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黑龙江大学研究生!

img

哲学学院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土招生介绍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历史悠久,设置于1958年,1983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为基础,1999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2006年获批基础设施资助,2012年被认定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2003年获准设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入选“535工程”第二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是省重点研究基地。张奎良教授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他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及当代意义”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两本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现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6名。可以说黑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是黑龙江大学最有特色和影响的专业,是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龙头专业,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新一期国内专业评估中,在200多所高校中,位列哲学学科的第10位。近些年来,本专业的博士、硕士招生都比较充分,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材。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密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努力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 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理论基础,能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并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国内外前沿动态,能够独立阅读专业书籍。
2.拓展学生的思维视角,培养学生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到中国具体的国情,以及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3.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以及其他领域的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工作。

二、培养优势和特色
本专业历史悠久,博士点和硕士点齐备,研究方向明确,课程体系合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科研水平优良。
1.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置两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这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与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锋芒,用之于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2)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以马克思历史理论研究为主,同时研究当前国内外相关的历史理论。把当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与现时代的特点结合起来,从历史发展的新视角重新阐释唯物史观,建构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体系。
2.课程体系:
本专业设置五种类型的课程:(1)学位公共课,包括外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位基础课,包括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3)学位专业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恩格斯、列宁哲学思想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4)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外语、马哲当代前言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和辩证法概论课程(5)前沿讲座课,每学期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相关专题讲座。
3.师资队伍:
这是一个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造诣、老中青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梯队。截止目前,本专业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除年龄较大的资深教授外均已获得博士学位,其中张奎良教授还是国家级名师,丁立群教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康渝生教授、李楠明教授曾获黑龙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郭艳君教授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等等。本专业师资队伍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都有突出性贡献。在书文奖项方面连续创造佳绩,具有培养出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的实力和基础。
中国哲学研究生招生宣传材料

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学科于1958年成立,第一批教师均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武汉大学哲学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学科进入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开始接收博士后。2006年以中国哲学为主要支撑学科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同年获批为黑龙江省哲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5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评估。2003年本学科所开设的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哲学史”被评为黑龙江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哲学经典著作选读”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2010年中国哲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哲学导师团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2013年,“中国哲学史”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共享课。
本专业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生培养方向,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现已招收硕士研究生28届近200人;招收博士研究生50余人。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系统的中国哲学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开展中国哲学和相关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理论人才,及在宣传、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与部门的实际工作者。

二、培养优势与特色
(一)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已经建成了一个高学历、高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富有发展活力的学术队伍,目前共有6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本专业成员多人次分别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及“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二)招生方向
本专业的招生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其中,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是本专业的研究优势,同时也是研究生招生的特色方向。
1.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从事对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思想、文献、人物等方面的研究。本方向首先关注的是对中国哲学的的通史性研究,试图较为准确的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其次是重点对先秦哲学和宋明理学的人物和专题进行个案研究;最后是对中国道德哲学和伦理思想的研究。
2.中国近代哲学与文化:本方向的研究特点是在掌握大量原始资料的前提下,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以专题和人物两种形式、以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并从宏观和微观上勾画了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
3.中国现代哲学:本方向首先关注的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这一问题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而提出的;其次将对中国现代社会和生活发挥重大影响的哲学与文化分为几大部分,着重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思潮和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最后从微观的层面入手,对代表性人物进行了个案研究。
(三)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通识必修课主要包括公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哲学原著导读、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原著;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先秦哲学、宋明理学、近现代哲学;专业选修课根据招生方向的不同分别进行设置,主要包括中国哲学方法论、经学概论及各招生方向选修课程。
(四)实践实训
本专业的实践实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研实践,主要是通过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或参加导师课题的方式进行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二是教学实践,主要是通过为导师担任助教的方式参与到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当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的目的。
外国哲学专业招生介绍

