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

img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院亮点 

◆学院现有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特种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先进海洋材料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海洋新能源与防护材料黑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与器件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

◆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和“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4+0)”3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排名稳定。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简称材化学院)前身是学院源于1970年成立的“潜艇与鱼雷动力能源研究室”(对外称新能源研究室)和1978年成立的金属材料热处理研究室。学院现有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特种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先进海洋材料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海洋新能源与防护材料黑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与器件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共6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和“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4+0)”3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学院完成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现设有金属材料研究所、腐蚀科学与表面技术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所、无机功能材料研究所、材料加工及智能制造研究所、电化学工程研究所、海洋先进材料研究所、实验教学与分析测试中心等“7所1中心”的基层学术组织。

学院现有教职工166人,专任教师15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1人,兼职客座教授4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73人,硕士生导师121人,博士后研究人员61人。各类学生2055人,其中本科生1252人,硕士研究生495人,博士研究生273人,留学生35人。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师8人、教学科研型岗位教师100人、科研为主型岗位教师2人、公共实验岗位教师7人、学生思政教师7人;具有1年及以上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近50人。国家级人才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省杰青4人。聘任兼职、客座教授42人,为诺贝尔奖提名获得者冈本佳男。杨飘萍、曹殿学、王贵领、闫俊、张密林、范壮军、魏彤7位教授先后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学科特色

围绕“船、海、核”鲜明特色凝练形成两个特色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019年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增列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抽评合格,完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2020年进校现场评估。提交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报告。

学院与南京佑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华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与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就人才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即将签订合作协议。

2019年学院科研到款5478余万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专项立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3项;年度发表SCI收录文章255篇,新增高被引论文7篇,热点论文5篇,出版专著3部;申请专利76项,授权28项,转让5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包括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新增省部级专业领域评审专家3人,SCI编委2人。


专业设置

●材料类

专业1:化学工程与工艺

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988年开始招生,2021年获批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职业道德,拥有扎实的化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工、能源、材料、环保等相关行业,尤其是在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培养特色:

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学科传统,为服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设置了电化学工程、材料与能源化工2个专业方向。设置了面向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系列特色理论课程,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综合设计、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方法等,以及与2个专业方向相应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系列综合实践课程。与化学、化工领域相关的多家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

毕业去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具备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工工艺、化工新产品及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和能力,毕业生就业于中国制造业和研究力量集中的城市,包括“北上广深”、省会城市及沿海港口城市等,就业单位主要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新兴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

专业2: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所在学科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35,为国内前列。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职业道德,拥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能源、信息、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化工及生物医药等行业,尤其是在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核工业、国防科技相关的材料科学及材料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培养特色: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学科传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了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等4个专业方向。设置了面向工程的系列特色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加工成形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制备技术、无机功能材料基础、材料复合原理、材料加工质量体系管理等理论课程,同时包括与4个专业方向对应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系列综合实践课程。与“三海一核”领域的多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另外与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在该公司设立了长期的专业实习基地。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城市多为中国制造业和研究力量集中的城市,“北上广深”、省会城市、沿海港口城市等,就业行业主要为“三海一核”材料专业相关领域,就业单位主要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及下属的企事业单位。

●材料物理(中外联合办学)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开展材料物理专业相关工作及进行国际交流。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系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材料物理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在材料和相关功能器件的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测试、分析、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材料选用、工程应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培养特色:

本专业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合作教育专业。通过中外两种教育思想的融合贯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借助斯旺西大学及材料学科的工程优势,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进行国际领先、兼具本校和斯旺西大学特色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具有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性质的材料领域的研究、工程设计及开发、技术改进等工作。

毕业去向:

(1)国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2)“三海一核”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及材料相关企事业单位。

人才培养特色:

近五年学院教师参加AB类高水平国际会议共计100余人次;邀请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加披、德国、法国等国家高水平专家来校交流与合作300余人次;学生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联合培养300余人次;举办承办大型国际会议10余次,来自全球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会议共2000余人,研讨材料科学、化学化工等领域的世界前沿课题和发展动态。


