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e of Aerospace and Civil Engineering
学院亮点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由“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战术导弹部分组建的航天工程系,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事业、建筑行业及国家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年轻总师/总指挥、学术精英和企业家。
◆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与流动团队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为学生提供科研、创新和实践平台,近三年学生共获得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数十项,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交流与竞赛,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表现突出。
◆学院本科生近5年的就业工作始终保持良好势头,就业率均在96%以上,部分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就业到世界500强企业始终保持在85%以上。
学院简介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1953创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土木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设有工程力学、土木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力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力学、土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土木水利、机械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具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洪堡学者1人。乌克兰科学院通讯院士萨夫钦科、流体力学所所长辛普年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李少凡等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定期来院开展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教师教育教学成果丰富,近五年来3名教师获中国力学学会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1名教师获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一等奖,1名教师被评为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荣誉称号,3名教师获黑龙江省力学学会青年教师微课比赛一等奖,2名教师荣获工信部“同课异构”比赛二等奖,2名教师获黑龙江省教学新秀称号,1名教师获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1名教师获黑龙江省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3名教师荣获黑龙江省力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导师称号,4名教师荣获黑龙江省力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称号。3名青年教师入选校“青骨”,2名教师荣获校示范主讲教师,8名教师荣获校级教育教学先进个人,5名教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33名教师荣获学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近五年来先后派出30余位青年教师赴英、美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现有109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96人,博士化率达88%。
学科特色
学院坚持走内涵建设和发展之路,注重与船舶、土木、航天、海洋、环境等学科的交叉发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侧重前沿性基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点研究方向并建设了学术研究团队。在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及多尺度与多场耦合力学方面、多相流体动力学等方面,凸显了在国家、行业重大需求、国防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在可靠性理论及应用、结构健康监测、海工结构及灾害响应、船舶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极力引导促进与“三海一核”领域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学院承担着全校近3000名本科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拥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力学与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船舶材料与力学重点实验室、航行器跨介质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省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近五年来学院科研经费持续稳定增长,经费到款1.8亿元,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 417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基金2项;科研获奖10项(其中国防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协会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212项,授权发明专利144项;软件著作权129项。
专业设置
●航空航天类
专业1:工程力学
培养目标: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秉承“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服务国家和国防建设需求,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理论知识,优异的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技能,能够在力学及相关科学或工程领域(如船舶、土木、航空航天、能源、机械等)从事教育、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主要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分析力学、结构力学、力学中的数学方法、振动理论、结构动力学、板壳力学、实验力学、动态测试方法等。合作单位有航天科工集团、航空科技集团、中船重工、中建总公司、中国地震局等单位。实习基地有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业集团、大连起重机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毕业去向:
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长春和沈阳等地的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研究所、设计院、高校等。就业单位有:世界500强的中建一局、三局、六局、八局等及其各分公司,中铁建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升学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
专业2: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秉承“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服务国家建设需求,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能够在土木工程相关工程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一流工程师。
培养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坚持厚基础、宽视野、重实践、提能力、强素质的教学指导方针,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测量、核电站结构设计等;学生实践基地有中国建筑第一、二、三、五、八工程局,中铁建工集团,黑龙江省建工集团、河北建工集团等。
毕业去向:
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武汉等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建设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单位。就业单位有:世界500强的中建一局、二局、三局、六局、八局等及其各分公司和中铁建集团等大型建筑企业;升学院校有: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
专业3: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培养目标: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秉承“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服务国家建设需求,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掌握飞行器工程基本理论、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和试验分析技术,能够在航空、航天等国防单位及其他民用单位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行力学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培养特色:
主要课程有航空航天类专业导论、弹性力学、机械制造基础、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A、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航天器姿态与轨道动力学、飞行力学、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强度(含课程设计)、飞行器制导与控制、飞行器可靠性工程、飞行器总体设计等。合作单位和实习基地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毕业去向:
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和西安等地的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院所、工厂等,就业单位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及下属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西安飞机国际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升学院校有: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还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相关院所及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
专业4:飞行器动力工程
培养目标: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秉承“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服务国家建设需求,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航空航天动力系统和热动力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在航空航天动力系统和其它热动力、能源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工程管理、使用维护、科学研究或教育教学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
主要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气体动力学、固体推进剂、燃烧理论基础、火箭发动机原理、火箭发动机设计、航空发动机原理、推进系统测试技术等。合作单位和实习基地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和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毕业去向:
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西安、呼和浩特、成都、贵阳、武汉等地的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研究所、设计院、高校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工程方面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及其下属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如: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贵州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升学院校及院所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阿伯丁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2021年TIMES土木工程专业中排名英国前列。培养秉承“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服务国家建设需求,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能够在土木工程相关工程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一流工程师。
培养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坚持厚基础、宽视野、重实践、提能力、强素质的教学指导方针,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型工程技术人才。采取“3+1”的培养模式,本科前三年除学习土木本科课程外,还开设阿伯丁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材料基础I,工程材料基础II,工程设计与计算,热力学,土木工程流体力学,电气和机械系统,数学分析,工程地质学等。第四年选择优秀学生前往英国阿伯丁大学继续学习,修完其余专业课程,获得“双学士”学位。
毕业去向:
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武汉等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建设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单位。就业单位有:世界500强的中建一局、二局、三局、六局、八局等及其各分公司和中铁建集团等大型建筑企业;升学院校有: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由于学生具备优秀的语言功底和海外经历,更便于申请世界知名大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如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CL)、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芝加哥大学(UC)、哥伦比亚大学(CU)等。
