病患,到陆陆续续有患者出院,他们坚信着、坚守着、期盼着,直至不远的胜利。苦辣酸咸甜,是队员们对此次出征的记录和记忆。
苦
初到雷神山,岗前培训、医疗排班、病区布置、院感防控,短短3天将C4病区建了起来。每位医护人员进入负压病房,都要克服巨大的身心压力。层层的隔离衣、防护服、N95口罩、外科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无菌手套,隔绝了病毒细菌的同时,也阻碍了呼吸、汗腺、视野、触觉,在里面呆久了,听到的是自己沉沉的呼吸声、闷闷的心跳声,尝到的是苦涩的汗水。
特别是医疗队的护理姐妹们,面对沉重的装备、翻倍的工作量,进舱后频频出现脱水、低血糖、偏头痛、失眠、口腔溃疡的小伙伴更不在少数,有几位护理姐妹甚至直接吐在了口罩中,可是她们出舱后经过简短的休息,马上又换衣服进舱,再次开始繁重的护理工作。重症医学科男护师袁维方阑尾炎发作也还继续坚持工作。
袁维方阑尾炎发作 队员为患者打针
辣
工作再艰苦,队员们都把汗水擦干,耐心尽责。
有位新冠肺炎患者严重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溃疡,胡盛、黄锦阳、汪维、孙能强、李志勇、刁海彦等男医生们每天进舱清创换药。这位患者住院16天后肺炎治愈、皮肤感染好转出院。
一位因得病而焦虑不堪的患者,医生们接力与他聊天,线上线下心理疏导,结合中药治疗,12天后患者肺炎治愈出院。胡盛、李家英等医生还持续电话、微信随访这位患者。
有位情绪暴躁的老爷爷,几次把护士的防护服扯破,甚至砸坏了病房的门锁、洗手池、防护窗,数次想要逃走。可是队员们依旧冒着暴露危险,温柔耐心地与他沟通,几位会武汉方言的女队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仍尽力挤出时间来去陪他拉拉家常,抚慰他焦虑的心情,终于得到患者的理解及配合。
队员们还和仁济医疗队结下深厚友谊,相约战“疫”结束,回上海要一起喝最烈的酒,吃最辣的火锅。
酸
回想出征那天,至亲的、好友的、领导的、同事的牵挂,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酸酸的泪水和叮嘱。
援鄂队员之中,有母亲刚刚大病痊愈的、有二胎宝宝才呱呱坠地的、有新婚三个月的、有儿子马上要中考的,所有的不舍都在18日凌晨接到出征通知的电话以后放下了,背起行囊赴前线。
在武汉,每天专用公交车载着医疗队队员们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连接起了医院和驻地。归途中,队员们会眨眨酸涩的眼睛,欣赏这个城市的白昼黑夜,但更多的时间他们总会忍不住打个盹。
咸
每天脱下防护服时,浑身湿透的汗水是咸咸的。
每次视频及通话时,思念家人的泪水是咸咸的。
可是正因为有这份咸咸的付出,才会收获甜。
甜
所有平凡而辛苦的工作,只是希望雷神山医院中收治的病人可以舒愁眉展笑颜。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队员们发现患者们很希望在每天上午放风时做做操,既可以促进疾病恢复,也可以锻炼筋骨。队员们发挥医院呼吸科优势,将八段锦带到了雷神山,患者们积极地站成了一排,一起锻炼肺功能。
病人出院当天会收到一张特殊的出院证明,队员们称它为“英雄帖”:××床,恭喜您打败病毒,顺利出院,这是雷神山为您颁发的英雄帖,请收好!
把患者们一个个送出了雷神山,而队员们也收获了感谢、感激,甚至是友谊,患者出院时会不舍地拉起队员们的手合影留念。
远在异乡,为过生日的队员们庆祝是医疗队短暂的放松时刻。小小的一个蛋糕,却寄托着每位队员浓浓甜甜的思乡之情。
冬,寒不畏;春,凯旋归!随着武汉疫情的逐步被攻克,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也开始踏上归途。队员们还将救治更多病患,目送他们出院,同时相信归期将至。
(来源:新民晚报、附属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