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

img

名师风采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594人,专任教师171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16人,现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5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900人左右。截止目前,学校现有院士1人、荣誉资深教授1人、资深教授1人、“千人计划”7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3人,以及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百十年来,学校名师荟萃,俊杰聚集。黄侃、韦卓民、钱基博、沈祖荣、桂质廷、卞彭、游国恩、包鹭宾、吴宓、张舜徽、杨东莼等杰出学者曾在校执教。现有章开沅、邢福义、赵进才等一批名家和中青年学者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两院院士

赵进才院士

男,1960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丰镇。分别于1982年7月及1986年8月在内蒙古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1994年4月毕业于日本Meisei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后继续在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4月归国。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光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能源与绿色化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学术兼职:担任《Environ. Sci. Technol.》、《Energy Environ.Sci.》《ChemPhysChem》、《ChemCatChem》、《Catal. Commun.》、《Int. J. Photoenergy》及《J. Adv. Oxid. Technol.》等国际SCI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任《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化学》副主编。被聘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评审组组长、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专家咨询委员,总装备部陆军保障装备技术专业组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委员会委员。

赵进才院士长期从事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在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及机理以及光催化活化O2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JACS、Angew、EST等国际SCI刊物上已发表论文218篇,SCI他引10000次以上。授权发明专利23项。1999年、2002年及2006年分别获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2年获中科院-拜尔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0年获日本光化学协会颁发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光化学家讲座奖”。

荣誉资深教授

章开沅

1926年7月出生,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1946年10月入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后于该校肄业。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在中原大学政治研究室当研究生。1949年7月随校南下武汉,在教育学院历史系任助教、教员。1951年 9月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在历史系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85年8月—1991年3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华中师范大学,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国学者之一,先后应邀访问了东西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受聘担任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许多著名学术机构的研究教授或客座教授,其深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章开沅教授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和贝德士文献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先后有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给予报道和评论。其论著丰厚,主要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等。章开沅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3—1990)、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培养和影响了一批活跃于国内外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中青年知名学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华中师范大学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资深教授

邢福义

1935年5月生,海南省乐东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当选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汉语学报》主编。


         邢福义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方言、文化语言学、国学和其他问题。主张“研究植根于泥土,理论生发于事实”,坚持走自我创新的道路,追求研究中显现学派意识。数十年来,着力于学术“据点”的建立,着力于研究路子、研究方法的探索,重视研究理念的总结与提升。其研究路数和特点,在语言学界影响最大的,可以概括为“小句中枢”理论和“两个三角”学说两大方面。曾承担国家级课题多个。发表文章470多篇,出版著作50部,其中个人独著21部。


         邢福义四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分别是:首届,1995年,《语法问题发掘集》获一等奖;第二届,1998年,《汉语语法学》再获一等奖;第四届,2006年,《汉语复句研究》三获一等奖;第六届,2013年,《语法问题献疑集》四获一等奖。全是独撰专著,而且三次排在语言学一等奖获得者的第一位。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影响最大、评奖最严格的学术奖励。据统计,在所有参加评奖的26个学科中,只有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研究权威厉以宁先生,也已四次获得一等奖。厉先生获奖的著作中,三部是独著,一部是主编。


         邢福义还三次获得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并且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多个奖项。2001年出版的《邢福义选集》,为季羡林主编《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丛书》之一,该丛书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2010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授予“首届荆楚社科名家”荣誉称号。2011年,邢福义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目前这一项目正在世界多个地区积极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长江学者

徐 勇

1955年7月15日生,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中共党员。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
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国内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2006年11月30日,华中师大徐勇教授走进中南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6次集体学习会上,作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的讲解,并谈了他们的看法。

徐勇教授的学术经历:1978—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本科,法学学士;1984—1987年: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1993—1996年: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博士研究生,法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工作经历为:198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任教,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04至2012年5月任政治学研究院院长。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先后获得的荣誉有:湖北省优秀教师(1998),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199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评选具有创新水平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获得者(1999),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1)等。

王恩科

湖北公安人,于199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筹)院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08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王恩科教授从事温度场论及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微扰QCD物理研究。曾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Regensburg大学做合作研究,和王新年合作承担国家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基金"。在温度场论的研究中揭示出一种退禁闭相变的机制;和U·Heinz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形图重求和计算热标量场输运系数的方法;特别是和王新年合作研究部分子穿过QGP的能量损失,在国际上首次得到计及细致平衡的结果,论文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2001年作为第一获奖人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曾是德国Regenburg大学洪堡学者、访问学者,并先后短期访问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Berkeley国家实验室和Ohio州立大学。

王恩科教授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个基地”项目、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近几年发表SCI论文50多篇,其中在物理学顶尖学术刊物Phys. Rev. Lett. 上表5篇学术论文,SCI他引400多次,单篇他引最高次数超过100次,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曾担任2006年夸克物质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秘书,负责会议的学术组织工作;曾担任第二届高能核碰撞硬探针国际会议(Hard Probe 2006)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朱 英

1956年10月出生,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祖籍湖北房县。1982年1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4年12月同校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1991年6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1月破格晋升教授,同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99年10月至2002年7月,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兼任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史学会理事、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91年10月至1992年8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2002年10月至12月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3年12月2日至30日任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另曾应邀赴美、加、法、奥、日、韩新、澳以及南非等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出席学术会议或讲学。

除讲授历史专业本科生的中国近代史专题课程,培养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之外,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研究方向为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代商会史等,曾相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规划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和“八五”、“九五”、“十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国家清史工程专项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出版《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国近代同业公会与当代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上的论文达30余篇,受到海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与好评。

