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

img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亮点

◆2016年,学院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评为B+。通信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9年,学院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专业入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0年,学院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省部级重点学科,舰船电磁兼容国防特色学科。

◆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学院简介

1979年6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由原哈军工电工基础教研室、电子工程系、海军工程系及其他系部的部分教师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2001年12月,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的基本组织架构为“三所两中心”,即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所、舰船通信与对抗技术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及基础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50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99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1.9%。截止2020年9月份,各类在校生2399人,其中本科生1438人,硕士研究生775人,博士研究生150人,留学生研究生36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人。


学科特色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工学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1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省部级重点学科,舰船电磁兼容国防特色学科。我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第20名,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14所高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同时评为B+。学院本科生实行按电子信息类招生,电子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个专业。

学院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于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06年3月申报成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下设电路电工基础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信号处理技术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室5个实验平台共31个实验室,有效保障了日常各类实验课程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需要。2016年,我院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出版专著、教材100余本,教育部产学研项目17项。近年来,我院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7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2项、技术基础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含特别资助)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0项、省、市基金项目6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350余项。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48项。学院教师发表高被引ESI文章19篇,学术论文4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38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894项,授权发明专利450余项,组织学术报告会150余场次,出版专著28部。

学院实行按电子信息类招生,学生可在电子信息类自由选择专业,在3-6年内达到电子信息类任一专业的毕业标准即可毕业。


专业设置

2020年学院按电子信息类招生,下设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方向。

●电子信息类

专业1: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具有电子技术、信息系统以及有关信息特性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以及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微波技术等。

毕业去向:

该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5.8%、95.16%、94.32%,升学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0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7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第513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0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成都)火控技术中心、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

专业2:通信工程

培养从事通信与信息技术、通信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与管理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光传输技术与应用、程控数字交换技术等。

毕业去向:

该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毕业后可到与通信技术有关的部门,从事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和现代通信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工作,还可以到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5.1%、94.9%、95.6%。升学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TCL集团、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706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成都)火控技术中心、电信科学技术第二十二研究所、北京中科海讯科技有限公司、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集团、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人才培养

目前, 学院获批1项英国爱丁堡大学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资助项目,同时,学院还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现有100余名学生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日本东京电气大学、韩国檀国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台湾元智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交流学习,学生在交流学习期间取得了优异成绩,外语交际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学院正积极与美国、法国等高校联系,进一步拓宽我院学生的交流途径和交流模式,同时也为我院推进国际化进程打下基础。

学院根据我校向研究型大学过渡的整体战略规划,为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几年来,有近千学生参加了学科竞赛,100余人获国家一、二等奖, 200余人获省级奖励,历届学科竞赛获奖率高达50%以上。学科竞赛已凸显“品牌效应”,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学创新、人人干创新的良好局面。由学院学生组建的科技社团“E唯”协会连续两年获得“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先后获团中央“百优大学生优秀社团”、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奖、中国雅虎网“超级社团”评选全国第三名的荣誉。

学校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32项奖学金,还设有 “九洲奖学金”、“CASC奖学金”、“中船奖学金”等社会奖学金,以奖励品学兼优、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知名教授

赵春晖,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教育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和黑龙江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信息安全与对抗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图像应用与系统集成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副主任编委、《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智能系统学报》、《装备环境工程》和《黑龙江大学学报》编委。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优秀博士后、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优秀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被“SCI、EI”检索32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首届黑龙江省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微波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微波技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微波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智能信息处理与舰船通信技术创新研究团队”黑龙江省“头雁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智能信息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

赵旦峰,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历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主任、图书馆馆长。曾担任两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东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国电子学会研究生教育分会理事。政协黑龙江省第九、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无线通信技术、水声通信技术、视频信号处理以及半实物(物理)仿真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国 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系统与技术”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军委科技委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黑龙江省建筑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主任、黑龙江省安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1项、“十三五”海装预研项目2项、“十三五”总装预研项目1项、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三等奖2项;获得第一届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带头人奖和第十一届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获得全国百篇优博学位论文提名。研究方向:通信及雷达对抗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实现的研究。

