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工程学院始创于1956年,现已成为能源、建筑环境以及供热供燃气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5人;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学院拥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山东省品牌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3个专业组建的专业群为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和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点。
学院产学研平台齐全,拥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个科研教学平台;拥有“山东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等2个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在地源热泵、燃气与生物质能利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学院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五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各项专业设计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0余项。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简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前身是暖通空调专业,1998年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进一步拓宽专业内容,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专业是一门研究室内建筑环境与设备、建筑物能源应用并为人们工作、生活创造健康、舒适环境的应用型专业。2005年通过国家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评估,2010年和2015年通过复评,是山东省品牌专业。
培养目标:通过本专业学习,毕业生具备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能源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研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并具有初步制定建筑自动化方案的能力。
主干课程:本专业设置两个方向,暖通空调方向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方向。暖通空调方向主干课程为空气调节、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自动控制技术、制冷技术、通风工程及燃气供应;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方向主干课程为空气调节、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自动控制技术、建筑环境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与组态应用及电气控制与PLC。
学科基础:主干基础课程为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在设计院、施工单位、设备制造企业、开发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燃气、自控等方面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可应聘城市建设与规划、能源管理部门、建筑节能与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发展前景:随着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等概念的提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现代建筑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为本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能与电力工程方向)(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简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能与电力工程方向)成立于2001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利用与转换以及与能源利用密切相关的环境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以及能源环境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产品研发能力,能胜任设计研究院、发电集团、热电公司、电力安装施工单位、节能环保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热工测试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流体机械、工程燃烧学、锅炉原理、汽轮机、热力发电厂、供热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热工自动控制系统等。
学科基础:本专业为山东省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海外泰山学者设岗单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和动力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拥有1个校外国家级青春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获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发电工程、热电工程、动力工程、节能环保工程以及其他有关能源动力和能源环境工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
发展前景:本专业服务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能源动力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在各行各业中有特殊的应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基础方向之一。随着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国家相关能源及环保政策的贯彻实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工程方向)(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简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立于2001年,为山东省省级特色建设专业,为海外泰山学者设岗单位、拥有1个校外国家级青春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制冷方向是研究制冷设备、空气调节和冷库等的应用并为工作生活创造健康、舒适环境的应用型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具备制冷及空调系统及其设备、各种压缩机和冷库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产品研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设备与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制冷压缩机、制冷空调装置、供热工程、制冷装置自动化、冷库技术、热泵、食品冷冻工艺学等。
学科基础:该专业为山东省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和动力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获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制冷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从事制冷相关方面的设计、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该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发展前景:本专业涵盖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能源动力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在各行各业中有特殊的应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基础方向之一。随着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的国家能源政策的贯彻实施,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简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研究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供应、转换和应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新兴产业,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的供应、能源转换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利用、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要求,既注重“厚基础”,突出基本理论与方法,又注重“宽方向”,丰富课程知识结构,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结构”的形成。
理论部分:基础课程重点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专业课程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大学外语、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机械设计基础、CAD、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自动控制技术、燃气输配、洁净燃烧与应用、天然气高效利用技术、绿色建筑能源系统等。
实践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洁净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分布式能源应用、天然气输配与高效利用、城镇供热及空调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施工与运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技术工作,或考取硕士研究生。
发展前景:本专业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具有良好的前景。我校具备坚实的研究基础,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天然气输配与应用等领域,承担多项国家级或省级研究项目,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奖励,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