外国哲学(Foreign Philosophy)是哲学一级学科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之一,自1958年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成立以来就已经设立外国哲学教研室(以前名称为“哲学史教研室”),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共同构成哲学系的三大主干学科。本学科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黑龙江省人事厅重点学科梯队资助,现更名为黑龙省领军人才梯队。2009年《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在我校的人文类专业以及哲学学院中,本学科研究方向明晰,科研队伍精干,科研成果突出,有着良好的上升势头和发展潜力。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密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努力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 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西方哲学史理论基础,能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并熟悉西方哲学研究的国内外前沿动态,能够独立阅读专业书籍和外文文献。
2.拓展学生的思维视角,培养学生熟悉西方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底蕴,能够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3.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以及其他领域的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工作。

二、培养优势和特色
本专业历史悠久,博士点和硕士点齐备,研究方向明确,课程体系合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科研水平优良。
1.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置三个研究方向:(1)西方哲学史,主要对古希腊各个哲学流派及代表人物、中世纪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以及近代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梳理;(2)现代西方哲学,主要对西方西方人本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等流派进行挖掘和分析;(3)西方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主要对自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实践哲学传统以及当代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进行追问和反思。
2.课程体系:
本专业设置五种类型的课程:(1)学位公共课,包括英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位基础课,包括哲学原著导读、古希腊哲学研究和专业外语;(3)学位专业课,包括近代哲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和西方实践哲学研究;(4)专业选修课,包括中世纪哲学专题、现象学专题、德国古典哲学专题和宗教哲学专题等课程(5)前沿讲座课,每学期来学院进行讲学的各专业讲座。
3.师资队伍:
截止目前,本专业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均已获得博士学位,其中3人获得博士后称号,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值得一提的是,1人入选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得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校青年教师三等奖,从而更加凸显出本专业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不断攀升,在书文奖项方面连续创造佳绩,具有培养出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的实力和基础。
逻辑学专业招生简介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逻辑学是我国界对逻辑学研究及认识深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的同时,密切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吸纳现代逻辑的研究成果,并大胆将学术热点问题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通过精心设计各类思考题、训练题,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增强逻辑素养,培养和锻炼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因此,我校逻辑学无论学术地位还是教学效果,在全省都处于较高地位。
逻辑学学科于2007年获得了“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更在哲学博士一级学科的荣誉下,也获得了逻辑学博士学科的授予权。目前现有师资人员4名,其中教授1名,讲师3名,硕士生导师2名,4名教师都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
逻辑学硕士培养分成中外逻辑思想与逻辑哲学两个研究方向。其中中外逻辑思想方向主要以研究中外逻辑方法比较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目标。纵观之外逻辑学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逻辑方法,还是论证方式以及内容上,源自不同文化传统的逻辑都具有共性的一面,如就逻辑方法而言,从推理的思维进程上,可将其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等;从论证的语言载体上,可将其分为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的方法;从指向的作用范围上,可将其分为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方法。这说明不同类型的逻辑学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进行对话和互译的。但不可否认,在不同文化传统的积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逻辑思想、逻辑方法,必然打上民族的烙印,每一民族的文化特质又会通过其逻辑思想、逻辑方法得以体现,因此,探讨不同的逻辑传统、逻辑体系之间共性与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问题是中外逻辑思想方向的研究特色。
逻辑哲学方向主要探讨逻辑尤其是现代逻辑中的哲学问题,它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有效性问题、意义与逻辑真理、命题与命题联结词、专名与摹状词、量词与谓词、悖论、逻辑的本性与规律、逻辑的对象、与逻辑相关的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模态逻辑与多值逻辑及其所涉及的哲学问题等等。本研究方向将从方法论的层面关注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学硕士就读期间,学生除了必须修读外语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位公共课外,还须根据专业及方向特点有针对的修读哲学原著导读、逻辑思想史、逻辑学原著精读等学位基础课和包括专业外语、现代逻辑、中国逻辑思想专题研究和西方逻辑思想专题研究等课程在内的学位专业课,此外学院还开设了语言逻辑、思维与逻辑方法、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及计划制定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案。
伦理学专业简介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哲学社会科学,它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之一。伦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如果从公元前四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始创这个学科开始,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门学问与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价值的追寻、生命意义的探究以及社会秩序的建构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这门学问中,寄托着人类对于什么是“好社会”、什么是“好生活”的理解和希望,寄托着人们对于善和正义的追求,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于自身完善的憧憬。可以这样说,只要有人类的社会生活,只要人们还在思考关于善恶、公正、良心这类问题,只要在物质和功利的世界中,人们还在不断地思考并追求着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伦理学就永远有它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伦理学这门学问深深地镌刻上时代的印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的日益凸显,带来了伦理道德问题上更多的困惑和思考,催生出传统伦理学的一些新的部门或者新的研究领域——应用伦理学,包括环境与生态伦理,制度伦理,生命伦理,信息与网络伦理,经济伦理,等等,展示了伦理学这个古老学科历久弥新的魅力。
黑龙江大学的伦理学是哲学学院二级学科之一。黑大的伦理学发展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锡勤先生的《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等著作出版,这是建国后国内最早出版的中国伦理思想史方面的著作之一,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
近年来,黑大的伦理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黑大伦理学的硕士学位点开始招生,成为省内唯一的伦理学硕士点。2007年,伦理学学科博士学位点首次招生,成为东北三省最早招生的伦理学博士点。2009年,由黑大伦理学学科牵头申报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伦理思想史》教材编写获得立项。同时,伦理学学科获得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获省社科、教育厅项目多项。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出版专著多部。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高层次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多篇。“伦理学”还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目前,黑大的伦理学学科已成为省内第一、东北一流、国内知名的学科团队。
黑大伦理学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团队优势突出。学科梯队全员博士学位,分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的伦理学专业。平均年龄42岁,年富力强,学术发展后劲十足。现有硕士生导师职称均是教授。硕士学位点现设三个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伦理学理论与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及应用伦理学。本专业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康、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勤奋刻苦、学术功底扎实、能够独立从事伦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或组织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黑大伦理学学科各位老师真诚希望热爱并有志于伦理学的青年学子们积极报考,欢迎你们!
美学专业简介

