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长江大学研究生!

img

导师简介


余维初,男,1965年10月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毕业,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油气层保护评价方法与实验手段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油气层损害室内评价方法以及保护油气层技术现场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在我国油气层保护室内评价方法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在繁重的科研任务工作中,还积极承担《油田化学》、《油气层保护》、《钻井液工艺学》、《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007.1-2009.1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2003.9-2006.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油气井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9-2000.6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2008年度 “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2012年度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2010年度湖北省政府津贴,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长江大学“十一五”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2017年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共计18项,申请与取得国家专利68项,其中包括19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56篇,翻译“石油工程师指南—油田化学品与流体”专著一部。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各大油田科学研究项目49项。承担《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学》、《油气层保护》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

2012-2013年,曾先后到美国休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能源环境研究院、塔尔萨大学访问交流学习美国页岩气开发先进技术,回国后一直从事页岩气新型压裂液体系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整体国国际领先的压裂液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新产品推广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以及全国各大油田科学研究项目45项。培养与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本科生98名,形成国家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42项。这些研究成果在油田的推广面超过90%以上,全面提升了我国钻井液和储层保护技术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研究成果在全国各大油田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为油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形成了十大特色研究方向:

(1)页岩气井滑溜水压裂液体系中关键化学添加剂的合成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2)致密油气储层改造暂堵转向剂及重复压裂技术;

(3)“非磺”环保钻井液体系的研究;

(4)页岩气水平井段高性能环保水基替代油基钻井液体系研究;

(5)聚磺钻井液、含油岩屑以及井场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6)生物酶制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7)页岩(煤层)气井壁稳定、吸附解析研究与评价方法及装置的研究与推广;

(8)页岩气井、常规井储层保护技术与评价方法及装置的研究与推广;

(9)钻井、修井井口自动化设备的研制与工业化应用;

(10)恶性漏失的补救及溶洞堵漏技术的研究与工业化应用; 

招收博士方向:(1)油气井工程;(2)油气田开发;(3)油田应用化学。

联系电话:0716-8062708,13907216790;

电子邮箱yuweichu@126.com,13907216790@126.com


罗跃,男,1958年11月生,二级教授,学士,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石油与天然气学报》编委,长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油气田应用化学、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1982年6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田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其后在山东大学、华东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多轮次业务进修。先后主讲本科及研究生的《油田化学》、《泥浆工艺原理》、《提高采收率》、《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油藏物理》等课程。

近年来先后承担过国家、省部级油田企业科研项目约70项。其中有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长庆油田上产5000万吨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逐级深部调驱液流转相技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油气开发示范工程》等课题。

在《油田化学》、《钻井液与完井液》、《高分子材料科学》、《天然气工业》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被SCI、EI收录9篇。出版《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技术理论与实践》、《低渗透油田应用化学技术》专著2本。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  

联系电话:0716-8060815    电子信箱:lyue1958@163.com


梅平,男,1961年11月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化学与生物工程》、《油气田环境保护》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油气田应用化学、油气田环境保护和表面活性剂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6月毕业于湖北化学研究院高分子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09月-1985年12月在武汉大学学习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1988年05-10月在中国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2003年09月-2004年07月在北京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高校优秀教师,1998年被选拔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3年被选拔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010年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获得湖北省优秀创业创新人才奖。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高等物理化学》及《环境化学进展》等课程。

近5年来,主持并承担省级以上纵向项目8项、横向项目12项。有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Colloid Polym Sci》、《Biol Trace Elem Res.》、《Surface Engineering》、《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石油学报》、《油田化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

联系电话:0716-8068670电子信箱:meipinghb@126.com


陈武,男,荆州人,1967年9月生,博士,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ASTM  International》、《环境工程学报》等杂志审稿人。长期从事油气田应用化学、油气田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处理剂、环境电化学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0年大学毕业分配至江汉石油学院工作;2001年6月硕士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3月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环境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在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做访问研究。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仪器分析》、《金属腐蚀与防护》、《油气田环境保护》及《化工环境工程概论》等课程。在长江大学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多次获得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获长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近年来先后负责或参加完成了国家、省部级、三大石油公司企业科技合作项目30多项,经费完全满足研究工作需要。其中完成的有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及中石油创新基金《非均相介质中油套管钢CO2/H2S共存腐蚀机理研究》、中海油总公司《绥中36-1油田含聚污泥处理技术研究》课题及《W12-1油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技术研究》、《冀东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工艺研究》、《红河油田长8、长9注水伤害评价研究》和《临盘油田盘2块油套管腐蚀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等企业合作项目。目前正在开展的有“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处理工艺研究》、《电解反应过程产气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及《油气田高盐废水COD及其有机物构成测定方法研究》等研究课题。

