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硕士,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基本概况:
1986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应用统计专业,获硕士学位;
2、教学情况:
数学地质;教学质量良好;
3、科研项目:
岩心图象信息获取、图象处理和分析方法,2002年,中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
地质分析化验图文信息系统开发,2002年,新疆油田公司研究院项目;
油气层录井综合解释评价系统开发,2005年,辽河石油勘探局项目;
分析检测图文综合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开发,2005年,吐哈油田研究院项目。
数字化岩心库应用系统,2006年,长庆油田研究院项目;
岩心可视化描述及地质综合应用系统,2007年,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
吐哈油田沉积构造图象知识库系统开发,2008年,吐哈油田研究院项目。
4、研究方向:
数学地质方法和应用
岩心图象信息获取、图象处理和分析技术;
网络数字化岩心图文数据库建设及应用技术;
油气层录井解释评价方法和技术。
联系方式: hfsoftljh@163.com 13908611037
李建明,1982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本科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0年3月在美国休斯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至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职博士研究生。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三级)、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沉积学、岩相古地理与储层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1988年以来一直围绕南方海相碳酸盐岩、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南方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储层开展相关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部级重点科技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学改革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9项。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球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岩性油气藏》、《新疆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等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教学研究论文12篇。主编或参编论著、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湖北省高等教育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长江大学第一届“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十一五”“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目前承担有青海油田项目1项:《柴西南地区E32湖相混积型碳酸盐岩沉积、成岩与储层研究》、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基金项目1项:《鄂北随州一带陡山沱组地球化学特征与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深水沉积、湖泊沉积、沉积地球化学、岩相古地理、碳酸盐岩储层、基岩储层、非常规储层等方面。
截止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75人,目前指导9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方向);古生物与地层学(勘探地层学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油藏描述方向);地质工程领域(油气地质工程方向)。欢迎地矿类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ljm@yangtzeu.edu.cn,84266436@qq.com,13886601866
张春生,1984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1990年于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在成都理工大学取得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的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承担了《沉积岩石学》、《现代沉积与沉积模拟》、《储层沉积学》、《储层成岩作用》、《油藏精细描述》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多次获得院教学质量优秀等荣誉称号。参与的“沉积岩石学”课程建设于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第三届普通高校优质课程,2003年获湖北省精品课程称号。2012年参与的《沉积岩石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成果获长江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沉积学、现代沉积与模拟、储层地质学和油气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油田企业项目80余项,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均排序第一)。由本人负责的沉积模拟重点研究室是我校的四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之一,该研究方向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及特色研究领域,由该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及国家“973”重大地质基础研究项目成果被国家科委认为取得了重大进展,是总公司十个重点实验室中的两个闪光点之一,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独撰和合作出版专著5部,在《沉积学报》、《地质论评》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73人,2人获省优秀学位论文。目前指导12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和现代沉积与模拟等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储层沉积学和油藏描述等方向);地质工程领域(应用沉积学方向)。
联系方式:zcs129@126.com,13707210626
李维锋,198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系煤田地质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沉积储层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冲积—湖泊沉积体系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三角洲及沉积构造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是国内最早发现辫状河三角洲并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亦是国内外首次提出侧积交错层并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1993年首次提出了交织河三角洲概念并提出了新的三角洲分类方案。
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我国油气工业的应用研究工作,研究区域遍布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中天山盆地、江汉盆地及渤海湾盆地。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30多项油田生产合作项目;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及时转化到油气生产应用中,为油气生产做出了贡献;多次得到油田的肯定和赞赏。
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陆相湖盆大面积扇三角洲相砾岩的发育特征及来自古气候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为例》,以及横向企业委托项目6项。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在250万元以上。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61人。目前指导11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等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储层沉积学和油藏描述等方向);地质工程领域(应用沉积学方向)。
联系方式:liweifeng339@263.net,1386650309
刘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讲授本科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研究生《天然气地质学》等相关课程。参与国家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主持“油气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模式创新研究”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获2009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7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17年中国石油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油藏描述与成藏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429专项、国家920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127工程专项、“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专项、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科技项目、长江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等。出版专著1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4篇被EI收录。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主要研究成果在相控储层分析技术和烃源岩热演化模拟评价技术方面具有特色。利用储层建筑结构分析法,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形成沉积微相识别、韵律层建筑结构刻画、砂体空间展布、孔隙微观结构分析的相控储层评价分析技术。在有效烃源岩评价方面,应用热演化模拟技术,分析烃源岩成熟生烃史,探讨古生界海相高演化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方法,形成有效烃源岩热演化模拟动态评价技术。。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9人。目前指导7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油气地质与勘探和油藏描述等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油藏地质学和非常规资源地质学等方向);地质工程领域(地质工程方向)。
联系方式:wh41832@hotmail.com,027-69111256(办),13972120510
