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学院亮点
◆ 英语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获批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人才培养特色:英语专业本色+学校“三海一核”特色课程+多语种多学期第二外国语教学+学分制管理创新实践平台
◆ 以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为依托,开设核科学英语、船舶与海洋英语、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实践等特色课程。
◆ 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韩国檀国大学、韩国忠北大学、台湾文化大学、台湾义守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奥克兰大学交流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 拥有英语专业专用智能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训室(配备新版TRADOS翻译软件)和外语网络学习中心。
◆ 拥有学校唯一的、最大的英语第二课堂实践平台——英才基地,涵盖国家级、省级、校级英语类竞赛活动和常规活动共计20余项,在学校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平均每年举办高水平竞赛及特色活动60场左右。近三年来,130余名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
学院简介
外语系的历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953年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基础部外语教研室。1978年招收了国内首届英语专业师资班;1986年,作为黑龙江省较早设置英语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开始招收“科技英语”专业本科生;1987年外语系成立;1994年,“科技英语”专业更名为“英语”专业;2011年入选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20年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外语系设有“英语”本科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为:英语专业本色+学校“三海一核”特色课程+多语种多学期第二外国语教学+学分制管理创新实践平台。
外语系承担英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全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含英、俄、日、德、法5个语种)。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环境优越,拥有先进的网络及终端型多媒体语言实验室(23间),英语专业专用智能多媒体教室(11间)、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训室、外语网络学习中心及图书资料室(藏有英、日、俄、德、法等语种图书、期刊1.1万余册)。外语系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风正、学习研究氛围浓郁,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外语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交流关系。近年来有多名学生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韩国檀国大学、台湾文化大学等进行校际交流。
师资力量
外语系现有教职工122人,专任教师10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1人。现有客座教授4人,兼职教授6人,外籍教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硕士生导师30人,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出国进修或访学经历。
学科特色
外语系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俄语语言文学”3个学科方向,及1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英语语言文学”下设英语文学、英汉比较与翻译两个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设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学、科技英语翻译三个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下设术语学、俄语文学两个研究方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为科技英语笔译。
学术型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俄语语言文学)为高校、出版、外事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外国语言研究、英汉/俄汉翻译、英语/俄语教学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硕士(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以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为依托,注重培养翻译实践能力,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海事文献翻译”“术语技术与研究”等特色课程,着力培养符合国家翻译专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高级科技英汉笔译专门人才。
专业设置
● 专业:英语
专业实力:
英语专业的专业录取分数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省内外专家同行的认可,享有较高的办学声誉。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八级统考中,一次性平均通过率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30-40个百分点。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思辨能力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广的高素质英语人才;能够在文化、教育、外事、经贸、科技、企业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研究、商务等工作。
培养特色:
融主流、厚基础、增特色、强素质,为学生提供可根据自身兴趣、特点进行个性化发展的培养路径。
依托学校“三海一核”学科优势,开设《科技英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实践》《船舶与海洋英语》《核科学英语》等特色课程,并为学生提供攻读法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双学位选择。与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科技英语翻译实践实习机会。
加强英语实践实训环节和学分要求,设置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课程(必修),合计19学分,包括校内外实习实践,创新、交流与社会实践(学分制管理),专业创新课题训练,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英汉笔译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实践”平台。
毕业去向:
英语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年均就业率为92.06%,升学率为46.51%。学生就业面广,主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国防工业系统和船舶工业系统所属研究所等单位工作,以及政府、经贸、金融、外事、出版及学校等部门和外资企业就业,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等工作。近三年,70余名优秀的毕业生免试推荐或考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以及牛津大学、悉尼大学、约克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
人才培养
英语专业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德才兼备、中西相融的高素质外语人才,除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不同方向课程、攻读双学位机会外,还为学生提供赴海外名校进行国际交流的机会。近三年,年均有10%的学生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韩国檀国大学和忠北大学等进行校际交流。
知名校友
柯 鷹,78级校友,原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咸延英,86级校友,译审,哈尔滨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商务部长。
刘 群,88级校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科技质量部副主任。
张宏岩,91级校友,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全国IT职业英语水平考试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国IT英语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紫光教育首席教育官;法国高商(HEC)MBA中国区面试官,曾是该校建校百年来首位来自亚洲的MBA学生会主席。
周晓刚,91级校友,外文出版社资深翻译。
徐雪松,91级校友,中国银行大连中山支行行长。
周俊华,94级校友,(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席编辑。
韩陆珉,01级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4805工厂上海船厂厂长助理兼审计审价处处长。
赵章山,01级校友,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信息所国际部副主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驻国际铁路联盟(UIC)代表及高级顾问。。
余忠飞,02级校友,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丁蓓蓓,04级校友,徐工集团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