其研究成果曾多次荣获省部级奖励,包括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三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1992年),自1998年起连续获得教育部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另还多次获得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以及湖北省首届省级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人才奖(1995年)。

令狐萍

1956年出生,汉族,山西太原市人。国际著名移民史研究专家,美国罗特格斯大学出版社“当今亚美研究” 丛书首任编辑,前美国亚裔研究学会旗舰期刊《美国亚裔研究》主编,美国福特基金奖作家。现任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前任系主任), 亚洲研究学位委员会创办人与前任主席,教授东亚史与亚裔美国史。并任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研究基地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客座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华侨华人研究会海外顾问,中国作协山西省女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令狐萍教授经常受邀到国际国内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做学术报告或演讲。曾被美国多家电台采访,她的研究亦被国际国内多家报章与电台报导。《中华英才》半月刊(2013年6月1日),北美中文权威报刊《世界日报》2012 年2月2日《世界日报周刊》2006 年1月15日版曾刊登有关她的人物专访,她也被收录入国际国内多种名人录。令狐萍教授长期从事华侨华人、美国亚裔与华裔社会、以及美国亚裔与华裔妇女的研究写作,首创移民“文化社区理论”,出版十一部学术专著与百余篇史学专论。

令狐萍教授的学术经历:1978-1982年,山西大学历史学学士,并留校任教。一九八五年选派公费留学美国,专攻美国史。获俄勒冈大学历史学硕士 (1987),师从国际著名汉学家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迈阿密大学历史学博士(1991),师从美国移民史研究泰斗罗杰.丹尼尔斯 (Roger Daniels)。
令狐萍教授的工作经历:1982-1985年,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1991年至今,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1998-199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09-2010年,密苏里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曾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侨联,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厦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基地,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韩国汉城国立大学,日本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等地讲学。

令狐萍教授获多项著名国际国内学术与教学奖,包括中华美国学会美国福特基金会美国学著作出版基金,美国大学妇女教育基金会美国学者奖金、杰普森教学奖金、密苏里史学会最佳论文奖,以及 2005-2006杜鲁门州立大学艾伦优秀教师奖(包括万元奖金)等。她于2000 年在杜鲁门大学创立亚洲研究学位并任其负责人。她还担任杜鲁门州立大学出版社理事会理事,《国际移民评论》、《美国种族历史研究》、《美国历史研究》与《美国性史研究》等学术期刊的评审,曾任美国亚裔美国研究协会理事,美国亚裔美研究学会旗舰期刊《美国亚裔研究》编委。

令狐萍教授的十一部学术专著包括《美国华裔妇女生存奋斗史》(Surviving on the Gold Mountain: A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学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该书获美国福特基金出版奖),《萍飘美国━新移民实录》(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圣路易的华人—从唐人街到文化社区》(Chinese St. Louis: From Enclave to Cultural Community 美国天普大学出版社 2004), 《心声--美国亚裔妇女史》(Voices of the Heart: Asian American Women on Immigration, Work, and Family, 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出版社, 2007),《圣路易的华人,1857-2007》(Chinese in St. Louis: A Pictorial History, 1857-2007, 美国阿卡迪亚出版社, 2007),《崛起的呼声--受忽视的美国亚裔族群的经历》(Emerging Voices: Experiences of Underrepresented Asian Americans, 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出版社, 2008),《北美亚裔—建立新社区,扩展新疆域》(Asian America: Forming New Communities, Expanding Boundaries, 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出版社, 2009),《亚裔美国历史文化百科全书》(Asi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An Encyclopedia, 美国夏普辞书出版社, 2010,两卷本,该书获美国Booklist书评2010年“从书及参考书编辑首选奖” Booklist/Reference Books Bulletin Editors" Choice),《芝加哥的华人--种族,跨国移民,社区》(Chinese Chicago: Race,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Community since 1870, 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2,获美国多家学术组织最佳著作奖提名)等。

她的百余篇史学专论,散见于《美国种族历史研究》、《美国研究》、《美国城市研究》、《历史教师》、《密苏里史学研究》、《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等中、美主要学术期刊。她参与《中国古代史》《台湾的现代化和文化认同》《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海外华人与 中国的新研究》、《华人的文化适应和文化改造》、《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亚裔美国百科全书》、《起源与归宿》等著作的写作。她曾受聘《圣路易时报》任专栏作家,撰写《圣路易的华人》历史专栏。她的游记散文与时事评论也经常见诸国际国内英文与华文重要报刊。

王健

王健,男,1963年生,河南南阳人。现为我校体育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院党委书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长期从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研究”[11&ZD15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研究”[05BTY010])、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项(“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研究”[BLA110091]),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社科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权威、重点等CSSCI 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有多篇研究报告被国家体育总局和部分省市体育局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分别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部,主编全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教材6部,主编教材2部,作为主要成员参编高校通编教材6部。

         研究成果《职业体育俱乐部融资结构、方式及其制约因素研究》获国家体育总局“十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研究成果《新农村建设中湖北省村落农民体育文化建设专题研究》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完成的科研成果《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获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先后入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北省名师。

王泽龙

王泽龙,男,1957年生,湖北洪湖人。现为我校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兼任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高校文科学报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入选首批湖北省高校跨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著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新诗的艺术选择》《湖北文学史》(合著)、《中国新文学思潮研究》、《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图本郭沫若传》等10余部。先后两次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另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篇;总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约70余篇论文为各大文摘全文转载。王泽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关中国现代诗歌研究成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曾获湖北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等。2013年获得教育部“全国百篇博士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称号。由其担任主编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近几年先后获得全国百强报刊、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湖北省十大名刊(第一名)等荣誉称号。在各类权威机构发布的期刊评价或排名中,我校文科学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茅,在学术界与期刊界具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