在《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学报》、《工业水处理》、《油田化学》、《油气田地面工程》、《腐蚀与防护》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篇。主编专著《油气田缓蚀技术研究与应用》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电化学技术》;获得7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新型实用专利授权;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荆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1年被评为“十一五”长江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被评为“全国石油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联系电话:0716-8060472       电子信箱:ccww98@126.com   


王正良,男,1964年4月生,研究员,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石油钻井工程及油气天开发领域的油田化学品研究、高分子化学品及精细化学品合成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6月硕士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油气钻井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12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3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2012年聘为三级教授。

近5年来,主讲《精细有机合成》、《高等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大学化学》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三大石油公司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约30项。主要有:

(1)聚驱后生物化学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2)聚合物驱后本源微生物提高残余油采收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974022 。

(3)南堡油田作业入井液体系评价优选及储层保护技术研究,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项目; 

(4)新型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运动性质及驱油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项目;

(5)南堡滩海1#、2#构造中浅层油藏注水油层保护技术研究项目测试分析,中国石油集团研究院项目;

(6)新疆油田稠油热采地表汽窜治理技术研究,新疆油田项目;

(7)新疆油田水平井高温封堵技术研究,新疆油田项目。

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10篇,并发表国家发明专利3份;还分别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并研制开发油田化学产品20余种,在国内外油田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联系电话:0716-8060458   电子信箱:wzl9228@126.com


郑延成,男,1965年12月生,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精细石油化工》和《日用化学工业》杂志编委,长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油气田化学、石油化工和表面活性剂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9年7月毕业于抚顺石油学院石油炼制专业;2000年7月于华中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晋升教授,2008年荣获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近5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了《化工热力学》、《石油炼制工程》、《表面活性剂合成与工艺学》等专业课程。在低渗储层酸化压裂改造、高分子聚合物防蜡降凝、非常规石油的开采、新型驱油表面活性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在特超稠油的地层催化开采以及Gemini表面活性剂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研制了系列化学采油用助剂。主持和承担了纵横向科研项目16项。出版学术著作《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1部,研究成果有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省部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各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J SurfactDeterg》、《石油化工》、《日用化学工业》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和新型表面活性剂。

联系电话:0716-8060933   电子信箱:zhengycg@163.com


戴捷,男,1969年5月生,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现任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水处理技术及化学生物学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参与国家创新团队、“863”项目等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30余篇),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项,获专利授权16项。在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招收研究生。联系电话:18064225122;电子信箱:824373297@qq.com

教育、工作经历

1986-1990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3-2008年,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0-1998年,在荆州市化学矿山设计研究所从事化工产品开发工作;1998年至今,在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研究兴趣

①废水生物处理:重点关注生物接触氧化和膜生物反应器(MBR)两种方法,内容涉及基质降解原理、装备设计及调试运行,致力于方法的工程化应用。

②电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化工、制药等高难废水的电催化氧化处理,内容涉及有机物降解机理、流场设计及效能评估,致力于电催化氧化装备的定型化。

③水质在线监测:研发紫外-荧光光谱技术在线监测仪器,内容涉及原型样机开发、荧光指纹图谱库构建及图谱解析方法的软件化。

联系电话:0716-8060134、18064225122;电子信箱:jiedai1969@126.com


易绍金,男,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63年5月生,湖北松滋人。1984年7月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结业证书。1997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02年12月晋升教授。自1984年7月以来一直在原江汉石油学院及现长江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承担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及《石油与环境微生物技术》等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教学质量优秀教师。主持和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8项,油田及地方委托项目60余项,研制开发的多种油田化学剂(主要是微生物清防蜡剂及其它微生物采油菌剂等)在油田得到推广应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微生物采油用系列细菌测试瓶填补国内空白;有7项成果分别获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4项技术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石油学报》、《地球化学》、《油田化学》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石油与环境微生物技术》1部,参编3部,主持起草并出版部级技术标准2项。

主要研究方向:石油与环境微生物技术、油气田环境保护。

联系电话:0716-8060375   电子信箱:cdhgysj@163.com   


李克华,男,1964年1月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油田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4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6月硕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12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精细有机合成》、《高等有机化学》及《提高采收率原理》等课程,教学质量优良,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出版教材1部。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三大石油公司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20余项。代表性项目有《降压增注新技术研究》、《缓冲酸深部酸化技术研究》、《油井清防蜡新技术研究》、《油田注水管线防垢技术研究》、《油田注水井腐蚀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等。

在《石油勘探与开发》、《油田化学》、《腐蚀与防护》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SCI、EI收录10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联系电话:13507258611     电子信箱:cd@yangtzeu.edu.cn  


