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日记】系列报道一:结对帮扶池坡村
马家乡池坡村村支书介绍该村情况
村支书带领去走访贫困户
村支书带领去走访贫困户
在贫困户家中
在贫困户家中
义务劳动
5月24日,万里无云,碧空如洗,进入夏季之后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为贯彻省、市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精神,我校化工学院党总支书记柴志平、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关啸猛等一行七人带上粮油,踏上了赴结对帮扶对象——安阳县马家乡池坡村的考察之行。
马家乡 池坡村
安阳县马家乡位于安阳县西南部浅山区,南与鹤壁市相邻,西与林州市相接。出了水冶高速口,驱车向南,在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上走半个多小时后,山谷中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青砖红瓦,就是马家乡了。
据村民介绍,原先乡里很穷,也很破旧,这几年得益于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他们的生活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走在马家乡的大街上,不时会见到功德碑,记录着每一位为村里建设出过钱、出过力的人,这是村民们最真挚也最直接的感恩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报答就是铭记。
池坡村是马家乡26个行政村中情况比较差的,现有贫困户共有38户,贫困人数73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降水稀少,吃水、耕地等都是长久以来困扰村民的大难题。2015年,在改善人民和饮水环境结对帮扶工程中,学校投资17余万元对马家乡池坡村的水利设施进行了一次彻底改善,基本保障了村民的正常饮水问题。
送温暖 献爱心
下午3时左右,我们到达池坡村。此时村支书、村长都已经在村委会大院等着我们了。
村支书史水全见到我们显得很亲切,详细的介绍着村子的基本情况,也对安阳工学院之前的帮助表达着诚挚的感谢。
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安阳工学院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责任。听完村支书的介绍,我们表明了此行考察的目的,也希望在结对帮扶中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信息、技术、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切实的帮助帮扶对象。
简单的座谈后,在史支书的带领下,我们提着粮油来到了贫困户家中看望慰问他们。
马麦先老人今年九十二岁,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者。看到我们到来,她颤颤巍巍的想站却站不起来,激动的也说不成话。我们详细询问了她家的情况,临走还嘱咐她保重身体。郭元付老人今年八十七岁,膝下有三子一女,孩子们的经济条件都不好,现在仍是一人独居,生活来源也只能靠政府帮扶和社会各界的救济。村子里面向他们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
一连走访12家贫困户,我们还到村子周边进行考察走访。一路上,我们发现村里很少有青壮年,很多人家门口只坐着老人,村口唠嗑的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村委会的郭姐告诉我们,因为土地干旱,农作物收成不好,家家户户的经济来源都得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所以村里边现在就剩老人和孩子了。说着她指向路边光秃秃的土地,说:“你看,因为太旱,麦子长得不高,成熟的也早,早早的就收割了。现在就等一场雨,才能进行下一季的耕作呀!”郭姐的话,让我们都沉默了。
回到村委大院,我们一行七人都拿起了村里家家户户都用的“扫帚”,其实那就是用一种叫地肤子的草做的简易工具,把大院里里外外扫了一遍,并帮忙清理了院内的杂草。这样的帮扶或许杯水车薪,但献爱心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行动。
帮扶攻坚,任重道远
帮扶工作任重道远,经过多年扶贫减贫,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对这些“硬骨头”想啃下,又充满了担忧。“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说,“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天,安阳工学院作为省级文明单位,与安阳县马家乡池坡村正式结成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结对帮扶对象,并签订《安阳工学院结对帮扶安阳县马家乡池坡村协议书》,正式拉开了帮扶工作的序幕。在今后的日子里,安阳工学院将会通过关爱帮扶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教育活动、教学培训活动等多项内容对池沟村进行帮扶,逐渐推动池沟村稳步脱贫。
(图/文 赵艳丽)
责任编辑:蔡 敏
编 审:李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