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以创新发展为动力 全力打造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
中原工学院始建于1955年,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面向全国招生的中央与地方共建,省管为主的高校。建校61年来,经过历代中工人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已经建有20个教学部门,58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3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学校“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特色学科群首批获“河南省优秀特色学科建设工程”A类项目立项建设。学校已成为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管、文、理、经、法、哲、史、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学校秉承“质量立校”理念,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党委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五好”党组织、河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被河南主流媒体评为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本科院校;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中原工学院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流研究水平、取得突出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被聘任为学校省级、校级特聘教授,促进了相关学科高水平发展。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1703人,其中专任教师117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91人,博士学位教师322人。“十二五”以来,学校共选聘省级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人;选聘校级特聘教授18人;选拔河南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近5年,学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获得河南省教学名师称号5人;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不仅从数量上充实了师资,而且也从质量上全面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
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中原工学院积极推行“科研强校战略”,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是加大重大项目培育力度,参与国家重要科研课题攻关。2011年,中原工学院联合相关企业申报的“触媒法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关键设备与成套工艺技术开发”项目,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全行业25年来首次获此奖项。2014年,学校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上再获殊荣,由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任家智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首批获批,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崔世忠教授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为河南纺织服装产业振兴做出重大贡献。二是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学校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对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聚集和社会服务的强大硬件和技术支撑作用,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瞄准国家需求、面向区域发展、整合相关资源、凝练研究方向,先后建成了金刚石高校精密锯切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供热空调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现代制造装备与仪器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高档超硬材料工具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智能化专用虚拟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等省市级研究机构,增强了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能力。
实施质量工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中原工学院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还有一批省级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等。“十二五”期间,中原工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34项;省级奖项787项。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学校是全国连续四届夺得一等奖的三所高校之一;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两次获得素有“国际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获得全国高校服装设计最高奖“新人奖”,学校获得服装设计“育人奖”。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以“双创”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CDIO的基本理论运用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校长俞海洛教授主导适应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慕课”改革为突破口,改革课程体系,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将课程在线化、互动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的空间。此外,在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中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两不误。学校坚持开展多层次学科竞赛,以赛促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建设大学科技园,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双创”平台。“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49项,其中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0项。副校长曹健教授主持的“基于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坚持开放办学引进国外优质资源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优质资源并加以固化,促进了自身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合作举办了9个本、专科合作办学教育项目,建立国际教育学院。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凭借优异成绩可以被推荐到国外合作办学高校深造学习,拥有国内外高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是河南省首批8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毕业生动手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实行两个“千方百计”保持高水平就业率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服务为根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主管就业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就业工作。主管就业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刘志刚提出,要千方百计提升毕业生就业素质和认知观念,千方百计谋求受毕业生欢迎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学校先后与香港真维斯、许继集团等200多个企业签订了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协议,向各用人单位输送优秀人才。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谋求出路。每年都有大批校友回母校招聘人才。学校还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专业网站的合作,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多种就业措施促使中原工学院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多年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目前“十三五”的大幕已经开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原工学院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提高水平、更名大学”为奋斗目标,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履行高校职能,务实重效,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中原工学院2016年招生计划
中原工学院2016年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计划招生6600人,其中本科计划5650人,专科计划950人。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增加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招生。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可在地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和水工结构工程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物流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可从事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业、工商贸易、政府机构及科研院所等部门的物流规划与设计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中原工学院目前国家级特色专业有:纺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省级特色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网络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会计学、市场营销、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工业设计等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学校的优势专业,在行业内有很强的竞争力,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特色鲜明。
中原工学院奖励资助体系
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中原工学院建立了奖、助、贷、补等措施在内的完善的奖励资助政策体系。
1.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校注册本、专科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生每年8000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学校注册本、专科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3.学校综合奖学金及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学校注册本、专科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一等奖每生每年1800元,二等奖每生每年1200元,三等奖每生每年800元。纺织之光学生奖每生每年8000元,维珍妮奖学金每生每年3000元,镇泰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
4.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学校注册本、专科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5.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每生每年最高可贷款8000元。
6.勤工助学: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通过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或服务社会,解决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困难,每月400元。
7.临时困难补助:为帮助学生解决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特殊困难,根据国家和河南省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设立临时困难补助,补助200元-1000元。
中原工学院招生热线: 0371-67698700
中原工学院招生处网址: http://zsc.z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