胡三清,男,1960年4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现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湖北省石油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1月晋升为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被评为中国石油与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江汉石油学院第二、第三届优秀中青年教师。先后任江汉石油学院油田化学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江汉石油学院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一直从事石油工程及应用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石油工程基础》、《油气层保护技术》和《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等课程,指导硕士生十名。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部级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其中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煤层气储层保护、井壁稳定与钻井方式优化》、国家基金项目《钻井液动态污染条件下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机理研究》,与油田企业合作项目《哈萨克斯坦S油田储层岩心特种实验》、《压裂返排液对储层的损害评价研究》等。

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七项,其中“模拟钻井泥浆动失水仪”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渗透率梯度仪的研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全自动多功能钻杆液压卡瓦系列的研制及工业化应用” 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开发研制出了十多项科技产品,已在全国油田推广应用,其中有两项为国家级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出版学术著作一部,编写石油行业标准一个,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钻井液与完井液、油气田保护技术及油气田化学实验技术。

联系电话:0716-8060286   电子信箱:husq288@163.com


王松,男,1964年7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石油钻探技术》第六届编委。长期从事钻井液与完井液、油田化学、油气层保护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同年留校任教。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1985年7月至2003年4月在原江汉石油学院应用化学系工作,2003年4月至今在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工作,现任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副主任兼油田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了《油田化学》、《钻井液与完井液》、《钻井液工艺学》、《油气层保护技术》、《纳米材料》、《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

参加工作以来,承担40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并承担了3项省部级教研项目,是校级精品课程《油田化学》的项目负责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主持制定了中国石油与天然气行业标准《油气层损害的室内评价方法》,编写教材2部,出版《井壁稳定的理论与实践》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2项。

联系电话:0716-8060442(办公室),13507219348(手机)

电子信箱:wangs_2008@sina.com


尹先清,男,1962年8月生,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杂志编委。长期从事油气田化学工程、水处理工程与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化学制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6月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主讲本科生《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制图》和研究生《化工新技术进展》、《新型反应器设计原理》等课程。

近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级、油田公司科研项目40多项。目前主持“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处理工艺研究》(2016ZX05025-003)、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项目《海上油田生产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胜利油田、长庆井下作业公司等多项油田企业合作项目。

在《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环境工程学报》、《工业水处理》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1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化工设计》等教材2本。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8年被评为“全国石油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被评为“十二.五”长江大学“科研百人”。

主要研究方向:水处理工程与技术;油气田化学工程。

联系电话:0716-8060933;QQ:550858890;电子信箱:jzyinxq@126.com


舒福昌,男,1966年10月生,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2013年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长期从事油气田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石油加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6月硕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获硕士学位。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油田化学》、《精细化工》及《工业催化》等课程。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石油公司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20多项。其中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油藏条件下微生物与原油相互作用研究》、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子课题《深水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流变稳定剂的研制及体系开发》、中石化项目《低压及易漏气井防漏防窜固井工艺技术研究》以及中海油项目《高温超压地层固井双作用防气窜水泥浆研究与开发》、《高温超压地层固井双作用前置液的研制》等课题。

在《Synthetic Communication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天然气工业》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钻井废弃物管理技术手册》专著1本,合作出版《完井液手册》专著1本。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得授权专利10多项。

联系电话:0716-8060933 ;电子信箱:shufc@163.com


李凡修,男,1966年10月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油气田污水处理、污水高级氧化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0年获得国家环保部注册环境污染治理运营师资格。《安全与环境学报》、《长江大学学报》审稿人,荆州市环保局环境评价专家;荆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专家库成员。现任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

1988年7月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环境工程专业;1997年3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化学进展》、《环境系统工程》、《油田污水处理》等课程。

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中石油等合作项目1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25篇,主编《钻井废弃物管理技术手册》专著1部;参编《Organic Pollutants ten years after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Environmental and analytical update》等专著3部。先后获得国家环保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长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油气田污水处理、污水高级氧化技术、环境影响评价。

联系电话:13972371215;电子信箱:lifanxiu@sina.com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化工、工业催化。

联系电话:13972138216   电子信箱:qinshxiog@126.com 


李方敏 男,1965年元月生,湖北省公安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环境化学》(核心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于污染土壤修复和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84年7月毕业于湖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1990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化学系,获硕士学位;2004年12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系,获博士学位。1992年7月晋升为讲师;1998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12月晋升为教授。曾于1997年7月~10月赴日本农林水产省九州农业试验研究所研修;于2007年7月~2008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爱媛大学区域环境工学研究室研修1年。

主讲《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环境影响评价》、《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近年来,促成和续签了日本爱媛大学与中国长江大学校际友好合作协议,主持完成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国际合作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湖北省科技厅研发项目等8项;参与了中日、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研究者还参与了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中国农业科学》等权威性或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被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联系方式:QQ 441628702;lifangmin@yeah.net