李一兵,教授,博士生导师。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黑龙江省学术骨干教师计划入选者,200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哈尔滨工程大学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2015年度、2017年度哈尔滨工程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通信学会高级会员、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黑龙江省首批“头雁”团队成员,通导一体化技术团队负责人。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0项,出版著作3部。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导航信号处理,图像信号处理,信息融合技术。

司伟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专家组成员、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综合保障技术专业组成员、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被动雷达寻的技术研究方向负责人、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宇航学会探测与制导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电波科学学报编委、遥控遥测编委,长期从事被动雷达寻的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基金、总装备部重点基金、“973”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国防重点预研基金、航空基金、黑龙江省自然基金、哈尔滨市创新基金、科研院所横向课题共50余项,期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黑龙江省发明奖三等奖1项,黑龙江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3本,教材5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6项,其中获授权11项;发表科技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60余篇。现已培养博士19名(其中7人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26名(3人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本科毕业生50余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0名。研究方向:宽带信号检测、处理与识别;被动雷达寻的技术;高精度无源测向技术;阵列测向技术。

陈 涛,教授, 博士生导师。雷达与电子战团队(REW)骨干成员,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做访问学者,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应用科技”期刊编委,2017年获第五届黑龙江省归国留学人员报国奖。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三等奖1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教材1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T期刊等发表SCI或EI检索论文60余篇。获《电子与信息学报》2018年度“高被引论文”称号,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2017-2019年度“优秀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 包括总装预研、总参预研、装发预研基金、国防基础预研、基础加强及各类横向项目。研究方向:雷达电子对抗、雷达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嵌入式软硬件开发相关研究。

钟 志,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检测与智能信号处理团队负责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机械量测试仪器分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企事业项目2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教材编写1部。研究方向:光电检测与测量,光电信号信息处理,光通信。

王 桐,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兴海学术团队物联网方向负责人,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获得者。2018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5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2014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2020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等。工信部IMT-2020(5G)推进组车联网(C_V2X)工作组专家,黑龙江大数据专委会副主任,哈尔滨航空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驾驶专委会委员,5G自动驾驶联盟(5GAA)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5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SCI检索收录30余篇,IEEE trans 会刊6篇,一区12篇,获得发明专利10项,出版著作2部。研究方向:5G车路协同与智能交通、物联网/高动态集群(车联网、船联网、无人机集群等)通信与控制。

李迎松,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应用计算电磁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高级会员,先后入选201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黑龙江省“龙江科技英才”特别支持计划,黑龙江省“头雁”团队,任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黑龙江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哈尔滨市科技奖励专家,科技部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等通讯评议专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担任ICEICT 2019, ACES-China 2019, iWEM 2019,ICEICT 2019,2021技术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IWEM 2019技术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ACES-China 2019技术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两岸四地 2019技术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ICEICT 2020国际会议大会共同主席。在IEEE TSP,IEEE TAP, IEEE TVT, IEEE TCASII,Signal Processing 和ACES Journa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其中ESI 高被引论文10篇,ESI 热点论文2篇,论文被谷歌学术引用4100余次,H指数34,授权发明专利23项,优秀论文奖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创新特区项目,十三五海装预研,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学科带头人专项,水声国防重点试验开放基金等课题17项。研究方向:现代天线技术,微波工程,通信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SAR雷达,雷达成像。

刘 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应用科技》、《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发表SCI、EI检索文章20余篇,其中1篇发表在移动计算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中国计算机协会推荐的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三大国际顶级期刊之一),授权发明专利7项。作为“智能无线通信网络仿真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承担国防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金项目及横向项目十余项。项目总经费1200余万元。研究方向: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仿真。

窦 峥,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工业与信息化部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国防通信科技委委员,工信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工信部高技术船舶评审专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工程》编委、军事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防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项、总装创新预研重大项目、海军装备建设专项等项目;在国内外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 30余篇,EI 4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研究方向:海洋复杂电磁环境效应、智能频谱管控。

