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黑龙江大学研究生!

img

东语学院专业介绍

东语学院
日语语言文学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的日语专业始建于1964年,1972年正式组建成为日语系。1982年被评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保持至今。1982年开始招收首届硕士学位研究生,198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国内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4所院校之一。1991-1995年为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校,1999年起开始招收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日语方向博士后,同年被评为省人事厅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2005年被评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09年成立“黑龙江省日本语学会”,为会长单位。。2010年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成为我省领军人才梯队。
本学科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讲师1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
目前,本学科设有日语语言、日本文学两个研究方向。
日语语言方向主要研究日语语法理论。以普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借鉴认知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理论,围绕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词法学、句法学、篇章学、敬语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本方向始终保持着严谨治学的态度,形成了深而广的研究特色。多年来在词汇、句法、语音以及词汇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所涉及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开拓性,在我国日语界处于领先地位。该方向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学位公共课:第二外国语(上)(下)、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位基础课:普通语言学、日本文学作品选、日语实践
学位专业课:日语词法学、日语词汇学、日语句法学
选  修  课:日语语法名著选(限选课)、日语语音学(限选课)、日语语法史(限选课)、日本古典名著选(自选课)、日本文化研究(自选课)、词源学(自选课)、语言与逻辑(自选课)、语用学(自选课)、科研成果
    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陈百海教授。陈百海教授自从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学任教,一直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外语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全国大学日语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日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日语学习与研究》编委,《外语学刊》编委等。
日本文学方向主要在系统了解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演变,各流派中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特色;同时进行中日文学对比研究。以理论与文学作品相结合的原则,力图揭示日本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及其社会背景,各种文学流派的发展规律,培养研究生的日本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的能力。该方向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学位公共课:第二外国语(上)(下)、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位基础课:普通语言学、日本文学作品选、日语实践
学位专业课:日本文学评论、日本文艺思潮、日本作家专题研究
选  修  课:日本古典名著选(限选课)、日本文化研究(限选课)、日本战后文学史(限选课)、日语语法名著选(自选课)、日语语音学(自选课)、美学、文艺理论、修辞学、科研成果
    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曹志明教授。曹志明教授自从1988年年硕士毕业后留学任教,一直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理事等。
日语专业毕业生活跃在我国外事、外贸、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其中哈尔滨市海关总长孙庆发、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主任赵尔力、日本成城大学教授陈力卫、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夏刚等皆为我专业毕业生。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简章
   黑龙江大学朝鲜语专业为黑龙江省内高校中首家开办的专业。该专业师资力量强大,所有教师均有海外学习经历,大部分教师都是在韩国攻读的硕博士学位,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韩国学研究动态,并与韩国学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韩国语教学和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专业始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适应社会需求、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学生多次在全国和地区性韩国语演讲比赛、韩国语写作比赛及专业性竞赛中获奖,在全国韩语界享有较高声誉。亚非语言文学专业从2007年9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省内首家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朝鲜语专业,该专业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韩语专业知识,更注重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
亚非语言专业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韩国语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韩语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条件
黑龙江大学朝鲜语专业拥有一支素质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3名,资深讲师及外教十余名,韩语硕士生导师3名。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4名,博士在读3名,所有教师均有在韩国学习或任教的经历。
宋英华,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于2007年8月获得朝鲜语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副院长、韩国语系学科带头人,是韩语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朝鲜语语言学、语用学、语法学,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了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并多次获得科研学术成果奖项。2006年12月,《近代朝鲜语动名词的研究》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佳作奖;2008年2月《朝鲜人对自己领导者的特殊敬语使用》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7月《浅析平壤语的发音的几个特征》获得中国朝鲜语协会一等奖;2011年4月,《朝鲜语会话研究-从交际语言学角度》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文莲姬,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韩国成均馆大学国语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韩国语音和词汇学,曾发表 <韩中汉字词的语义对比研究>、<高丽歌谣中对‘-?’的考察>、<面向中国大学生的韩国语发音教育>等论文10余篇,并与2012年荣获2012年度全国教育改革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时还主持过“韩国语课堂主题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黑龙江省教育改革项目。
李太福,副教授,文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延边大学朝文语言文学系,曾在黑龙江新闻社担任记者。2004年在韩国汉阳大学新闻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在韩国汉阳大学国语国文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韩国文学。2008至2010年在韩国汉阳大学担任讲师。2010年起在黑龙江大学朝鲜语系担任副教授。曾发表〈『春香傳』与元雜劇『竇娥怨』的比较研究〉、〈论郁達夫小说的自然主义特性-以叙述特性为中心〉等10多篇论文,著有小说集《开往黑暗的列车》。同时还翻译过长篇小说《赵子龙》(汉译韩,上下册)在韩国出版,翻译话剧『青春礼赞』(韩译汉),在“相约北京2008-韩国表演艺术周”演出,2006年获得韩国文学翻译院新人奖。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学制3年,分为语言和文学两个方向。第一学期开设《韩国语概说》、《朝鲜文学通史》、《普通语言学》等基础课程进行统一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水平。从第二学期开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进行分别授课,语言方向主要开设《朝鲜语语法理论》、《朝鲜语句法学》、《朝鲜语词汇学》,文学方向主要开设《韩国文学概论》,《中韩比较文学》,《现代韩国文学作品选》等专业课程。大部分课程采取学生轮流讲课、小组讨论等形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阿拉伯语专业硕士点特色介绍
   