于兵川,男,教授, 1964年7月生,湖北省荆州市人。1984年7月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制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12月任高级工程师;2003年12月任副教授;2006年12月晋升为教授。

1984年7月至2000年7月在湖北博尔德化学股份公司工作,2000年7月至2003年8月在原湖北农学院工作,2003年9月至今在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工作。主讲《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主要工作成果:主持省级和市级工程建设项目3项,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各1项,主持与油田合作项目3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教研项目4项;发表科、教研论文70余篇,其中EI收录4篇。

主要研究方向:精细化学品合成、环境污染物生物作用机理。

联系电话: 13886557194电子信箱:yubc@163.com


王志龙,男,1962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田应用化学领域的研究、胶体与表面化学的教学及研究生指导工作。

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田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7月西南石油学院油气钻井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泥浆工艺原理》、《油田化学》、《表面活性剂及胶体化学》、《胶体化学》及《高等胶体化学》等课程。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三大石油公司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约10余项。其中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压盐水对钻井液的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1ZX05046-2》与《覆盖型交联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中国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863)》.

在《油田化学》、《钻井液与完井液》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2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

联系电话:13972350230   电子信箱:  wangzl@yangtzeu.edu.cn


米远祝,男,1972年7月生,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油田应用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6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2005年于暨南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现在职攻读长江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12月在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澳大利亚新材料研究院访学。

主要承担《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本科教学。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承担石油及天然气领域横向课题6项。在《Chemistry Letters》、《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Materials Letters》、《油田化学》以及《钻井液与完井液》等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EI收录论文2篇。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一部。

主要研究领域:油田应用化学

联系电话:0716-8060984 ;电子信箱:michem@163.com


王昌军,男,1963年4月出生,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现为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民主促进会荆州市委员会长江大学总支主任,荆州市政协委员,荆州市环保局行风监督员。长期从事油气田应用化学、钻井液与完井液及油气层储层保护技术的研究工作。

1985年7月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油田化学专业;1991年12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9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获高级工程师职称,2015年7月晋升教授。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三大石油公司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约35项。其中有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保护储层防止污染的钻完井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大位移井水基钻井液的研究》和《高温高密度测试液技术研究》;省部级项目《低孔低渗透气藏酸化技术研究服务》;中石油项目《大港板桥油田钻井过程储层保护技术》、《聚合物乳液强包被剂的研究与应用》等;中海油项目《锦州25-1s油田大斜度及大位移井用钻井液井壁稳定及流型控制技术研究》、《PRD弱凝胶钻开液对低孔低渗储层保护效果评价》、《东海低孔渗钻井液体系评价与优选研究》、《防H2S/CO2腐蚀与防漏堵漏技术研究》等;及《KEY TECHNOLOGY STUDY FOR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ENGINEERING-3》、《伊拉克Missan油田群钻完井液防H2S/CO2的技术研究》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与油田企业合作项目。

在《石油天然气学报》、《CISIA  2015》、《钻井液与完井液》、《长江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与人合著学术专著1部;获得《一种用于页岩气开发钻井的油基钻井液》、《一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乳液及其合成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联系电话:0716-8060430  13908611016 电子信箱:gimwang0424@163.com


颜学敏,男,1979年12月生,博士,教授,湖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长期从事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催化与电化学方面的应用,提高石油采收率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1年7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化工与资源环境学院化工工艺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在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从事访问研究。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纳米科学及技术》、《复合材料》、《材料科学概论》及《提高采收率原理》等课程。

近年来,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石油创新基金、1项湖北省教育厅基金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8项。在Mater. Res. Bull., Electrochem. Commun.,J. Mole. Catal. A: Chem., Catal. Sci & Techno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一本。

联系电话:0716-8060150   电子信箱:yanzhangmm2002@163.com


岳前升,男,1973年7月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油气田应用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6年7月、1999年6月本科及硕士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2009年6月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建筑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油田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三大石油公司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十二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十三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科技重大专项1项。

在《Petroleum Science 》、《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煤炭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EI收录8篇。出版《深水钻井液与完井液》专著1本,合作编写专著材2本。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

联系电话:0716-8060933  

电子信箱:yueqiansheng@163.com   358207446@qq.com


罗春芝,女,1964年4月生,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钻井液与完井液体系研究及储层保护技术研究;油田化学品开发与推广应用。任职以来,主要讲授应用化学专业《石油化学》、《表面活性剂及胶体化学》、《油田化学》及《专业实验》课程。主持或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委托项目3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石油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长江大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联系电话:0716-8060650    电子信箱:luochunzhi8@126.com  


