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学院专业介绍
政府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
一、专业简介
行政管理为省级重点学科,2011年以其为基础获得省级公共管理一级重点学科。目前,本科学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教学名师。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学术前沿,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形势以及国际公共管理实践新趋向有深刻理解,具有较强的认识、分析和解决政府管理实务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现代化分析手段和外语语言工具,能够胜任各类社会需求的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本方向定位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契点而以指导政府管理实践为基本指向,主要为政府公共管理培养具有较深基本理论素质的复合型、决策型、实用型的各类领导人才和政策咨询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它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角度,针对中国行政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深入研究,并对此进行古今中外的多维度比较。
(二)公共组织理论与管理
注重公共组织科学理论结构体系的剖析,从整体上阐释公共组织科学的理论价值,系统梳理和阐释公共组织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深度和广度上透视其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重视公共组织管理实践运作逻辑流程的深入研究,以组织管理实践为基点探讨建构中国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行政组织结构、体制、职能和目标设计的有效方案,为推动政府组织管理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组织管理个案研究摸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组织理论构建和实践发展的基本模式,为中国公共组织变革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三)公共人事管理
本研究方向从人事管理的内在逻辑出发,研究公共人事管理的思想基础、机制选择与应用以及管理方法的选择。本研究方向突出对公共人事管理的理性审视,在此基础上研究有效人事管理体系的构建。一方面,从管理哲学入手,分析公共人事管理的思想基础及现代理性化人事管理的思想与实践路径,为从人事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公共人事管理基本机制与制度研究,从理论上解决有效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问题。
(四)公共政策与领导学研究
从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与领导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维度探索公共领导的基本定位,从而确定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维度及其价值选择的基本方向。其意义在于,将国外政策科学和领导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上来,在恰当地提出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系统构建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决策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从而体现出政策科学和领导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性价值,为公共领导实践和公共政策咨询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五)中国行政思想研究
从中国传统思想的丰富资源中探寻行政管理思想的现实应用问题,其中特别是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与发展的现代应用价值问题,为中国特色行政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参照。本研究方向将重点从现代行政管理视角挖掘行政管理的伦理价值,对中国行政伦理的基本内容、特征、功能、演进发展的基本模式、现代化转型的内在基因等进行全面阐释,并以比较的方法揭示其内蕴的独特应用价值,梳理其容纳的公共行政精神,为中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构建奠定伦理审视的思想资源。
三、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0名,教授6名,副教授4名,形成了以何颖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专业硕士教学队伍,在国内公共管理学界有较大影响,对于行政哲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四、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行政基础理论、比较管理理论、比较政治理论、政府理论、公共组织理论与管理、人事行政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行政学经典著作选读、行政管理专业外语阅读、前沿讲座、行政哲学、行政机构改革研究、人事管理方法研究、中外领导学说研究、当代中国政策研究、中国行政伦理思想研究等。
五、毕业后发展前景
部分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博士研究生;部分毕业生考取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管理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部分毕业生在党政机关、社会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普通高校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管理哲学专业
一、专业简介
管理哲学(Management philosophy)是哲学一级学科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是哲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对管理理论与实践反思而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应用哲学研究中广受青睐的新兴学科。该学科以原有的哲学学科为积淀,以具有哲学学科背景并实际从事管理学研究的师资力量为主体,重点开展关于管理本质、管理价值、管理过程、管理工具、管理原则、管理绩效、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史等基本问题的研究。
该学科所属的哲学一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博士和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公共管理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其整体研究实力较强,主要培养拥有良好哲学和管理学素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
该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生导师5人。
二、研究方向
(一)管理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方向研究特色:将人类的管理现象视为一种普遍性的整体问题来加以考察,追求其内蕴的共同规律与价值,从哲学高度给予分析、定义、结构与阐释,透过人类悠久的管理历史把握其演进与发展中显示的深层意义,从而为理性地诠释管理实践提供合理的解释逻辑。这种深层反思将服务于管理实践的发展,为解决管理问题准备有效工具。
(二)管理思想史研究
本方向研究特色: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维度透析人类管理精髓,把握管理的基本问题,把纷繁复杂的管理经验传统升华为现实应用的普遍理性准则,为管理工具功能的自觉发挥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从管理文化价值论的层面解析管理思想史内蕴的本质精神,运用多学科、多元理论的分析工具透视人类管理实践理性解读的路径,从而为管理理论创新和管理实践发展提供指导。
三、师资队伍
管理哲学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5名,同时,5名导师也兼任硕士生导师,职称均为教授。
四、专业课程体系
管理哲学基础理论、中外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哲学、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政治哲学问题研究、管理哲学经典著作选读、制度哲学专题研究、管理哲学方法论研究、领导哲学专题、当代西方管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战略管理专题、管理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等。
五、毕业后发展前景
部分毕业生将考取省内外重点大学的哲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及黑龙江大学管理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部分毕业生将在党政机关、社会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普通高校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社会保障专业
一、培养目标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辖的一门重要学科。本专业设有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和社会保险制度两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社会保障理论基础,掌握社会保障实践应用技能,了解国外社会保障体制及经验,精通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结构、运行机制及管理实务,能把握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保障事业新方向的高层次、复合型的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人员、政府决策人员、政府社会保障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企事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养老金基金或年金计划管理人员。