 阿拉伯语专业成立于2003年,是东北三省建立的第一个阿拉伯语专业,也是国内建立较早的阿拉伯语专业之一。
   1、师资特色。
我专业聘请多位国内著名阿拉伯语专家来我校担任客座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校聘请的阿拉伯语专家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洪仪教授、北京大学林丰民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叶良英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刘风华副教授担任阿拉伯语专业硕士生导师。
张洪仪教授,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处长、阿朝语系主任、阿拉伯语系主任。现任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代表。主要研究领域是阿拉伯语言文学。在国内高水平学术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译著《一千零一夜》《世界短篇小说精选(阿拉伯卷)》等部分古代和近现代诗歌作品上百万字;编写专著、教材等多部。
林丰民教授,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副主任、北京大学阿曼卡布斯国王大学讲席研究教授、教育部区域与国别培育基地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教育专员。在《国外文学》、《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和《读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性论文60余篇,学术文章20余篇。出版了《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比较研究》等多本专著,参与了《东方文学史》等多部书的撰写。翻译了《无岸的女人》、《爱的诗篇》、《致电祖国》和《最后的宝剑》等4本阿拉伯诗集,还参与《中国百科大辞典》、《精神文明大典》和《东方文学名著鉴赏大辞典》等辞书的编写。主持了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和一般项目《<穆罕默德在欧洲>译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者化”:东方文艺创作的误区》以及教育部中非20+20项目的中埃经典互译等4个项目。参与了《60年外国文学研究——基于分类视角的考察与分析》、《20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与文学》和《东方文化史》等10个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的研究任务。
罗林教授,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阿拉伯发展报告(黄皮书)》执行主编,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阿拉伯语分委员会委员(2013-2017)、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阿友协理事。2006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主持沙特国王办公厅资助项目“当代沙特王国社会文化研究”。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北京语言大学和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合作项目负责人。主要科研成果有学术论文“闪米特七星神崇拜之衍生—七曜记日与数字七的图腾化”等20余篇;出版专著《阿拉伯语语用学专题研究》、教材《新目标阿拉伯语口语教程1-3册》(主编)等教材十余部;译著有文化部中阿典籍互译项目之长篇小说《不可能的爱》(毛里塔尼亚)等多部。
叶良英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主任,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如《东方学术论坛》(韩国)、(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出版《新编阿拉伯语》等多部教材;出版译著《百年中国穆斯林》等多部;多次获得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
刘风华副教授,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阿拉伯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阿拉伯语文学研究会会员。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语言学、国际政治学等多篇学术专著与论文。
2、研究生培养特色。
   我校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有机会前往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学习一学期。与北京高校的合作有助于提高我校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