艾俊哲,男,1975年11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会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油气田应用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主持和参与国家基金、中石油科技部、湖北省省级等纵向项目6项,承担和参与中石油、中海油及中石化横向委托项目1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SCI、EI收录8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领域及兴趣:

油气工业腐蚀与防护、腐蚀电化学。主要研究材料在各种苛刻现场工矿环境下的失效机制,为油气田、炼厂、水处理工业等领域的材料选择、缓蚀剂应用或阴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

新型缓蚀剂开发与应用。缓蚀剂是防止或缓解石油、石化、电厂、建筑等工业领域金属腐蚀的重要方法,一直从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田及炼厂缓蚀剂的开发,致力于通过缓蚀剂提高设备、管道的使用寿命。

油气田酸化压裂实验、理论与技术开发。致力于酸岩反应动力学、酸液体系的研制及材料开发。

联系电话:18986689132;

电子信箱: aajzz@163.com


丁康乐,男,1976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际英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编委。主要从事石油化学与油田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9年7月本科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化学制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7月-11月在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作访问学者。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物理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双语)、《石油化学》与《精细化工工艺学》等课程。

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约10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页岩沉积层中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的化学机理与氮同位素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深部储层中影响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布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深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对高含H2S天然气生成的影响机理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原油中硫化氢的高效脱除技术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页岩烃源岩中固定铵(NH4+)与有机质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及《低渗透CO2驱油藏非水性封窜剂测试化验研究》、《钟市脱硫及原油低温破乳》等油田企业合作项目。

在《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Organic Geochemistry》、《Acta Geologica Sinica》、《Geochemical Journal》、《Open Geosciences》、《地质学报》等中外能源地质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与EI收录18篇。获2012年度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联系电话:0716-8060442;

电子信箱: dingkl2015@163.com   9521218@qq.com  


向景,男,1981年生,博士,教授。2011年2月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生物与化学系,2010年9月—2012年2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工作,现任教于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3年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2016年入选香港‘求搓学者’;2017年湖北省‘杰青’。

目前在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Chemistry.》、《Chem. Commun.》、《Chem. Eur. J》、《Inorg. Chem.》、《Inorg. Chem. Front.》《Dalton Trans.》、《Organometallics》、《RSC Advances》、《Eur. J. Inorg. Chem.》、《Polyhedron》等共发表SCI收录文章60多份,其中有3份论文被nature index索引。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与生物体系中酶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模型配合物、含顺磁RuIII/OsIII的异核配合物的合成及磁性研究、RuII/OsII/CuI二亚胺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可见光驱动的有机底物的催化氮化反应等研究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验。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课题)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1项(在研)

2.湖北省科技厅‘杰青项目’(在研)

3.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在研)

4.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已结题)

5.主持湖北省教育厅项目1项(已结题)

6.主持荆州市科技局项目3项(2项结题、1项结题)

7.湖北省楚天学者(楚天学子),2013年,应用化学

8.求搓学者(CroucherScholar of Hong Kong), 2016年,应用化学

近5年部分代表作:

1.Jing Xiang*, Xin-Xin Jin, Qian-Qian Su, Shun-Cheung Cheng, Chi-Chiu Ko, Wai-Lun Man, MinyingXue, Liangliang Wu, Chi-Ming Che, Tai-Chu Lau, Photochemical nitrogenation of alkanes and arenesby a strongly luminescent osmium(VI) nitridecomplex,Communications Chemistry, 2019,2, 40. (nature子刊)

2.Pui-Yu Ho, Shun-Cheung Cheng, Shek-Man Yiu, Vonika Ka-Man Au, Jing Xiang,* Chi-Fai Leung*and Chi-Chiu Ko*The Important Role of Coordination Geometry on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Blue-green Emitting Ruthenium(II) Diisocyano Complexes Bearing 2-Benzoxazol-2-ylphenolate,Inorg. Chem.2019, Accepted. (IF = 4.700, JCR一区)


3. Jing Xiang,* Qian-Qian Su, Li-Juan Luo, and Tai-Chu Lau*Synthesis and Reactivity of an Osmium(III) Aminoguanidine Complex,Dalton Trans., 2019, Accepted. (IF = 4.099, JCR一区).

4.Jing Xiang, * Shun-Cheung Cheng, Xin-Xin Jin, Qian-Qian Su,Xin Zhou,Wing-Kin Chu, Chi-Fai Leung and Chi-Chiu Ko,Polynuclear Cu(I) and Ag(I) phosphine complexescontaining multi-dentate polytopic ligands: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and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Dalton Trans., 2019, 48, 741. (IF = 4.099, JCR一区)

5.Qian-Qian Su, Kun Fan, Xin-Xin Jin, Xin-Da Huang, Shun-Cheung Cheng, Li-Juan Luo, Yao-Jie Li, Jing Xiang, *Chi-Chiu Ko,Li-Min Zheng,Tai-Chu Lau,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 Series of Luminescent Lanthanide Complexes Containing Neutral Tetradentate Phenanthroline-amide Ligands.Inorg. Chem. Front.2019, accepted. (IF = 5.106, JCR一区).