刘忠保,1965年9月出生,1986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力学及治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地质协会会员、湖北省本科及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组专家、长江大学研究生督导员,中石油重点实验室—“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主要技术骨干。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实验沉积学、水动力学、现代沉积与模拟实验、油气储层及储集体物理模拟等领域。主要承担本科 “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灾害地质学”、“工程测绘”、“环境地质与工程”及研究生 “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学效果优良。近五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60余人,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6名。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示范工程及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近五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同生逆断层对冲积扇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机理研究——冲积扇沉积过程分析与沉积构型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大专项3项:《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调查与物理模拟》、《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及剩余油赋存方式研究》、《深层少井区块储层建模技术》;在《地质论评》、《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古地理学报》、《矿物岩石》、《石油与天然气学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6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水动力学、沉积模拟实验及工程地质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等方向);地质工程领域(应用沉积学方向)。
联系方式: lzb623@163.com 13972117193
郭康良,男,1985年和199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分别获得本科与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与层序地层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试井分析、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独立研究开发了JPD、JEL测试资料解释软件。公开发表论文36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出版专著1部。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中石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它各类科技进步奖20多项。
针对普光气田高温、高压、高含硫的特点,研究形成了普光气田不停产试井解释及评价技术。针对国内各油田低渗透储层普遍存在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攻关和沉淀,形成了非常规试井资料精细解释及评价的系列技术,把试井解释及评价技术从勘探评价扩展到开发剩余油评价。先后在大庆、辽河、胜利、长庆、江汉等油田的低渗特低渗非常规储层试井资料解释评价工作中进行了广泛应用,直接解决了现场低渗特低渗非常规储层试井资料难以准确解释评价的难题。
针对试井资料动态评价储层及流体的特点,在国际上首创《利用地层测试技术进行油藏早期评价》技术;形成了利用压力恢复曲线进行油层描述、利用系统试井进行油井和油层产能的分析、利用评价五参数进行储层改造选层等规范的解释体系,为油田在勘探早期合理评价油藏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中海油西湖凹陷低渗气田的测试技术研究、番禺气田测试资料解释评价、陆丰油田试井资料开发评价、渤南探区新生界砂岩储层试井曲线特征分析及类比产能预测方法研究、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试井解释方法研究等项目合作,形成了海上低渗气藏测试方案设计,测试制度优化、诱喷压差计算、储层污染评价、异常产能方程求解、潮汐影响下测试压力数据校正等技术体系。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研究生已毕业52人,其中2人获省优秀学位论文,1人获国家奖学金。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试井、油藏描述等方向);地质工程领域(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方向)。
联系方式:jpiklguo@sina.com,13886575328
以地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中心为依托,基于数字油田虚拟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资源定量评价、油气田开发地质和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同时研究室还以大数据和多元统计方法为手段,针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与信息科学问题,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以“透明地质”、“数字城市”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研究工作。
研究室负责人:汤军,男,1964年1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硕士生导师。主讲《数学地质》、《油气资源定量评价及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大数据概论》、《空间数据库》、《数据挖掘》及《数学地质双语》等课程。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等纵向与横向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教材2部,合著专著2部。2009.03-2010.03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进修访问。担任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理事会(第一届)理事,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IAMG)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2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工优秀出版物二等奖1项,2012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14年第六届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1项,2013年长江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优秀奖1项。2012、2010、2008年各获湖北省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优秀学士论文奖1项。
科研方向:
主要从事油气资源定量评价、油气田开发阶段剩余油油藏描述研究和地理信息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低孔渗储层含气性、随机场时空数据分解数学模型、数据挖掘等,属于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方向。
学科1:矿产资源普查学科(资源定量评价、地学大数据方向)
开展矿产(油气)专业知识体系中的网络结构识别研究,对理解整个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价值,可帮助分析、预测网络各元素间的交互关系。同时应用地学大数据,研究地球科学领域空间属性,揭示其具有的海量、多源、多时相、异构、多尺度、非平稳等大数据的一般性质,以及所具有的强时空关联和物理关联。
学科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3S数据融合、地理信息工程等)
完成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实现大数据可视化对具有多元、异构、时空性、非线性、多尺度地质矿产勘查数据的展示要求。应用VR技术进行矿产地质大数据的可视化,建立大数据时代矿产勘查的新认知。
联系方式: tang0262@vip.sina.com 电话:13387197163 QQ:374216030
施冬,1990年毕业于我校原江汉石油学院矿藏地球物理专业并考上本校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研究生,1993年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赴美国Missouri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访问学习。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教学方面主要讲授《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双语课程)、《人文地理学》、《测井地质学》、《测井数字处理与综合解释》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2002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第六届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青年组三等奖。
在学术研究方面作为专题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中石油科技风险创新研究项目的研究,同时负责和参与了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等共20余项,其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近年来,发表专著1篇:《基于GIS的油气储层评价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同时在《武汉大学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石油物探》、《测井技术》、《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2篇被EI和CA收录。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9人,目前指导7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向);地质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测井地质和油藏描述等方向);地质工程(测井地质方向)。
联系方式:sdd129@126.com,13607219203
何贞铭,1991年6月江汉石油学院本科毕业,同年9月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6月毕业分配到江汉石油学院任教,2003年7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工学博士学位(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现任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GIS应用研究及软件开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兴趣集中于GIS技术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油田信息化、地质灾害监管、水资源监测,GIS应用软件研发等方面。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十五”863课题《重大行业3S应用示范——国土资源》、《基于大型GIS的地质调查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十一五”863重点项目《网格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重大应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具集开发与服务》等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作为骨干成员参加《武汉城市圈国土资源卫星遥感综合应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于国产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城市软件平台研发及应用》、《基于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方案》、《湖南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秦皇岛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参编教材和专著共5部,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理信息世界》、《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理空间信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主持有《油气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慧掌门电商综合管理平台门户网站开发》、《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项目设计》、《岩心综合信息系统研发》、《数据库功能扩展及试油(气)基础资料分析方法研究》、《冬小麦生长参数和产量信息空间分布可视化软件》等项目。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21人,其中2人获国家奖学金。目前指导9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硕,方向:国土资源信息系统、GIS软件开发、3S技术集成与应用)、地质工程专业(专硕,方向:地理信息工程)。欢迎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hzm@yangtzeu.edu.cn,15926536118