康维新,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装备健康管理(PHM)技术团队负责人,2012年获得优秀主讲教师荣誉称号,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学会高级会员,黑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和省基金项目及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公安部安防技术专家。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出版著作5部。研究方向:1、无损探测技术;2、电子系统与装备健康管理技术;3、智能感知与物联网技术。

单明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校兴海学术团队、教育教学先进集体成员,入选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仪器仪表学会机械量测试仪器分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目前作为负责人,已获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全国计算成像挑战赛三等奖各1项,作为参与人,已获得省自然科学奖、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授权40余项,转让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已被SCI检索近60篇,作大会报告1次,分会特邀报告4次,分会主持1次,作分会程序委员2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项,青年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和横向项目30余项;曾获研电赛东北赛区优秀指导教师、校首届研究生立德树人典型、校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一等、校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指导1名博士直聘副教授,指导研究生获校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1项,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赛三等奖1项、东北赛区初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项,首届国家奖学金1项,协助指导2名博士研究生及5名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指导本科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担任了XXX装备采购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通讯评议专家;担任了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近30种SCI源期刊以及光学学报等10余种国内期刊审稿人。研究方向:光电检测与三维成像测量仪器,光电信息传输与智能处理技术,计算成像技术,机器视觉检测技术,高速图像/视频处理技术。

乔玉龙,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信号处理分会会员。近年在国内外期刊及重要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EI检索30余篇。参编教材1部;获得黑龙江省科技奖2项,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及多项科研项目。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每年可招收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研究生2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硕士生(或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5名。研究方向:信号表示与分析、统计图像处理、图像/视频处理与应用、纹理分析与应用。

孙志国,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校企联合实验室主任。隶属于“认知通信与电子战团队”,长期从事无线通信/数据链、通信电子战等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承担国防863、国家自然基金、军科委基础加强、995专项、军兵种预研等横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检索等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研究方向:认知无线通信技术/数据链、多维电磁态势感知、智能通信防护。

黄丽莲,教授,副博士生导师。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系统与技术兴海团队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混沌与非线性电路专委会委员。承担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参编教材2部。研究方向:非线性混沌系统的控制与同步、忆阻器系统、非线性电路系统、保密通信、图像加密、人工智能等。

李万臣,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电工电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工作。担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及《电工基础》品牌课程负责人。认真探究教学规律,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连续5次荣获校示范主讲教师、4次荣获优秀主讲教师一等奖称号,多次获评学生“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编写出版«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7部规划教材;多次完成省级、校级教改立项,并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及中国电子学会全国教学成果壹等奖等奖项;黑龙江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学会副理事长;IEEE会员;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近40余篇。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系统与通信技术、信息与图像处理及物联网通信与控制,

姜 弢,工学博士学位,教授。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雷达处理实验室进修,先后两次担任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负责人。担任了《中国舰船研究》第三届编委(2016年至今),IEEE 哈尔滨电磁兼容分会副主席(2015至今),中国仿真学会体育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至今)。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国防专利2项,出版教材2部;获工信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所讲授研究生“随机过程”课程入选了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计划。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包括国防973项目子课题一项、国防预研六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哈尔滨市基金项目一项,以及军品横向项目十余项。研究方向:无线电导航、精确定位、电磁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工作。

林 云,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担任电磁频谱安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军委联合频管评审专家组成员,海军实验基地装备评审专家组成员,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IEEE Transaction On Reliability,KSII副主编,中南大学学报、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发表论文147篇,其中SCI检索79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授权专利11项,主编材料一部。2019年指导博士生参加“中国创新挑战赛暨中关村新兴领域专题赛”获得“基于人工智能的电磁信号分类识别”组冠军。2020年“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9年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各1项,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2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2项,海军装备专项建设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2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横向项目20余项。研究方向:智能无线电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软件和认知无线电、信息安全与对抗、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