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text

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城规学院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创办于1959年。学院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突贡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建筑学一级学科是山东省一流学科,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城乡规划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山东省“十一五”强化重点学科、“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学院先后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高水平课题,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截止2016年底,建筑城规学院共有在职教师126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教师队伍中近半数为具有注册资格的双师型教师。

多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全国大学生规划设计竞赛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园冶杯”风景园林(毕业设计)国际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与评优中,获得100多个奖项。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和山东省培养了4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与城市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目前,建筑城规学院业已形成本科教育水平较高、学科水平省内领先、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特色,是山东省城市建设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建筑学专业(学制:5年,修业年限4-8年;授予学位:建筑学学士)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也是关于建筑设计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研究人类建筑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创造适合人类生活需求及审美要求的物质形态和空间环境。建筑学是集社会、技术和艺术等多重属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能在建筑设计机构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城市设计。

学科基础:建筑学专业始创于1959年,具有悠久的教学历史及雄厚的发展基础。是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00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组织的本科教育评估,2004、2008、2012年通过复评(2012年成绩为优秀);2012年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评估。2016年建筑学一级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

就业方向:通过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遗产保护等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能在设计部门、房地产公司从事设计、咨询或设计管理工作,成为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发展前景:建筑学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培养领域;2013年“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开始招生, 2014年获批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本专业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是“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建筑技术科学”2011年被列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拥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在此发展基础之上,本学科形成了整合、开放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新体系,并在未来的几年中,本专业还将积极探讨本科教学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培养等一系列课题,使建筑教育上到更新一个台阶。

色盲和色弱者不能报考本专业。

城乡规划专业(学制:5年,修业年限4-8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城乡规划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详细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培养目标:城市规划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胜任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工作,并具有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专业规划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场地与建筑群设计、居住小区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系统分析方法。

学科基础:我校城乡规划(原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创办于1959年,1960年城市规划专业并入建筑学专业, 1963年首届本科生毕业后中止本科教育,1979年学校恢复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00年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城市规划与设计”获批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山东省“十一五”强化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批为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同年学院获得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城乡规划本科与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同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评估,并均获得最高(6年)有效期。

城乡规划教研室现有在编教师30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2人。其中有住房与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1人,山东省科技厅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委员会委员4人,山东省城市规划大师1人。近年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高水平课题;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教学、设计奖励成果20余项。

就业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新型城镇化目标全面落实。这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城市空间样本和量大而持久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毕业生适合到建筑、规划设计单位、政府建设与规划管理部门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单位工作。

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全面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态势进一步明晰。这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也为学科形成系统和开放的专业教育新体系提供了发展环境。在未来的几年中,本专业将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地方服务,借助学校“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延伸拓展,完善专业的本-硕-博三级培养体系。同时,本专业将积极探讨本科教学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产学研协同化等一系列课题,使其继续处于山东省全面领先的地位并在全国地方院校层级保持先进水平。

色盲和色弱者不能报考本专业。

风景园林专业(学制:5年,修业年限4-8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风景园林是建立在广泛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之上,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营造人类美好室外生活境域的一门学科,核心任务: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核心知识并获得风景园林师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初步掌握景观生态、景观植物、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工程、历史与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具备能在场地设计、城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游憩与旅游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领域进行设计、规划和研究的综合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中国园林史、外国园林史、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A1-A4)、城市设计、景观生态学、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工程、景观规划师业务实践等。

学科基础: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下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有着“创造宜居环境” 的共同目标,被称为人居环境科学领域并驾齐驱、互为补充的同源学科、姊妹学科。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与建筑学、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共享交叉互补的基础教育平台,同时借助两专业办学早、基础殷实、经验丰富的优势,学生素质培养自起步阶段即建立起宏观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不仅具备学科综合素质,而且将获得同源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专业素养,为将来面对多学科协作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我院风景园林专业前身是景观建筑设计专业,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要求,专业更名为风景园林。2010年,省内首家获批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除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共享师资以外,风景园林专业拥有本学科专任教师11人、社会兼职教师2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博士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人。教师的专业教育背景涵盖了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方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人文地理学、环境艺术设计等,形成了学缘结构合理、专业组成全面的教学队伍。目前学科团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研产工作平台,依托平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课题,并获得省部级科技、教学、设计奖励成果30余项;完成了多项“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水平实践项目,获得建设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就业方向:适合进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规划·国土·旅游·环保等政府管理、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咨询等社会服务,以及相关教育、研究等单位和部门工作。

发展前景:在“美丽中国”宏伟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尤其在城乡发展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地方特色与文脉传承的价值取向背景下,拥有生态、社会、文化和工程技术观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毕业生的社会实践信息反馈,本专业依托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设置体系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成效显著,学研产平台以及校地合作项目社会影响力已然形成。目前本专业已经开展海外联合办学,在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

色盲和色弱者不能报考本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