龚福华,1984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200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4~1986年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工作;1986~2004年在塔里木油田工作。先后任地质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矿权评估师;地质组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副处长。从事塔里木油田科研及科研管理、勘探管理多年,参加塔里木盆地石油会战,是轮南、东河塘等油田的主要发现者;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曾任《新疆石油科技》期刊编委。
主要讲授油气田勘探、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录井地质学等课程。
来长江大学工作后,从事沉积学研究和储层地质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攻关项目1项, 中石油、中石化相关油田合作项目2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合作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承担的项目有“一西区三叠系油藏精细描述“等。
指导的研究生已毕业23人。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等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储层沉积学和油藏描述等方向)。
联系方式:425839540@qq..com ,13677160730
雷中英,198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地利用规划专业,获学士200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晋升副教授,2013年晋升教授。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讲授课程《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土地利用规划原理》,《项目经济评价》,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测量》一部。在教学同时并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主要从事测绘与信息技术、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管理与评价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教学质量优秀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EI收录2篇,ISTP收录1篇,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研究生已毕业11人,在读研究生5人。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地质工程领域(地理信息工程)。
联系方式:653714902@qq.com,13307181557
李功权,1994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得本科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做访问学者。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科研平台“数字油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智慧油田、三维地学分析与建模、大数据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第一负责人或第一完成人承担有中石油创新基金“储层三维建模的地质知识库研究”、“地层压力综合预测和随钻监测技术研究及软件系统开发”等纵横向研究课题30多项。在《石油钻采工艺》、《石油天然气学报》、《地理空间信息》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检索5篇。出版专著《数字油藏理论与实践》1部。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长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软件著作权5项。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5人,目前指导11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质工程;地质工程领域(专硕,方向:地理信息工程)。欢迎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与数学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gongquan_li@126.com,13972340769
戴胜群,1987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察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专业,2006年毕业于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地质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开发地质、测井二次解释和油藏工程。1987年至2005年在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滚动勘探、沉积相、油藏工程研究,主持完成了近二十项油田地质与油藏工程研究项目,获中石化集团公司三等奖一项,局级一、二等奖多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05年以来,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与青海、南阳、吉林、东北油气分公司、中原、新疆、华北等油田合作,完成构造精细解释、沉积体系与沉积相、测井二次解释、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等方面研究项目十几项,逐步形成了一套复杂岩电响应地层岩性识别、夹层识别、基于多因素校正的精细的多解物性解释、低电阻油层识别技术。形成一套油水井产量劈分、油水井动态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技术。编制的相关软件可提高工作效率几十倍至几百倍。在油田应用后多次受到甲方好评。在《石油勘探与开发》、《断块油气田》、《石油与天然气学报》发表论文十几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目前承担两项科研项目,华北油田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低渗-特低渗油气藏测井评价技术研究》,《大王庄油田特殊岩性储层精细处理及评价》。
截止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领域。欢迎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caidiandaiqun163.com,13508629953
杨申谷,男,副教授,博士,江西江萍乡人。199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床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床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就职于原江汉石油学院(长江大学前身),长期从事矿物、岩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储层评价与预测、火成岩油气藏。在储层评价与预测研究方向,自选后参加和承担了“九五”、 “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研究工作,并在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长庆油田进行了储层评价与预测科研工作。结合沉积规律,提出了成岩体系理论、成岩分异规律和孔隙分异规律,建立了储层平面预测的理论体系和具体方法,达到以理论指导储层平面预测的目的。在火成岩油气藏研究方向,从1999年开始,先后在辽河油田、大庆油田、廊坊分院、华北油田、冀中油田、江汉油田、华东石油局、吐哈油田进行科研工作,于2008年完成博士论文《火山岩油气藏储层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首次提出火成岩储层的成因分类方案,认为火成岩储层以原生储层为主;火山岩油气藏发育岩性油藏,具有泵吸式成藏机理,建议按火山机构造找油。这一系列成果在现场应用得到了良好的评价,应邀到多个高校和油田进行讲学。到2018年,完成科研项目37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研究生招生方向:矿产痢查与勘探专业(储层地质学、火山岩油气藏方向),地质工程。欢迎地质,资工学生及化学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1147199597@qq.com,13197488468
蔡永香,1991年于江汉石油学院矿场地球物理测井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1-1994年就读于成都理工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200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毕业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1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地理信息工程系做访问学者,2011年至2012年继续在该校做博士后研究。 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地图学》等本科生课程,《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生课程。主持了校级精品课程《地图学》的建设(2012-2013),曾获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指导研究生十余人,本科毕业设计三十余人,其中2人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涉足应用地球物理、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挖掘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主要从事WEB应用、移动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地理信息智能化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司机宝应用软件研制开发》、《水工物探数据挖掘模型与方法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项目《油气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2014-2016),负责其中的网络动态采集系统、油气资源移动App以及行业信息网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曾在《Computers & Geosciences》、《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测绘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与人合著专著一部 ;获得荆州市科技论文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WEB开发与移动应用、数据挖掘等方向)联系方式:535400738@163.com,18086073069
陈孔全,湖北红安人,1961年4月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获得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得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得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江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硕士生导师,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财政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审专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三届编委会编委,《石油实验地质》第三、四届编委会编委,中国自然资源部中南页岩气创新中心团队2首席科学家。
长期在国土资源部、中国石油化工系统从事油气资源调查、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与管理工作,曾任地矿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研究室主任,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勘探研究院副院长,中石化中南分公司副总地质师,勘探分公司海相工作部副总地质,中石化勘探开发事业部海相工作部副主任(正处级),东北油气分公司技术首席。拥有丰富的油气勘探工作经验和地质与石油行业人脉资源,在盆地分析、含油气系统、勘探目标评价、非常规油气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成果。曾主持国家科技攻关、省部级重大项目三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