二、培养优势、特色(培养条件)
本专业的培养优势是:1. 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人才培养资源,开展多学科、多视角的基础理论培养,使学生具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2.依托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项目和社会保障实践项目资源,进行跨学科、多领域学术研究与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前沿研究能力、政策分析能力、社会保障业务经办能力。
本专业具有完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有学位基础课,如社会保障理论、福利经济学、社会政策与行政等;学位专业课,如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保障、国外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与管理等;选修课,如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研究、医疗保险与医疗体制改革、社会统计学、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社会工作概论等。
本专业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核心师资团队3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结构,在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社会保障实证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其中专业负责人刘丽伟教授,长期从事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在福利国家理论、福利经济学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项。硕士生导师李沫,主要从事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违规行为及其治理研究,已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社科项目、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导师邱玉慧,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研究和社会保障审计研究,在应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方面见长,已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社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多项。此外,本专业还拥有跨学科师资力量,包括公共管理教授2人、经济管理教授2人、及外请计算机专业副教授1人。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实践实训基地,核心师资与相关职能部门具有长期的项目合作关系,利于学生了解社保实务;还拟扩展与相关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
在教学资源上,依托社会保障审计项目中的海量微观社会保障数据平台,学生可以进行社保业务操作训练、社会保障业务分析、社会保障政策模拟、评价与预警研究等,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难得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环境。
三、毕业后发展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前景较为广阔,可从事多种类型的工作,就业去向如社会保障管理与业务经办部门,社会保障监督管理部门,各级社会福利与社区福利组织,各类型企业、事业单位,各类型社会组织等。目前已毕业学生部分在北京、哈尔滨等大中型城市的政府部门、银行、电视台及著名高等院校就业或继续深造。
政治学理论专业
政治学理论(Pure Mathematics)专业是政治学学科及专业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它不仅是其他政治学学科及专业的基础,而且也是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必不可少的认识基础、工具和方法。
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全球化的发展和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广泛变革都为政治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校2003开始具有政治学理论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政治学理论专业各招生方向在政治学基本理论、政府管理、西方政治哲学、比较政府与政治、地方治理与社会管理等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目前政治学理论专业已建立起了一支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研究水平较高、较稳定的研究队伍,各研究方向均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目前,本专业生源充足,毕业生社会就业率高,适应性强。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密结合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
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品行端正。
②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③具有扎实的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哲学、比较政府与政治、地方治理与社会管理等知识基础;熟悉政治学理论与政府管理研究、西方政治哲学、比较政府与政治、地方治理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深入了解政府管理、西方政治哲学、比较政府与政治、地方治理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已经的现实价值;能够独立阅读专业外文书籍,能够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能够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培养优势、特色(培养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
课程体系
主要开设:政治学基本理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比较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政府学概论、政治哲学导论、比较政治研究、地方治理与社会管理、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研究、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东亚政治研究、台港澳政府体制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流派、西方民主理论研究、政治学最新成果前沿讲座、政治社会学、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流派、西方正义理论研究、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概论、东南亚政治发展研究等等课程。
师资队伍
政治学理论专业现有四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讲师2人;3人分别具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1人为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3名。目前政治学理论专业已建立起了一支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研究水平较高、较稳定的研究队伍,各研究方向均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在我校的社科类专业中,发展势头良好。
实践实训
主要是在平时教学中强调实践导向、开设实践导向的研究型教学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项目调研、假期社会实践、校内外兼职锻炼等。
三、毕业后发展前景
目前,政治学理论专业生源充足,每年的上线名额在4-15名之间不等;实际录取名额在4-11名之间不等。目前,政治学理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暂为100%。公务员与选调生考取率、企事业应聘就业率较高,社会适应性强,发展相对平稳顺利。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
中外政治制度学科于2005年获得硕士授予权,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一家中外政治制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它标志着在黑龙江省内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中外政治制度学科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招收8届,共21人,毕业14人。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突出培养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针对中外政府与政治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经过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理论和实践依据,并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重点以研究政治制度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熟悉中外政治制度研究的前沿动态,能够独立阅读专业外文书籍,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能够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工作的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优势