6. Xin-Xin Jin, Xiao-Xiang Chen, Jing Xiang,* Yun-Zhou Chen, Li-Hui Jia, Bing-Wu Wang,Shun-Cheung Cheng,Xin Zhou, Chi-Fai Leung, and Song Gao, Slow Magnetic Relaxation in a Series of Mononuclear 8‑CoordinateFe(II) and Co(II) Complexes,Inorg. Chem.2018, 57, 3761−3774. (IF = 4.700, JCR一区)

7. C.-F. Leung, S.-C. Cheng, Y. Yang, J. Xiang, S.-M. Yiu,C.-C. Ko and T.-C. Lau,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water reduction by acobaltIJII) tripodal iminopyridine complex,Catal. Sci. Technol., 2018,8, 307. (IF = 5.365, JCR一区)

8.Jing, Xiang, * Jia-Jia Liu, Xiao-Xiang Chen, Li-Hui Jia, Fei Yu, Bing-Wu Wang,* Song Gao,* and Tai-Chu Lau,Slow Magnetic Relaxation in a Mononuclear 8-Coordinate Fe(II) Complex, Chem. Commun., 2017, 53, 1474—1477.(IF = 6.290, JCR一区)

9. Jing Xiang,* Qian Wang, Shek-Man Yiu, Tai-Chu Lau* Dual Pathways in the Oxidation of an Osmium(III) Guanidine Complex. Formation of Osmium(VI) Nitrido and Osmium Nitrosyl Complex,Inorg. Chem.2017,56, 2022-2028. (IF = 4.700, JCR一区)

10. Jing Xiang,Qian Wang,Shek-Man Yiu,Wai-Lun Man,Hoi-Ki Kwong,and Tai-Chu Lau, *Aerobic Oxidation of an Osmium(III) N‑Hydroxyguanidine Complex To Give Nitric Oxide, Inorg. Chem.2016, 55, 5056−5061. (IF = 4.700, JCR一区)

11.Jing Xiang,* Chang Shen, Shun-Cheung Cheng, Fei Yu, Wing-Kin Chu,Hua Feng, Shek-Man Yiu, Chi-Chiu Ko, * Chi-Fai Leung, Luminescence behaviour of Pb2+-basedcage-containing and channel-containing porouscoordination polymers,Dalton Trans.,2016, 45, 16134–16138.(IF = 4.099, JCR一区)

12. Chang Shen, Fei Yu, Wing-Kin Chu,Jing Xiang,*Peng Tan, Ya Luo,Hua Feng, Zheng-Qing Guo, Chi-Fai Leung, Tai-Chu Lau, Synthesis, structures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of luminescent cyanoruthenate(II) complexes withhydroxylated bipyridine and phenanthrolineligands,RSC Adv., 2016, 6, 87389–87399. (IF = 2.936, JCR三区)

13. Fei Yu, Wing-Kin Chu,Chang Shen, Ya Luo, Jing Xiang,*Shu-Qi Chen,Chi-Chiu Ko,*Tai-Chu Lau*, Luminescent Carbonyl Hydrido Ruthenium(II) DiimineCoordination Compounds: Structural, Photophysical, and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Eur. J. Inorg. Chem. 2016, 3892–3899.(IF = 2.507, JCR三区)

14. Fei Yu, Chang Shen, Tao Zheng, Wing-Kin Chu, Jing Xiang,*Ya Luo,Chi-Chiu Ko,*Zheng-Qing Guo,* Tai-Chu Lau, Acid–Base Behaviour in th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 ofRuthenium(II) Complexes with Hydroxy-Substituted Bipyridineand Phenanthroline Ligands, Eur. J. Inorg. Chem.2016, 3641–3648. (IF = 2.507, JCR三区)

15.Xiang, Jing、Jia, Li-Hui、Wang, Bing-Wu、Yiu, Shek-Man、Peng, Shie-Ming、Wong, Wai-Yeung、*Gao, Song、*Lau,Tai-Chu,The synthesis, structures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polynuclear RuIII–3d (3d = MnII/III, NiII,CuII) compounds based on [RuIII(Q)2(CN)2],Dalton Transactions, 42(11), pp 3876-3887, 2013/1/16。(IF = 4.099, JCR一区)

联系方式:手机15927931789;邮箱:xiangjing@yangtzeu.edu.cn


吴爱斌,男,1973年10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荆州市应急管理局专家。长期从事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和功能染料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5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6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全美排名前3)Chang-Guo Zhan教授课题组访问学者。