2013年11月调入长江大学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从事页岩气形成机制与资源评价、构造与油气保存、页岩气储层评价,盆地分析、油气成藏机理等研究工作,形成了构造与页岩气保存、页岩气储层评价为特色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石化科技部、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油气分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广泛合作,形成稳定的合作单位、科研项目与经费。在中上扬子中新生代构造特征、构造演化与页岩气保存研究,礁石坝、平桥、丁山、林滩场、威远、宜昌、远安等页岩气藏构造与页岩气保存,页岩气储层评价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得到甲方好评。2014-2018年五年,共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一项,省部级项目六项(中国地质调查局4项、中国石化科技部两项),油田分公司项目十六项,合同经费1993.81万元。作为国家财政部财政应用专家,参与中、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工程项目投标评审;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审专家,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方页岩气重点工程项目评审。在中上扬子页岩气地质调查、宜昌地区页岩气重大发现上发挥专家咨询作用。
到2018年7月,指导硕士生毕业两届八人,在校两届九人,指导博士后两人。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地质工程(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向)。
联系方式:chenkq1961@sina.com,13756293288
胡海燕,1996-2007分别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2007年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7月至今在长江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页岩气、页岩油、致密砂岩油气藏的成藏机理,2010晋升为副教授,2015年晋升为教授。2011.06-2012.06到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合作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省部级项目,参与重大专项、横向课题多项;从201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石油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关于致密砂岩油气藏与页岩气成藏机理的SCI和EI论文多篇,其中发表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期刊的论文进入该期刊高下载论文排行榜,在online半年内下载量达985次,受到多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在2012年AAPG年会上做致密砂岩成藏机理的口头学术报告;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4项。胡海燕教授是湖北省对口高校“彩虹计划”学者,“湖北省非常规协同中心”创新团队兼职骨干研究人员。
主要讲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盆地分析(双语)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成藏机理,尤其是页岩气、页岩油、致密砂岩油气藏的成藏机理。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多项,特别是页岩气成藏机理及其主控因素、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机理及其主控因素、页岩气赋存与保存机理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
联系方式:2900886529@qq.com,18186237705
韩登林(1979.11~),男,教授,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
2009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业方向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至今在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储层成岩作用与储层沉积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University of Bergen(卑尔根大学.挪威)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访学。
在《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Acta Ge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质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行业规划教材1部。获得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
目前研究兴趣主要以储层微观结构演化及数字表征为特色,涵盖了储层沉积学、储层成岩作用及数字岩心表征等三大模块。近五年,共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地市级政府科技攻关等近十项纵向科研项目,承担和参与十余项油田地矿等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
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三五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山前挠曲盆地深层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机制及规模分布》及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砂砾岩储层凝灰质填隙物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岩演化规律研究》,以及多项来自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的委托科研项目。
目前指导9名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储层沉积学及微观结构表征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字岩心方向)、地质工程(应用沉积学、数字岩心方向)。
与国内著名高校(南京大学,基于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方向)及科研院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储层物质结构分析的储层改造模拟研究方向)建立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欢迎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与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handl@yangtzeu.edu.cn,18163308273
李相明,男,1991年毕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5毕业于长江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学、储层成岩地质学研究与储层评价、油藏描述。自1991年以来,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即中国石油创新基金、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各一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及纵向项目中国石油总公司纵向项目各一项);主持完成油田横向项目18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2篇,4篇为核心期刊,2篇被EI检索。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主要从事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单砂体刻画及剩余油开发研究工作。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及地质工程领域。欢迎有志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lxm640339@163.com,13545657562
刘少华,2000年和2003年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分别获得本科与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长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GIS三维建模、软件开发,数字油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国家 “十二五”油气重大专项《煤层气数值模型及软件开发》,主要骨干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沉积模式的辫状河储层构型建模方法》。在《吉林大学学报》、《计算机应用研究》、《测绘通报》、《石油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批软件著作权十余项。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长江大学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三五油气重大专项子任务1项:以及横向企业委托项目2项。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三维地学建模,软件开发及算法研究等面。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质工程领域(地理信息工程)。欢迎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与数学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lsh811@126.com,13797498108
胡光明(1977.12~),男,湖北麻城人,中共党员,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地球科学学院地质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是沉积岩石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和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湖北省名师工作室成员。
2001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4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7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业(石油地质),获博士学位。
2007年6月至今在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期间于2012-2013年在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进行交流访问,导师为Marjorie A. Chan教授。
研究方向:河流沉积与层序、低渗透储层、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滩坝沉积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稳定构造背景下气候驱动的陆相河流层序地层模式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内陆河流层序主控因素与层序模式研究、放射性测井反演古气候新方法研究),主持和承担长庆油田、青海油田、江汉油田等的横向课题10余项。在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沉积学报、地质科学等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沉积岩与沉积相》(第二版)和《普通地质学》等教材的编写。获201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长江大学2016-2017年度“任大龙奖教金”。
目前指导研究生4名,协助他人指导研究生8名,1名为省优秀硕士论文。
招收矿产普产与勘探(0818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1)、地质工程(085217)等方向的研究生,欢迎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等方向的学生报考!