知名教授

杨飘萍,男,1972年1月生,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二级教授,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全球高被引学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担任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SCI)、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Letters、《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及《黑龙江大学学报》编委。近年来在Chem. Rev.、Chem. Soc. Rev.、Adv. Mater.、J. Am. Chem. Soc.、ACS Nano、Adv. Funct. Mater.及Chem. Mater.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40以上论文2篇,影响因子8以上论文56篇,ESI高被引论文16篇。论文共被他人引用11000余次,他引超过100次论文26篇(其中超200次的7篇),单篇最高他引752次,H指数为62。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二等奖(排名第一)等8项奖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黑龙江省优秀硕士生指导老师,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

曹殿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华升石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黑龙江省“龙江学者”,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电化学、燃料电池、锂钠镁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等的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20余篇,他引次数45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6篇,h指数34。2016-2017连续2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Clarivate Analytics),2015-2017连续3年入选高被引中国学者(Elsevier)。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一等奖2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主编出版《燃料电池系统》等本硕教材3部,多次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优秀授课教师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科技重大项目、江苏科技支撑计划,哈尔滨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张密林,男,1955年10月生,教授,博导。黑龙江省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镁锂超轻合金、熔盐电解、海水提铀和功能材料研究,发表SCI检索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省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享受省政府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专著3部。

王君,男,1970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学院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负责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全国无机化工行业学术带头人,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评审专家,黑龙江省四项基金评审专家。长期担任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CrystEngComm、New Journal of Chemistry、Dalton Transactions、Electrochimica Acta等高水平期刊审稿人。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Energy & Fue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rystal Growth & Design、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PowerSources等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200余篇,影响因子3以上论文100篇,最高影响因子是9.466,ESI高被引论文6篇,热点论文1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项。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哈尔滨市杰出青年基金等20余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编写研究生教材《近代分析测试技术》1部,参与编写专著1部,编写本科生教材2部。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本科教学优秀教学奖、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闫俊,男,教授,博导。2018年全球高被引学者、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近来年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Chem. Mater.、J. Mater. Chem. A、J. Power Sources、Carb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累计SCI他引12,000余次,H-index为39,2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0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承担10余项科研项目。

王贵领,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全球高被引学者。在Nano energy、Chem Mater、J Mater Chem A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60余篇, ESI 1‰热点论文1篇, ESI 1%高被引论文7篇,2016年和2017年连续入选美国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购专项等十余项课题。主要研究方向: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制氢等电极材料。

张中武,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工程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2009-2010年,美国奥本大学博士后;2010-2011,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博士后;2011-2012,美国奥本大学研究助理教授;2013-2014,美国奥本大学研究副教授;2013年全职回国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专家,黑龙江省金属学会轻金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理事,鞍钢集团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美国焊接学会(AWS)会员、美国焊接学会Auburn-Opelika 分委会委员、美国矿业金属与材料学会(TMS)会员,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以及美国中子散射学会(NSSA)会员,《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编委。获得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各一项(均排名第一)。为我国海军舰船开发的高强度高韧性易焊接纳米相强化钢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组织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申请专利26项,获授权15项。在国际期刊,如Acta Mater., Inter.J. Plast., 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 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包括主题报告(keynote)和邀请报告(invited)在内的学术报告40余篇次,组织国际会议3次。其中以宣讲人身份做大会报告3次、主题报告5次、邀请报告15次。2012年被遴选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网站封面人物,2015年被遴选为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

王向伟,伪装隐身技术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二级教授。曾任军队某研究院副所长、总工程师,军队39名科技领军之一,曾担任总装隐身技术专家、目标特性技术专家,二炮伪装技术专家与军备控制专家。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贴,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当选二炮首届“十大砺剑尖兵”。先后获二炮创业贡献奖、砺剑贡献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创建了第二炮兵伪装理论与应用体系,建立了二炮伪装检测中心和导弹武器生存防护实验室,主持完成了50多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2项,二炮军事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提交专题报告60余份,获发明专利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