先后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有机波谱分析》及《有机化学实验》等课程。

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在《Eur. J. Med. Chem.》、《Bioorg. Med. Chem.》、《Chem. Biol. Drug Des.》、《Cancer Lett.》、《Invest. New Drugs》、《J. Phys. Chem. C》、《Monatsh. Chem.》、《ThermochimicaActa》、《大学化学》、《化工高等教育》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4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二等奖1项,获得长江大学教学工作突出贡献二等奖1项,被评为长江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获得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得省优论文2人次。

联系电话:15926556958

电子信箱:abwu@yangtzeu.edu.cn


黄河,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69年4月生,湖北省浠水县人。荆州市环境保护局、荆州市水利局环境评价和水资源论证专家;国内核心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及国际SCI期刊《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审稿人。长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93年7月毕业于长江大学(原湖北农学院)农教系农学专业,1993.7-1999.3在原湖北农学院农教系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1999.3-2000.1在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专业进修学习;2000.1-2000.9在原湖北农学院资源环境系任教;2000.9-2005.12在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环境科学理学博士学位。2010.01-2011.01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

先后主讲过《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学》(双语)、《环境管理》、《化工安全工程概论》等本科课程及《企业环境管理》、《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评价》、《化工安全》等研究生课程。

主持或参与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基金2项、长江大学发展基金1项、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长江大学)开放基金项目2项、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项目5项、监利天牧畜禽养殖废水综合利用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EI收录3篇。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环境评价、污染土壤和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18972127775;电子信箱: huanghe@yangtzeu.edu.cn


任朝华,男,1978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科研成果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硕士/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石油学会、美国化学会(ACS)、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和英国化学工业学会(SCI)等的会员,省晨光计划入选者(为学校首次入选),香港科技大学(HKUST)化学系访问学者,学校和学院《新型表面活性剂开发与应用》科研团队负责人,校长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国际知名期刊RSC Advances、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ial Science、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Physical Chemistry Chemistry Physics、Energy、Energy & Fuels、Fuel、Journal of Solution Chemistry、Journal of Surfactant & Detergent、Tenside Surfactants Detergents、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Petroleum and Engineering Science、Phase Transition等的审稿人。从事精细化学品合成及其工艺技术、绿色、可再生能源化学品合成与应用技术、天然产物改性技术、油气田开发技术、油气田保护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应用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近年来,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表面活性剂与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钻井工艺学》、《天然气处理与加工》、《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多门理论课程以及《油田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近6年来,结合教学、实践工作经验在《石油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教研论文5篇;连续获得学院、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4项;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长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奖1项;指导本科生在近六届(第七届至第十二届)的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长江大学唯一的一等奖)、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5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3项(其中国家级2项);指导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市自科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指导研究生曾获长江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化学品及其配方体系的设计及其理论、模型构建、性能评价、预测方法等的突破性系列研究成果;开发了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表面活性调驱体系、缓蚀剂、发泡剂、聚合物乳液体系及洗涤配方体系等不同组配体系,特别是表面活性剂驱油剂配方体系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及矿场应用。作为主持人和主要负责人完成或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石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等省部级纵向课题10项,以及油田公司横向课题和学校、院级课题10余项。

近6年来,在AIChE Journal、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化学学报、油田化学等国际和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Top期刊6篇),EI收录24篇,国内权威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已授权5项,公开4项);参编专著《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技术理论与实践》等2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科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项、荆州市自科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长江大学知识产权贡献奖4项、长江大学高水平论文奖5项、长江大学高级别科研项目贡献奖1项等各类学术、科研奖励。此外,在国际上发表的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受国际埃尼奖(Eni Award)科学委员会的邀请和提名,成为该奖项2016年度候选人之一。

联系电话(传真):0716-8060650   

电子信箱:renzh16888@126.com  


赖璐,男,荆州人,1979年8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Chemosphere、Langmuir等杂志审稿人。现主要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1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6月毕业于长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6月毕业

于武汉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9年1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化学与石油工程学院进行访问学习。

近5年来,主讲本科生《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课程2门。参编《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一部。2006年获长江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06、2009和2017年获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9年获长江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称号。获长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近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2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计划、中国石油冀东油田科研项目等项目5项。

在Langmuir, Soft matter, J. Agric. Food Chem..J. Colloid Interface Sci., Chemosphere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出版学术著作《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专利授权6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


联系电话:13697150326       电子信箱:lailu@yangtzeu.edu.cn


李颢,男,河南南阳人,1983年2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分子筛的合成及应用、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获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获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7月至今,就职于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2014年晋升副教授。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的《工业催化》、《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获得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一次,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一次。

近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横向项目1项。在《Catalysis Communications》、《ChemCatChem》、《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2项。