地址:武汉市蔡甸区大学路111号石油科技大楼B104
E-mail:hugm1214@163.com
电话:13872437104
汤济广,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能源地质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盆地构造分析、石油构造与油气成藏、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与富集规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2002年以来一直开展盆地构造分析、石油构造与油气成藏相关工作,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承担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一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国家“十一五”、中石化科技部等多个科研项目。科研过程中,紧跟学科前沿,形成了前陆冲断带的构造解析与油气成藏、页岩油气的资源评价与富集规律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在《石油勘探与开发》、《地球科学》、《天然气工业》、《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目前承担十三五油气重大专项子任务1项:《典型深层油气富集区成藏模型构建及资源评价关键参数研究》,以及参与横向企业委托项目3项。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盆地构造分析、石油构造与油气成藏、构造应力分析与裂缝预测、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与富集规律。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4人。目前指导2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油气成藏、非常规资源评价与富集规律)、构造地质学(盆地构造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预测)、地质工程领域。欢迎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YUtang@yangtzeu.edu.cn,13986701770
胡忠贵,男,200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5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3部。在《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岩石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地质学报》、《沉积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及获评长江大学“长江青年人才”。获得2017年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长江大学“三百名师计划”教学名师,2017-2018学年任大龙奖教金。
教学方面,主要讲授《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和《古岩溶储层》及其相关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主讲教师之一。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沉积学和非常规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在南方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古岩溶储层、白云岩成因及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与区带预测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白云岩和古岩溶研究方面,开展了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受古岩溶强烈影响的白云岩成因及成岩系统研究。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研究方面,阐明了川东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非均质性、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预测了优质储层分布规律。提出了川东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发育两种沉积模式,长兴早期的“碳酸盐缓坡”模式和长兴中-晚期至飞仙关期的“碳酸盐台地”模式。碳酸盐岩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是个难点问题,系统开展了长兴组-飞仙关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建立了四级层序地层格架,为精细刻画沉积微相和储层研究奠定了基础。非常规油气研究方面,系统揭示了中上扬子地区高精度层序格架内富有机质页岩时空分布规律,明确了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有利相带,为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和选区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系统全面编制了高精度层序格架内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内富有机质页岩时空展布规律。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研究生已毕业5人。目前指导8名硕士生,协助指导1名博士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层序地层学、非常规资源地质学方向);地质工程专业(应用沉积学方向)。
联系方式:hzg1978@yangtzeu.edu.cn,13545639845
李强,1995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和2007年毕业于长安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和地质工程专业,获构造地质学工学硕士学位和地质工程理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矿床学及找矿勘探地质学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开展秦岭、新疆等地区的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与预测相关工作以及辽河、华北等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及火山岩浆岩油气储层及油气资源的评价工作,承担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人,目前指导5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构造地质学专业及地质工程方向。
联系方式:525472300@qq.com,15071049386
邵燕林(1979.01-),男,湖北省团风县人,副教授,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数字露头、数字油藏、储层三维表征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从业以来承担有纵横向项目数十项,与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辽河油田、长庆油田、胜利油田、西南油气田等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目前在研项目5项;研发有地质勘探领域专业软件多套,获得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成果“基于GIS的数字油藏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详情可见地科院网站导师介绍。
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081801,油藏描述、储层表征等方向);地质工程专业学位(085217,地质工程、地理信息工程等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GIS软件开发、三维GIS、数字油田等方向)
欢迎对地质勘探与地理信息系统交叉学科领域有兴趣的学生报考!
