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Phenomics期刊发表我校国医大师施杞和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教授、唐德志教授带领原淳淳博士、张伟强博士、王晶博士开展研究的成果,题为Chinese Medicine Phenomics (Chinmedphenomics):Personalized, Precise and Promising,首次在国际上倡导建立中医表型组学(Chinmedphenomics),并论述了其“3P”理念,即中医表型组学具有个性化、精确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今年年初,施杞、王拥军、唐德志就带领团队率先在《中医杂志》刊文,详细论述中医表型组学的概念。中医表型组学是指以中医核心理念为根本,以大型人群队列为基础,采用多组学、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等手段,从宏观、中观、微观水平上系统地、定性与定量结合地测定中医“证”与“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的表型集合及中药干预下的转归机制,揭示中医现代科学内涵的一门学科。
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表型组学迅速崛起。中医学作为长期实践形成的综合科学,有着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建立在中国古典哲学之上的中医,以“取象比类”为认知世界的主要方法论,是来源于实践的“表型大师”。中医论治疾病着眼点在“天、地、人”,提倡“天人相应”“恒动观”“整体观”,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医发展史中,中医学积累了大量对人体外在表象的观察,仅风寒感冒一证,相关记载便浩如烟海。可以说,传统中医是最早系统地观察并记载人体心理、行为、生理病理、药物反应等各种表型的医学科学。
关于中医表型组学建立的学术价值,王拥军指出,中医表型组学的建立,首先为中医原创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提供新策略,以往的研究范式多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力求从微观层面阐释中医“证病”的机制,忽略中医“象”思维的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模式是“司外”而“揣内”的,这就要求对中医学的研究要多在“外(表型)”下功夫,中医表型组学的建立即重视“外(表型)”的标准化和量化研究,并拓展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的技术手段,测量一切可测之物,并通过现代测量技术,把传统认为不可测的变为可测。以“外”的表型为基础,进一步考虑中观和微观特征,最终跨尺度联合解析中医“象”的科学内涵。其次,在中医诊断层面,传统中医依靠望闻问切获取信息来诊断疾病,但依靠人工获取的信息,其体量、维度十分有限,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四诊+”的目标,让更多的信息采集服务于中医诊断更是我们要思考的科学问题。中医表型组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人工智能、5G等技术丰富中医四诊,做到“四诊+”的多维度信息采集和处理。现代的中医诊断体系就是要纳入一切可测和不可测为其所用,做好这些科学研究工作,中医学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康复精准化、个性化水平就会有极大的提高。同时对生命科学而言,中医表型组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其提供科学研究的思路。
施杞强调,中医表型组学虽然借助诸多现代科学技术,但其研究核心仍然聚焦于中医原创理论。中医原创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源于中国古典哲学和历代名医长期的临床经验。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为代表的典籍构建了中医理论的框架,这些中医经典理论在后世的传承发展中愈加完备,并指导提升了临床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临床疗效对经典理论的反馈验证,进一步完善了经典理论的内涵并拓宽了其应用。可以认为,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基与灵魂。团队在《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等中医理论指导下,长期致力于“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肾精理论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系列成果。
对于新兴的中医表型组学,施杞、王拥军、唐德志团队在Phenomics期刊的论文中以“3P”特点概述,具体来说,中医从《黄帝内经》时期就奠定了其“Personalized”的特点,“一人一方”的智慧比现代西方医学提出的个性化医疗要早2000多年。而中医方剂中的“方证合一、药证合一”“君臣佐使”等思想方法也是追求“Precise”的具体体现,结合如今的表型组技术,会让中医更加精准,且解读得更加清楚。面向国际舞台,中医学国际化也需要新的发展策略,以往从深奥的阴阳五行理论到中医临床应用这个模式的推广存在很多困难,而中医表型组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思路出发,先广泛地让国际理解中医的表型,有所感知、认识之后,再引导不断理解中医的深刻理论,目的不变,沟通交流模式拓展,其将充满“Promising”。
团队目前已经在我校开设硕士生、博士生《中医表型组学检测技术与应用》课程,同时也承担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学相关课程授课工作,并在全国不断推进“病证结合”慢性病大型队列建设,且作为唯一中医团队参加由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表型组学分会共同主办的“生命天眼论”表型组学前沿论坛,皆旨在培养更多交叉学科人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项目等项目支持。(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综合办公室、脊柱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