主要在于侧重中外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比较研究。主要有四个具体的研究方向:(1)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主要进行的研究有外国近代政治思想研究、外国政治制度研究、外国政府理论研究。(2)中国政府与政治。主要内容包括先秦政治伦理研究、中国古代政府、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实践问题研究。(3)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近代及当代中国政治法律制度、中国政治法律思想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政治法律实践问题研究。(4)比较政治学。主要内容包括当代世界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热点地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与现实政治问题等中微观研究。
三、主要课程
西方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国政治学说史、东亚政府与政治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政府论、村民自治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法律制度、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国际政治研究、英国政治法律思想专题、台港澳政治体制研究、制度学原理、晚清判牍等
四、研究方向与师资队伍
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方向。王连伟,男,副教授,政治学系主任,中外政治制度学科带头人,硕士导师组长,MPA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法学(政治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后,日本山梨学院大学访问学者。出版专著《密尔政治思想研究》一部,在《中国行政管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学习与探索》等国家级及省级杂志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论文《论行政管理中公务与私情的矛盾》获1995年全国行政科学论文大赛二等奖,参与完成国家及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四项,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博士后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及参与完成省教育厅项目二项。
中国政治法律制度方向。刘志勇,男,副教授,中外政治制度学科后备带头人,硕士导师,南开大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博士后,主持承担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黑龙江大学项目3项.著有《清代受赃律例研究》,发表国家级及省级论文二十余篇。
中国政府与政治方向。夏忠龙,男,副教授,硕士导师,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政治学系副主任。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科研项目4项,在《道德与文明》、《求是学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7篇。
比较政治学方向。宋瑞芝,女,副教授,硕士导师,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多次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参与撰写的著作包括《政治发展导论》、《政治传播学》。论文“全球视野下的民主化浪潮:民主化研究综述”一文先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并获得2010年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五、实践实训
研究生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指导教师的要,在论文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完成36~72学时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教学实践通过助课、指导本科生实验和毕业论文等方式以达到具有本学科、专业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的要求。科研实践是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其它科研活动,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其中教学实践研究生必须参加,科研实践可根据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的需要进行选择。
六、毕业后发展前景
硕士毕业去向为机关公务员、学校教师、企业单位等,前景良好。
国际政治专业
一、国际政治专业沿革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国家间关系和跨国界人类活动,特别是以跨国界的人类政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显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加深、扩展,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研究显得越来越不可或缺。这为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校国际政治学2003年获得了政治学理论(其中含国际政治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又获得了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包括了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四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国际政治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2人。6名专、兼职教师均有博士学位,其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分别来自南开大学(日本国学院大学)、北京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政治学学带头人安成日教授还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政治学会理事,高校国际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其他教师业在在国内各种学会担任常务理事、理事等要职。国际政治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分为国际政治理论方向与东亚区域国际政治两个方向,每个方向都已建立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的地位。
政治学专业和国际政治方向学带头人安成日教授是国内外在东亚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目前担任教育部政治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国际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朝鲜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学会理事,东北地区正日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等。其他教师也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各级各种学会担任常务理事和理事。
二、国际政治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1)国际政治专业以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际政治方面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2)国际政治专业将全面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研究生。
(3)国际政治专业要求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熟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所完成的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抑或具有实际应用和参考的价值。
(4)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应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而且应该也是身心健康的社会有用人才。
三、国际政治专业方向的研究内容及特色
(一)国际政治理论方向
国际政治(关系)理论方向毕业生应比较熟练掌握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国内外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能够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及其它实际工作。
(1)注重国际政治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讨。突出国际政治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为国际政治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供分析框架和逻辑规范,使国际政治研究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性和对现实的敏锐而透彻的分析和把握,而且同时又使其具有更高的理论层次上的概括和分析维度。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能够娴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将鲜活的、纷繁的国际政治提炼成一种历史哲学,有效地克服我国目前存在的过多地侧重对所谓“热点”问题浅显的、一般描述性的“研究”的倾向,使我们的研究对未来有较强的预见性。
(2)注重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本研究方向,特别注重国际政治理论与东亚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是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一个缩影。该地区聚集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在这里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又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我们要加强研究的深度,在理论方面除了继续探讨国际政治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以外,还要着重探讨东亚地缘政治、东亚区域安全机制、东亚国际政治格局、东亚经济一体化等区域国际政治理论问题的研究。在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的探讨方面,把国际政治理论具体运用到东亚区域国别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一般性问题的探讨及区域各国之间的双边、多边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探讨。