江山,2001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2004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讲授《油藏工程》《试井分析》及其相关课程。曾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主要从事油藏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评价相关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非常规油气藏的渗流机理及开发特征研究,特别是稠油SAGD开发产能预测和页岩气渗流机理研究领域。所在科研团队先后完成了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研究、稠油SAGD产能预测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先后完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相关油田合作项目1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中南大学学报》、《天然气工业》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承担的项目主要有:中石化勘探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项目“页岩油气藏水力压裂缝两相渗流物理模拟研究”、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双水平井SAGD井筒温压特征及产能公式研究”、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核磁共振测试和煤体形变与渗透率变化规律模拟实验研究”等。
到2018年7月,指导的研究生已有2届毕业5人。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油气田开发地质方向);地质工程领域(油气地质工程方向)。
联系方式:jiangshan0712@126.com,13971278916
陈轩,2005年和2008年毕业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分别获工学学士及工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讲授《油气田勘探》、《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及《油气田地下地质实习》相关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获长江大学教学优秀奖1次;教学奖励2次。
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及岩性油气藏勘探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研究方面:①在塔中北斜坡地区,创新性地用“构造相关储层”的观点,提出三种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其相关性,指出其勘探潜力;②首次提出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栖霞-茅口组发育热液白云岩储层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③建立深层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在普光气田礁滩相气藏取得良好应用效果。2)在岩性油气藏研究方面:①从沉积和油气成藏的角度,提出准噶尔盆地“富砂之外找贫砂,贫砂之内找富砂”岩性油气藏勘探新思路,该思路可以指导如何优选层系和优选勘探目标,为车89井和红山4井的发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②总结了陆相湖盆冲积-河流-三角洲体系沉积层序与岩性油气藏的富集规律;③提出中基性火山岩孔缝复合储集体成因控制因素,支撑火山岩油气藏储层成因认识。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中石油、中石化油田合作项目3项。在《石油学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荣获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局级一等奖1项、行业奖3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3项。
到2018年7月,指导硕士研究生10人,其中3人已经毕业并在大型知名企业工作。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等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储层沉积学和油藏描述等方向);地质工程领域(应用沉积学方向)。
联系方式:27573832@qq.com,13972391543
罗水亮,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1998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应用地球物理学士,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200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11年至2013年在中国石油胜利油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从事地层对比、地震解释、地震相、沉积、测井解释、油藏动态分析、以及开发方案调整等研究工作。先后完成科研项目近20项,在《地球物理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天然气工业》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
罗小龙,2000年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短暂工作后再入东华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并于2004年毕业,同年7月,进入长江大学工作至今;2012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为地球科学学院地信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导。
主讲《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测量学》等多门课程,教学效果优秀,多次获得长江教学质量优秀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GIS软件开发;空间数据挖掘技术;“3S”技术集成与应用。作为重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项目(《数据库功能扩展及试油(气)基础资料分析方法研究》),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国家专项(《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新领域》),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塔里木盆地关键变革期古构造恢复与构造单元划分》),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油气资源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油气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在《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Resource》、《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等国内外基于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目前指导研究生2人。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GIS软件开发;空间数据挖掘技术;“3S”技术集成与应用。欢迎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lxl2001181@163.com,13487090523
罗进雄,200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8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讲授《沉积岩石学》及其相关课程,参与的《沉积岩石学》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参编了“十三五”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沉积岩与沉积相》(第二版)和《普通地质学》。
主要从事沉积学研究和储层地质研究,特别是岩相古地理、缺氧沉积和深水沉积研究领域。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主持相关单位合作项目7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参与中国石化前瞻性项目1项,参与各类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主持和参与教学研究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在《Geo-Marine letters》、《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Petroleum Science》、《石油学报》、《地质论评》、《古地理学报》和《天然气地球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第11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第10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奖励。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等方向);地质工程领域(应用沉积学方向)。
联系方式:luojinxiong1980@126.com,13872207697
宋换新,湖北武汉人,1980年10月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地球化学与油气成藏。1999年9月~2003年6月,原江汉石油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2003年9月~2006年6月,长江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2014年9月~至今,长江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2006年7月~2009年3月,在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9年4月~2013年6月,在石油天然气学报编辑部,从事期刊编辑工作;2013年7月~至今,在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从事科研工作。
主持的科研项目
(1)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金刚烷类在煤岩热演化过程中形成与转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502133),项目负责人。
(2))2016年7月~2020年6月,中国中新元古界重点区域沉积环境事件及油气意义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下属课题(2016YFC0601001)任务。
(3))2013年1月~2014年12月,祁连山冻土区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国家专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下属课题(GZHL20120301)任务。
(4)2015年1月~2015年12月,青南唐古拉山地区烃源岩调查评价及生烃史分析,国家专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下属课题(GZH201400304)任务。
(5)2017年5月~2017年12月,神农架群马槽园组野外地质调查与剖面实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调查项目委托业务。
(6) 2018年5月~2018年12月,兴山地区神农架群马槽园组剖面实测与综合成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调查项目委托业务。
代表性论文
(1)Huanxin Song, Zhigang Wen,Jianping Bao.Influence of biodegradation on carbazole and benzocarbazole distributions in oils from the Bongor Basin, Chad[J]. Organic Geochemistry,2016,100:18–28.
(2)宋换新,肖天军,文志刚,曾艳涛.皖南巢县马家山地区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 (5):557-561.
(3)宋换新,文志刚,包建平.祁连山木里地区煤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26 (9):1803-1813.
