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亮点
◆拥有社会发展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社会工作硕士(MSW),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设有社会学、法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社会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术大师引领学科建设,学科声誉与学术影响力国内一流;
◆高水平科研成果居工信部高校和省内高校前列;
◆学生对外交流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
◆是黑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学会、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会、黑龙江省中东欧与俄罗斯思想文化学术交流基地等省级学术组织。
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前身是“哈军工”时期的马列教研室,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社科部和90年代的社科系,2001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年,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建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学院设有社会学系、法学系和应用心理学系,负责学校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组织管理工作。学院拥有社会发展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社会工作硕士(MSW),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社会学、法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社会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学会、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会、黑龙江省中东欧与俄罗斯思想文化学术交流基地等省级学术组织。学院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多次主办、承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交流讲学百余人次。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扎实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现有学生633人,其中本科生477人,硕士研究生156人。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理律杯”、“功承杯”、教育部“读懂中国”征文等重要赛事中获奖十余次。学生团支部先后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团中央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社会学研究团队在“南风窗”调研中国项目中崭露头角,进入“全国10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学界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院自分建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民品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黑龙江省社会学学科、哲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项80余项,累积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多媒体课件奖励2项,教育部辅导员精品课程1门,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2门,政府智库报告多次获省委书记、省长批示。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柔性引进专家3人。专任教师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6人,具有1年以上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者18人,85.4%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先后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近30人担任兼职教授。教师队伍中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六个一批”专家人才(“文化名家”)1人,省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人。“十三五”以来,学院秉承“人才强校”的理念,着重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引进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精英人才,先后以柔性引进人才方式聘请苏国勋教授、王雅林教授、杨宜音教授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为学科发展掌舵领航。目前学院整体师资力量强大,科研与教学实力大幅度提升。
学科特色
社会学系成立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5年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11年以来,连续9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15项(重点项目3项),获得各类省部级课题和民品横向课题4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和《心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丛书》(9卷)、《军事社会学译丛》(10卷)等学术著作40余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奖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按照社会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标准,社会学系凝炼了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研究方向,打造了军事社会学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学界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法学系始建于1986年,1994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收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法学系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理念,打造了船舶与海洋法律、核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法等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较广泛的学术影响,科研成果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近五年来,专业教师承担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上百篇。专任教师中担任国家级学会常务理事1人次、理事7人次,担任省法学会各研究会副会长5人次。
专业设置
●社会学专业
专业实力: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雅林教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宜音研究员、陈婴婴研究员等国内著名学者领衔学科发展,现有专任教师19人、柔性人才3人,9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3%的教师具有1年以上海外经历。专任教师中,省“六个一批”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1人、理事3人,国家二级学会会长(副会长)8人。按照社会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标准,社会学系凝炼了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研究方向,打造了军事社会学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学界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培养目标:
社会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扎实社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具备科学认识、研究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爱国敬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社会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特色:
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学专业的整体教育理念和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厚基础、精方法、重实践的培养原则,不仅培养掌握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知识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有人文精神以及社会关怀和担当的“人”。
毕业去向:
就业单位包括国家机关、新闻单位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的工作包括公务员、新闻记者、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所在地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珠海等大中型城市。
●法学专业
专业实力:
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博士化率72%,三分之一以上教师有国外访学经历。近五年来,专业教师承担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上百篇。专任教师中担任国家级学会常务理事1人次、理事7人次,担任省法学会各研究会副会长5人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在黑龙江省内各高校法学专业中名列前茅,在工信部所属七所高校中处于前列。
培养目标:
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依托我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优势,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念,德法兼修、德才兼备,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扎实的法学专业基本理论,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职业道德、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尤其是能在法律实务部门、法律服务机构、船海核等行业企业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培养特色:
法学专业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可靠、顶用的法律专业人才。依托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优势,法学专业在设置传统的法学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开设了船舶与海洋法律特色理论课程。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法学专业与地方政府和船舶行业形成了稳定的地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了法学专业服务地方法制建设、服务船舶行业的作用。
毕业去向:
就业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国家部委、司法实务部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军队等,从事的工作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务人员、大学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所在地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杭州、香港、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中型城市。近年来我专业已为海军培养了数十名国防生,服务于国家的国防建设。
人才培养
截止2021年,学院法学、社会学专业获批2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全额资助项目,分别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此外,社会学专业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也已获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达80人次。
学校打通法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按照大类培养方式设置本科生培养方案,学生在第1-2学期所修课程相通,大一学年结束后,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二次专业选择。
学院各类奖助学金共计13项,分别为: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分为一、二、三等)、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奖学金、谭国玉奖学金、陈赓奖学金、国家奖学金、黑龙江省军区万名将校军官助学金、中国建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计划奖学金、移动励志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CASC助学金、立国助学金、新疆籍助学金;“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生累计获得各类奖助学金达70余万元。
知名教授
杨宜音教授、王雅林教授、陈婴婴教授、郑莉教授、吴肃然教授、高明华教授、杨国庆教授、唐国建教授、张笑夷教授、马建青教授、齐勇教授、孔德生教授、金宏章教授、孙春伟教授、罗猛教授、袁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