(3)在我国,国际政治理论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个新兴学科。我国对国际政治的研究尚处于追踪、引进、消化、国外的理论,并尝试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阶段。因此,总结和整理各国国际交往的实践,并吸收欧美国际政治理论优秀成果,对于提高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国际政治基础理论的研究,能为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武器,可以拓宽我们考察国际问题研究的视野,能更好卫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4)国际政治理论方向重点研究国家大战略理论与危机管理理论。无论是国家大战略理论或是危机管理理论,均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研究范畴,是国际政治理论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将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政治实际相结合,与国际关系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毕业生未来就业与继续深造创造宽广的视野。
(二)东亚区域国际政治方向
东亚区域国际政治方向毕业生应熟练掌握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东亚国际政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能够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及其它实际工作。
(1)注重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特殊性的探讨。近年来,中国为首的东亚各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倍受世界各国的注目。由于地缘的、历史的原因以及东亚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现实,由于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的势力也在此交汇,相互博弈,使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和区域经济合作都带有的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也有必要对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特殊性进行探讨,并把它置于在世界范围内的互动过程加以考察。
(2)注重东亚区域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是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一个缩影,该地区聚集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在这里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又有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东亚地区又是大国势力交汇的地区,也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以中国为首的东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正在改变着东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此,我们将结合国际政治学的一般理论,进一步探讨东亚地缘政治、东亚区域安全机制、东亚国际政治格局、东亚经济一体化等区域国际政治现实和理论问题。
(3)加强东亚区域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的探讨。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21世纪世界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作为东亚国家,如何处理好同其他东亚国家之间关系,将是中国面临的首要外交课题。“朝核问题”、“东亚自由贸易区问题”、“东亚一体化”问题、“东亚各国领土争端问题”,等有关东亚各国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及地区热点问题的探讨,将为我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东亚区域国际政治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充分发挥黑龙江的地缘优势,重点研究东亚地区中、日、韩、朝、蒙、东盟各国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关系,俄罗斯与东亚各国双边及多边关系两个领域。黑龙江地处祖国的北部边陲,北与俄罗斯接壤,有几千公里的边界线和众多的陆路口岸。西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毗邻,东部又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本方向最为突出的地缘优势。
四、毕业生就业去向
自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以来,国际政治专业已培养出七届(2004级-2010级)毕业生,共33人。其中11人(包括1名留学生)进入高校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7人(包括1名留学生)进入各级政府部门,从事本学科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5人进入大型国企工作,2人在大型外企工作,2人在私企工作;4人进入文化教育行业,从事本学科相关的文化教育工作。另外,上述毕业生中还有3人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1人已博士毕业,2人在读,其中1人为留学生)。目前国际政治专业在读研究生有三届(2011级-2013级),共11人。从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生以往就业去向上看,大部分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各级高校和党政机关从事相关工作,约占总数的55%,在大型国、企外企工作的约占12%,中学以及其他文化教育单位工作的约占12%,事业单位工作的约占0.6%,。
社会学学科专业
一、学科发展
社会学(Sociology)是一门主要运用实证方法,通过对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等内容,进而寻求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二战后得到极大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分科化及方法科学化等特征,形成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从人们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都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主要关注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形态,以及现代社会的演进过程,尤其是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时期,尤其需要社会学的深入发展,也为这一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我校社会学系自1996年成立以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结合黑龙江地域特色和黑龙江大学的俄语和哲学优势,形成了个性化、多元化、研究性的学科体系。
我校具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社会学二级学科下的应用社会学、福利社会学、社会工作等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各方面都建立了一支年龄机构合理、研究水平高、稳定的研究队伍,各方向均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二、培养年限及形式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年限为三年,培养形式为全日制培养。
三、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特色及意义
1、应用社会学方向。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具体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进而获得对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法。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研究、社区研究、老龄化研究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社区建设和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获得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影响的认识,提出相应对策,为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提供研究基础。
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①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
②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
2、福利社会学方向。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福利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社会福利的发展趋向和对策。本研究方向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立足于社会福利改革的基础,主要包括社会福利问题、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供给、社会福利实现方式、社会福利对象等。旨在运用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对改革中的中国社会福利提供研究基础。