(4)宋换新,文志刚,包建平.巢湖地区二叠系栖霞组和三叠系南陵湖组石灰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与生烃潜力——以平顶山和马家山剖面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15,20(2):21-28.
(5)宋换新,陈波,沈均均,陈立欣.江汉盆地潜江坳陷致密油藏特征及成因[J].新疆石油地质,2015,36(2):174-179.
(6)宋换新,文志刚,曾艳涛.邦戈尔盆地中部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12,33(5):629-633.
联系方式 邮箱:shx@yangtzeu.edu.cn 电话:13593809969 QQ:164458601
印森林,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地质所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工作;201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录井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及录井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2009年以来一直围绕油气田开发地质及录井地质开展相关工作,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生逆断层对冲积扇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机理》,主持完成了一项横向协作项目《北三台凸起及周缘三叠系构造精细解释及有利目标识别》。在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储层构型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征技术,特别是在粗碎屑冲积扇沉积学方面具有特色,参与编著《录井地质学》教材一部。在《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天然气地质》、《地学前缘》、《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南大学自然科学版》、《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冲积扇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模态成因机制及其分布模式》,以及横向企业委托项目2项《礁滩型储层露头模型建立及地质建模新方法软件实例测试》、《新疆吉木萨尔致密油岩屑元素录井解释与水平井导向标志层建立》。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无人机野外露头地质知识库建立、训练图像生成及三维露头地质建模,冲积扇储层构型精细解剖,细粒沉积体系致密油储层评价及水平井地质导向。
目前指导2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油气田开发地质、非常规资源评价与勘探开发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油藏地质学方向)。欢迎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与数学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yinsenlin@yangtzeu.edu.cn,18696453978
刘岩,男,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地球化学专业;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大港油田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博士后出站后到长江大学任教至今。现为长江大学录井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专职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讲授《油气地球化学》、《录井方法原理》及其相关课程,主编了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录井方法与技术》,参编了规划教材《录井地质学》。指导本科生完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1项。
主要从事非常油气地质、油气成藏机理与录井方法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生烃动力学和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与非常规油气领域。所在科研团队先后对燕山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西部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歧口凹陷中深层油气成藏、南方古生界页岩气、松辽外围中小盆地群油气成藏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群体创新基金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中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合作项目20余项。在《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Oil shale》、《Petroleum Science》、《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Journal of Natural Gas Geoscience》、《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天然气地球科学》、《吉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参编规划教材2部、参编专著3部,自主设计研发3套实验设备,申请/授权专利3项。
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任务1项,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参与其他各类合作项目3项。重点方向为非常规油气地质、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油气藏地球化学、页岩气藏与致密气藏地质学等方向);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油气形成与资源评价等方向);地质工程领域(油气成因机理与分布预测方向)。
联系方式:E-mail: liuyan@yangtzed.edu.cn,mail_liuyan@163.com,Tel: 18772633296
黄云飞,男,河南林州人,1986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导师童金南教授,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9月保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导师童金南教授,2014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交流访问。2014年6月至今,在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7年6月被评为硕士生导师;2017年10月晋升副教授,2018年6月入选长江大学第二批“长江人才”计划(菁英人才)。
当前主要以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双壳类的灭绝与复苏为研究方向,从系统分类学、生物地层、个体大小演化、群落演化、形态分异度演化等角度,全方位的恢复双壳类在该时期的灭绝与迟缓复苏过程,并探讨环境因素对双壳类的影响。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在《Palaeogeograp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地学前缘》、《地球科学进展》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论文3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
u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同古地理相区双壳类小型化研究(No. 41502012)”,2016-2018,项目负责人
u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黔桂地区中三叠世双壳类化石研究”,2017-2021,项目负责人
u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华南早-中三叠世底栖群落演化研究”,2017-2018,项目负责人
2016年至2018年,共指导本科毕业生7人,其中1人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1人获长江大学首届校级优秀学士论文。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地质工程专业。
联系方式:didahyf@163.com,yfhuang@yangtzeu.edu.cn
办公地点:长江大学武汉校区石油科技大楼B308
刘彬,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班)并且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和201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别获得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火成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火山岩油气藏、岩浆动力学与深部过程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在青藏高原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镁铁质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等领域基础地质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与认识,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此外,还尤其注重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承担或参与多个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国石化-中海油等单位的研究课题,受到甲方单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依托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部二等奖1项,并且在《Litho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和《岩石学报》SCI或EI等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目前第一作者论文总他引次数已达到230多次,此外还被《地球科学》EI期刊评选为 “高被引作者”。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
联系方式:binliu@yangtzeu.edu.cn,18986127829
高达,男,河南潢川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资源勘查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矿普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矿普普查与勘探博士学位。同年起在长江大学地科学院任教,2016年被评为副教授,2017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科研方向包括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地层学;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制。
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课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课题、“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同时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了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和华北油田等油田企业的横向外协课题。研究领域涉及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奥陶系等国内主要的碳酸盐岩勘探目的层系。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塔中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演化及其对古构造和海平面变化的响应》、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面上1项《高频层序格架内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分布规律》和长江大学青年基金1项《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高频层序与沉积微相研究》,作为主研人员参与横向企业外协课题3项。在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精细刻画与沉积模式建立、高频层序划分及层序格架内微相展布、岩溶特征及岩溶发育模式建立、有利储层成因机制与分布预测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并收获了委托单位的好评。