人才培养
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西班牙卡西蒂利亚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境外知名高校保持良好交流合作关系,并与英国阿伯丁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近五年,学院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次,教师出国研修40余人,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50余人次,本科生赴国外学习、交流30余人次。
学院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建立以科创俱乐部为基础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目前共有力学应用与结构创新俱乐部、复合材料结构创新俱乐部、混凝土俱乐部、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工作室、智能结构协会和研究生未来飞行器俱乐部六个科创中心。近五年,在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际SAMPE复合材料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周培源力学大赛、国家及黑龙江省结构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空中机器人大赛、航空航模锦标赛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获国际大学生科技竞赛奖项30余项,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奖项130余项。
学院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CASC奖学金、校友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CASC助学金等。
学院按照航空航天类、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航空航天类下设工程力学、土木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四个专业方向。
知名教授
吴林志,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力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功能梯度材料断裂力学、复合材料轻质结构设计/制备/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2项,撰写国内外第一本复合材料点阵结构方面的专著。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 SCI他引4100余次。
齐辉,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现任军科委某主题专家组委员、教育部航空航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局航天发射与运输系统专家组委员,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强度与环境》,《自然灾害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结构动力学、弹性波动理论及应用、复合材料强度与破坏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军委科技委项目”和其它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自然类)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王振清,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军船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技术基础组专家。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力学学会、航空学会、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国防工业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2016年中国复合材料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450余篇,SCI 130篇,EI 300篇(SCI、EI双检113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
何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建筑信息模型(BIM)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主要从事工程材料结构力学行为分析与安全评价、关键装置结构健康监测等方向的研究;近五年承担武器装备预研项目以及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院所委托科研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2部。
毛继泽,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地下工程综合管廊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地震工程学会理事。《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应用科技》《实验技术与管理》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结构、工程结构防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教材3部。
宋智广,教授, 博士生导师, 德国“洪堡学者” 。现任国际SCI检索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编委,中国《固体力学学报》特邀青年编委。长期致力于气动热弹性力学、结构振动控制、计算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顶级期刊共发表SCI检索论文45 篇。论文被SCI他引700余次,并有5 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引用专家包括包括Timoshenko奖(力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工程院院士J.N. Reddy 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希腊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名誉主席J.T.Katsikadelis教授等。
知名校友
刘石泉,78-211班,地地战术导弹总体技术专家。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杰出职工”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5篇,独立编著了《弹道导弹突防技术导论》,与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航天专家”。
黄新建,79-231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中国海军现代级驱逐舰首舰杭州舰首任舰长,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副参谋长。2014年3月24日,黄新建作为中国海军第17批护航编队指挥员,圆满完成了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任务。2015年9月3日,黄新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盛典中担任舰空导弹方队将军领队。2016年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王健,85-211班,深圳市中科新业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善水创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晋善晋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会会长及法定代表人,南方科技大学基金会理事。
彭明祥,85-211班,中建三局北方分局总工程师,中建三局国际工程公司(大项目管理公司)副董事长(中建集团二级机构副职职级)。教授级高工,国务院津贴专家,鲁班奖项目经理。中国建筑集团专家委专家。长期从事超高层施工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和BIM技术的研发应用工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十余项,先后主持中央电视台主楼、中国尊大厦、雄安市民中心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设。
薛伟辰,86-211班,同济大学教授,博生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现代预应力、预制结构研究室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纤维混凝土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FRP及工程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会理事,研究方向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先进复合材料(FRP)应用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陈少华,90-211班,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校特聘教授,博导。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仿生材料与固体的微尺度力学课题组组长。近年来主要从事表/界面力学、仿生材料力学、微纳米力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重点项目。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3/3),2009年获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全国复合材料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他人引用逾千次,出版专著2部。
叶晖,91-211班,江苏舜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控股江苏源泰环境建设工程公司、南京超算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云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无锡高远机械有限公司、无锡川原液压有限公司、南京佑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舜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校友会会长。
熊健,02-241班,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哈工大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德国“洪堡学者基金”和DAAD学者获得者,黑龙江省龙江学者(青年学者)、黑龙江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何鸿燊奖教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军民融合联合体,工程力学专业)。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复合材料结构、固体力学等领域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受到美、欧、英、加、日、韩、加、澳、印、中等国际国内院士和知名学者等同行以及NASA、空客和东丽等知名企业的广泛引用和正面评价。
赵建贺,03-222班,本硕博均就读于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博士毕业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工作,现为载人环境岗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载人航天器总体设计及热设计,正在牵头开展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设计和工程化实施。曾于2016年牵头新一代载人飞船缩比返回舱在轨飞行控制工作;也曾利用大学所学专业知识为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开展热仿真分析工作;目前正在开展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研制,从事整船技术状态控制和热设计工作,该新飞船可用于近地及载人登月任务。
陈立明,03-241班,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现任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首批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重庆大学科研后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是第六届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材料力学组第1名)和2019年重庆大学十佳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目前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力学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重庆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等学术兼职。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省部级项目7项在内的科研项目16项,发表SCI期刊论文4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
雷红帅,04-241班,本硕博均就读于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现在北京理工大学结构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轻质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相关研究,入选中国科协第二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现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轨道交通专委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智能复合材料专委会委员,工信部工业领域综合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力学和材料类国际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45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防护装备、运载火箭用复合材料贮箱)、民用航天预先研究子课题、军委科技委创新基金、上海航天创新基金等多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