联系电话:0716- 8060933       电子信箱:haoli@yangtzeu.edu.cn   


石东坡,男,1981年2月生,博士,教授。入选长江大学首届长江人才计划-菁英人才。

2008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8年6月起于长江大学化工学院任教。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美国NEW MEXICO TECH大学从事访问研究。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了国家重大专项3项、中石油创新基金1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及中海油、中石化等项目1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率8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主讲研究生学位课《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化工工程与经济分析》及本科生学位课《化工原理》、《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2013、2014年获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12年获长江大学教学成果奖1项。

在学科建设方面,近年来参与了“化学工程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点及“湖北省石油化工支柱产业”建设、省精品课程“化工原理”等。

联系电话:13797295601       电子信箱:shidongpo2006@126.com   


肖围,男,湖北公安县人,1985年5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会员,入选长江大学首届“长江人才计划--菁英人才”计划。《Journal of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ica Acta》、《Frontiers in chemistry》、《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杂志审稿人。长期从事资源化工(固体废弃物中有价金属的提取与利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锂离子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电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7年7月本科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6月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工艺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5月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先后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聚合物研究方法》、《聚合反应工程》、《电化学原理与应用》及《材料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获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1次。近3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指导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荆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已授权7项。

联系电话:0716-8060984    电子信箱:xwylyq2006@126.com


杨欢,男,湖北宜都人,1981年1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石油天然气学报》、《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杂志审稿人。长期从事油气田应用化学、油气田增产增注技术及处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3年6月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6月硕士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获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12年6月博士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获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工作于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的《油田化学》、《油层物理》、《表面活性剂及胶体化学》及《提高采收率原理》等课程。在长江大学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多次获得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主编“石油教材出版基金”项目教材1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篇。

近年来,先后负责或参加完成了国家、省部级、三大石油公司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40多项,经费能满足研究工作需要。其中有国家“863”项目子课题《覆膜型交联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油田集输管道内流动流体结垢机理及动力学模型研究》、湖北教育厅重点项目《油田地面管线内垢相颗粒流动行为及动力学模型研究》、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点项目《红18井区逐级深部调驱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改善注水效果技术研究》等课题及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高含水区块油井堵水工艺技术服务及技术配套》、《油吴老区中高含水区块地面防腐防垢工艺技术研究》、《姬塬油田长8结垢及地层堵塞机理研究与防治》和《姬塬长8油藏增注工艺适应条件及合理技术界限研究》等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在《油田化学》、《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篇。主编专著《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技术理论与实践》及《低渗透油田采油化学新技术及其应用》;获得7项发明专利授权、2项新型实用专利授权;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联系电话:18986689665       电子信箱:yanghuan@yangtzeu.edu.cn   


田明磊,男,1984年11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液相色谱、色谱分析、化工分离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6年6月本科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2月硕士毕业于韩国Inha University化学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2月毕业于韩国Inha University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先后主讲过本科生的《化工热力学》、《有机化学》、《专业英语》、《药物化学》、《化学与生活》、《General Chemistry》(外国本科生)等课程。开设1门长江大学研究性示范课程《现代色谱分离分析技术》。指导本科生课余科研并获得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于2016年被聘为长江大学“长江人才计划-菁英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创立以及模拟,新型液相色谱分离材料的开发和新型分离方法的研发。至今为止,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相关领域的知名杂志《Anal. Bioanal. Chem.》、《Phytochem. Anal.》、《J. Chtomatogr. B》等共发表SCI收录文章30多篇。

联系电话:0716-8060933; 电子信箱:tianm086@126.com


刘清云,男,荆州人,1964年96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化学、油气田应用化学、油气田水处理与污染物控制技术及相关化学剂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6年兰州大学毕业分配至江汉石油学院工作;1997年9月于浙江大学进修化学工程专业课程; 2013年9月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获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有机化学》、《有机波谱分析》、《生物化学》、《大学化学》等多门课程,获得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近年来,先后负责或参加完成了三大石油公司及油田企业科技合作项目30多项:中石油新疆油田《红18井区改善注水效果技术研究》、《克拉玛依油田注水水质配伍性研究》、《塔里木油田有机盐加重剂研究》、《华庆难溶蜡难溶垢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及中石化江汉油田《江汉油区提高水质达标率研究》、《钟市系统腐蚀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等多项企业合作项目。其中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达20多项,经费充足,完全满足研究工作需要。

在《Applied Catalysis A》、《Journal of Engineered Fibers and Fabrics》、《有机化学》、《膜科学与技术》、《工业安全与环保》、《工业水处理》、《地质科技情报》、《石油天然气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篇、核心期刊9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联系电话:13972397578电子信箱:liu_qingyun@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