美学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之一,从美学思想的历史来看,它要解决的是“人为什么天性上就追求美”这个主题。因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所以美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当代,美和审美与人类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紧密,审美泛化已经成为时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因而美学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显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黑龙江大学的美学专业是哲学学院九个二级学科之一。黑大的美学发展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本科生中就开设了美学课,2003年,美学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至今,美学专业已经培养硕士、博士近百人。近年来,美学学科的成果也十分丰富,获得了三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获省社科、教育厅项目多项。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出版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高层次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多篇。目前,黑大的美学学科已成为省内第一、东北一流、国内知名的学科团队。
黑大美学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团队优势突出。学科梯队全员博士学位,分别毕业于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的哲学、美学专业。平均年龄45岁,年富力强,学术发展后劲十足。硕士学位点现设三个研究方向:美学原理、西方美学、文艺美学。本专业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康、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勤奋刻苦、学术功底扎实、能够独立从事美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或组织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黑大美学学科各位老师真诚希望热爱并有志于美学的青年学子们积极报考,欢迎你们!
1、培养目标。主要研究宗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关宗教的基本思想。掌握主要世界宗教,尤其是基督宗教、佛教、民间宗教等的基本内容、特点、发展脉络。通晓中西方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知晓现代宗教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中国宗教的发展状况,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熟悉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管理的特点等。
2、培养优势、特色(培养条件):黑龙江大学宗教学硕士专业,是黑龙江省唯一家招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单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建设,课程体系成熟、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与相关单位合作良好。这里,集中了黑龙江省内最为优秀的宗教学师资队伍,许多教师来自宗教学研究室以外的其它相关学院、国家有关机构。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在黑龙江地区田野调查、哈尔滨市早期外来宗教史研究、佛教理论、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具有显明特色与优势。
3、毕业后发展前景。自2004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宗教硕士研究生以已经培养10届,其中毕业34人(截止2014年4月)。毕业后的同学,有的留在高校进行教学工作(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有的直接去国外著名大学、国内重点大学、香港大学等继续攻读士学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有的参加公务员考试到国家宗教局、省宗教局、省直机关、市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也有的不再从事与宗教学直接相关的专业(占毕业生总数的25%),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自己的学业或工作较为满意。 