主要成果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Geological Journal、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地球科学、沉积学报、现代地质等SCI/E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共2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6篇。同时,还担任Geological Journal、Energy and Fuels、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Open Geosciences、Earth Science Research Journal、沉积学报、地质力学学报等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的审稿专家。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油气地质与勘探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方向);地质工程(油气地质工程、应用沉积学方向)
联系方式:gaoda18@gmail.com,18602713239
王雅宁 博士 讲师 2006年本科毕业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沉积储层、层序地层及勘探目标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与火山活动相关的优质储层研成因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工作以来,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其中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北非重点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及有利勘探方向研究》为项目副课题长,主持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火山活动背景下优质储层发育机制-以海拉尔盆地贝中地区为例》(41302095),参与2项;主持横向委托课题2项:《王广浩地区隐蔽性油藏精细储层预测研究》、《重点增储领域地质样品分析测试》,累计科研经费76万元。以第一作者出版《火山活动背景下断陷湖盆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科学出版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eosciences Journal》、《Boletin Tecnico/Technical BulletinVolume》、《石油学报》、《新疆石油地质》等期刊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2篇。
主讲本科生《普通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等5门课程,主讲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层序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等2门课程。累计指导27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获优秀学位论文1篇;指导创新训练计划1项,推省级;指导长江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项。在《中国地质教育》等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参编教材(行业规划)1部,个人负责2章共8万字。多次获长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水平认证优秀、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贡献奖、岗前培训优秀学员等多项称号。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①层序发育-沉积充填-古地貌演化综合分析、②火山活动-优质储层影响、③现代地质与生态(拓展)等方面。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油藏描述方向)。欢迎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勘查技术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wyn-ml@foxmail.com,wyn@yangtzeu.edu.cn,18971559800
李华,男,四川安岳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1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201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
科研方面,从事沉积学及储层地质学方面的研究,研究兴趣(1)三角洲—深水沉积耦合关系;(2)深水沉积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1项(副课题长),校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Geologos》、《地球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地质学报》、《地质论评》、《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及《现代地质》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引用次数100+。同时,还担任《Journal of Geodynamics》、《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及《地球科学》等SCI、EI及核心期刊审稿人。
教学方面,主要讲授本科生《沉积岩石学》、《沉积岩与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研究生《深水沉积》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程。发表教研论文1篇,参与省级教研项目1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2016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3人,其中2人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地质工程。
联系方式:18827362564;501026@yangtzeu.edu.cn.
袁志华,男,1967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主要从事地质微生物学及生物地球化学和油气微生物勘探与评价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与地质微生物项目组专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共同创立了中国的油气微生物勘探理论体系、分析测试方法及生产应用技术,被国土资源部选为国家油气战略选区实用技术之一,并受国土资源部的委托,是《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标准和规范(试用)》标准制定人之一。研发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试验装备,建立了国内第一家较为完善的地质微生物实验室。
自从事教学以来,一直主讲本科生2门必修课《地球科学概论》和《环境地球化学》,1门选修课《石油微生物学》;主讲1门硕士研究生选修课《地质微生物学》;主讲1门博士研究生选修课《高级环境地球化学》。曾先后在《中国科学》等权威或其它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截止2018年7月,培养指导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68名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
联系方式:YuanZH@yangtzeu.edu.cn
张佳华,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博士学位;1997.5-6奥地利国际系统研究所IIASA访问研究;1998-199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东亚区域气候中心博士后;1999-2001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IES)大气环境部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气象局卫星遥感技术专家组委员,中国气象学会遥感与空间委员会、气候与生态环境委员会委员,全国气象标准技术委员会遥感应用分委会委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中国计算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973 项目《对地观测综合交叉领域》评审专家,NSFC重点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优秀青年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评审专家。国际刊物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Inter.J Remote Sensing, Climatic Change, PLOS One,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Inter J Digital Earth 等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全球变化遥感、生态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灾害遥感和数字地球等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相关课题和项目近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80篇,单篇引用率425次。目前承担的项目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食主产区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分布规律与丰产增效潜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遥感-光合-作物产量模型耦合干旱胁迫信息对区域作物产量的模拟”,国土资源部项目“基于卫星遥感深圳滨海湿地动态变化及未来情景预测”,
到2018年7月,指导博士生和研究生近30多名(外国留学生4名),博士后3名。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向)、地质工程领域(地信方向)。
联系方式:jhzhang@ceode.ac.cn, 13683576879
刘学锋,男,1967年2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矿产普查与勘探、测绘科学与技术硕导。主要从事石油构造分析、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学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主持“基于大气程辐射遥感图像的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信息提取研究”、“GIS支持下的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路径模拟方法研究”等省部级项目研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石油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Computers & Geo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mart Sens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Arid Land》、《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沉积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及IEEE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信)作者60余篇,SCI、EI检索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教育部国家级教研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研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石油化工行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联系电话:13661534800 电子信箱:lxf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