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①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
②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教学、社会福利政策问题研究、社会研究与调查等工作。
3、社会工作方向。社会工作是以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史、社会工作矫正、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等方面,结合理论与实际,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并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进行补充。旨在提高个人生活能力,完善社会功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①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②能在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街道、社区、社会工作机构从事专门的社会工作。
人类学专业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一门从体质和文化两个方面研究人类的学科,其中从体质上研究人类的称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从文化上研究人类的称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或社会—文化人类学,亦称民族学。人类学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我国的人类学研究始于1928年,距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
黑龙江大学的人类学研究始于1991年,从2002年开始开设有关人类学的课程,2007年人类学作为社会学二级学科的一个方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由于社会学一级学科的获批,人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黑龙江大学的人类学专业目前设在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现有教学和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有博士学位的4人。
黑龙江大学人类学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等专门人才。目前共开设有17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田野工作方法、西方人类学理论和中外民族志等3门学位基础课,人类婚姻家庭制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化变迁、哲学人类学和中国人类学史等5门学位专业课,生态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族群理论、艺术人类学、汉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东北亚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文化哲学、西方哲学史、中国民俗学史等9门选修课。
黑龙江大学人类学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设有文化变迁、哲学人类学和中国人类学史等3个方向。文化变迁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其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方向主要研究文化变迁的原因、类型、过程、结果及问题等内容。在理论上注重涵化、指导性变迁以及边缘文化和边缘族群等理论的研究;在应用研究上主要为各级政府指导各民族文化变迁提供决策依据。哲学人类学将人类学的实证方法与哲学的思辨方法结合起来,走哲学与人类学的边缘之路,在全国独树一帜。中国人类学史主要研究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建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思想、经典著作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等内容。
黑龙江大学的人类学研究立足于东北(包括内蒙古东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首先,注重对东北人类学史的梳理与研究,尤其注重对史禄国、凌纯声等大师级人物以及主要理论和范式的研究,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人类学的东北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次,在研究对象上以东北各民族(包括汉族)文化及其变迁为重点,尤其注重满—通古斯民族和中俄跨界民族的研究。整体上将东北作为中国内陆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其在中国和世界的独特性的研究。有关东北汉族的研究也充分考虑其移民性质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以东北为中心,逐步向外延伸,向北延伸至对整个环北极森林和草原地区的研究,向南延伸至对中原汉族农耕文明的研究。这种地域特色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有所反应,比如开设有“东北亚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等独具特色的课程。另外,“中外民族志”注重东北各民族,包括中俄跨界民族的讲述,“生态人类学”注重渔猎民族与自然生态的适应的讲述,“宗教人类学”注重萨满教的讲述,“族群理论”注重史禄国族群理论的讲述等等。
黑龙江大学的人类学研究坚持运用以田野工作为核心的实证研究方法,兼顾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研究生能力,特别是田野工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地将学生引入田野实践。在读期间,研究生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田野工作,学校为此提供充分的条件作为保证。
黑龙江大学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跨专业的横向联合,充分整合黑龙江大学其他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其中哲学人类学方向充分发挥黑龙江大学在哲学,尤其是文化哲学研究上的优势。除此之外,与社会学、民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俄罗斯语言文学以及宗教学等5个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黑龙江大学的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中有的毕业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有的进入政府机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工作。
民俗学专业
黑龙江大学民俗学专业立足于北方,把北方民族民俗文化作为我校师生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在民俗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北方民族民俗文化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使学生既有理论的学习,也有田野调查的实践,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掌握从事独立民俗学科研、教学和实践的必要技巧,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大学民俗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学士学位2人。从2005年至今已经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两项,教育部课题两项,独立承担或者参与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出版了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著作和论文,于学斌教授的《乌裕尔河畔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研究》、《鄂伦春游猎生活》、《赫哲族渔猎生活》等著作均是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伊永文教授的《宋代市民生活》、《古代中国札记》、《到古代中国去旅行》、《东京梦华录笺注》、《明清饮食研究》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民俗学专业老师的著述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学术奖项,其中于学斌教授的《鄂伦春游猎生活》获得了山花奖著作类二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国家级奖项。
根据师资力量,民俗学设立了三个方向,一个是少数民族文化,二是民俗旅游,三是民族民俗文物。我校师生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主题课程有民俗学通论、民间文艺学、社会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文物学、民俗旅游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北方民俗文化研究等,另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自由选择。学生在学习期间跟随导师做田野调查和课题研究,从中锻炼自己的田野作业能力和科研能力。
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毕业就业去向较为宽广,这是由民俗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民俗学是一本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等均是理想的对口就业单位,在当前的经济开发过程中,民俗学研究生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民俗旅游开发、风情园建设、生态园建设等项目都不能缺少民俗学专业人士参与。当前世界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际就是民俗学专业人士所从事的事业,没有民俗学专业人士的参加,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等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范围既广,又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