1. 培养目标。
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比较扎实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较全面地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熟悉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动向,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做出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成果。
具体地,方向1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主要研究科技进步、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科学精神,科学传统的由来与演变;科学与科学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科学与技术的进展对其他人文科学的影响,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该方向特别关注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社会与科学技术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以此来深入探讨科学的社会功能。方向2科学认识论主要研究与探讨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的理论与观念。包括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指导原则,科学认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规律,科学发现、检验、评价的方法,以及各科学哲学流派及人物的研究与评价,本研究方向特别关注当代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科学社会学、科学诠释学走向及后现代趋向。方向3科技史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过程及规律。包括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具体情况;某个学科、理论、某项技术的发展过程;科技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规律;人类科学思想的演进;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掌握科学技术史的知识有利于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科技政策提供支持。

2.培养优势、特色(培养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
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四个大的方向,课程体系由本学科基础课、覆盖四大方向的专业课和反映导师优长方向的选修课三个部分组成。基础课包括:哲学原著导读、科技哲学经典选读、现代科学哲学等;专业课包括:科技史、科学认识论、STS研究等;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人文科学方法论、技术哲学、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等。
本专业现有四位教师,年龄在40岁至52岁之间: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几位教师分别在复杂性科学哲学、中国古代科技史、现象学、科学认识论等各自优长领域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处于国内前沿位置。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4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文化哲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宣传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文化哲学专业是在黑龙江大学哲学一级学科下所设的目录外特设学科,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设置该学科力图突破原有学科壁垒对哲学研究的限制,在充分整合和吸收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精华基础上建立起来。文化哲学充分体现黑龙江大学哲学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统领,以中西方哲学为基础,直接面对中西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和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并重的特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特色鲜明的学科平台。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一、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探讨文化的发生、文化的规定、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形态、文化的传承、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形态、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功能等,这些问题属于文化哲学的基础理论层面,或者说是狭义的文化哲学论题。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本土文化模式研究,本方向以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为重要理论资源,以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解析为基础,提出了以人自身的现代化和实现传统文化转型为目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全面阐述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分支理论,使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走向深化。三、现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本方向以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为背景,在基本理论定位和本质精神上把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后现代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思潮等解读为文化批判理论,自觉地把这几种在20世纪以来影响很大、价值取向又各异的学术理论思潮放到现代文化批判的框架中进行比较研究。四、俄罗斯文化与哲学研究,本方向重点研究俄罗斯文化模式、民族性格、哲学思维、宗教信仰等深刻影响俄罗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走向的深层文化因素。通过比较方法研究俄罗斯文化与西欧文化、中国文化的差异,探讨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机制、文化交流机制等现实问题。
1.培养目标。
使研究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哲学素养和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学会独立思考、分析、解决现实和理论问题方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培养专门的理论人才。
2.培养优势、特色(培养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
主要课程:文化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西方文化批判理论、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俄国文化思想史、俄罗斯哲学、中西方文化比较、日常生活与文化批判、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等。
师资队伍:本方向有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4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师生导师7人,本方向教师在国内学术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是国内文化哲学研究最集中的阵地。经过10多年的发展建议,本学科研究成员在论文发表、著作出版、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上取得较大的成就。成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有数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高等学校文科摘要》等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研究人员共出版著作30余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20余部,省级出版社10余部;研究成员已经完成或正在承担的代表性课题共7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分别是10余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省教育厅项目30余项,共获得课题经费300余万元;获得了多项科研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0余项,省高校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4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