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长寄语
(纺织学院执行院长易长海
我国高校唯一专门研究牛仔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纺织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对全球制造业及时尚产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纺织材料及其产品(含非织造的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大家比较熟悉的传统纺织服装行业。中国在从世界纺织大国向世界纺织强国的转变过程中需要大批的懂纺织技术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员。为此纺织学院会给学子们提供很好的学习平台,相信大家四年后在“知识、能力、品格”等各方面会有质的提升。
二、专家学者简介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训该
世界纤维领域科学研究的领军人
王训该教授是国家第五批“千人计划”人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首席终身教授,材料与纤维创新中心主任,世界纤维科学学术带头人。2000年获得国际毛纺年会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获国际纺织学会特别创新一等奖,2002年被英国皇家纺织学会授予院士,2005年他作为第一负责人带领团队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纳米技术创新团队奖,同年获得了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只评一名)。2013年,王训该教授带领“生物质纤维先进纺纱织造及其清洁生产”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教育部“长江学者”:徐卫林
湖北省属院校“长江学者”零的突破
徐卫林,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主持研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国家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省市科委及澳大利亚国际羊毛局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适应纺织产业转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2013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纺织材料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我国牛仔服装领军人物:易长海
易长海教授,纺织学院执行院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牛仔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研究成果“再生塑料基剑麻增强复合建筑模板的研究”获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耐晒高汗光色牢度清洁染色新技术及产品开发”获201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纺织服装生产数据在线采集与智能化现场管理系统开发及产业化”获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断践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尚勇
所带班级纺织1101考研成功率100%
张尚勇教授,纺织学院分党委书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序7),获2005年度中国纺织新产品开发优秀论文一等奖,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高支麻绒纺织工艺与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与参与了多项省级教研项目,其中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与的省级教研项目“适应纺织产业转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新闻联播”两次报道的博士团队带头人:龚小舟
龚小舟2010年获英国曼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纺织技术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武汉纺织大学任教,2011年获湖北省高层次引进人才“楚天学子”称号。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EI收入二十余篇,拥有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八项。成功研发“三维纺织机”,织出的布的强度是重金属的6-7倍,已经和湖北省一家玻纤上市企业签订成果转化意向,收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采访报道。
坚守自我 不忘初心:张如全
促进非织造材料行业进步是我的责任!
张如全教授,1999年毕业于金泽大学(日本)获博士学位,曾任日本三菱电机LSI设计株式会社主任工程师,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主任工程师,2008年作为高端人才引进,聘为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教授任职至今,现任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系主任。发表论文40多篇,获国家专利授权6项。全面负责“非织造实验室”建设,2015年获国家“纺织之光”奖教金,目前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拥有4名教授、完全博士化(9名)的团队。
中国经编CAD行业发展的弄潮人:邓中民
经编行业深不可测,我们应不断探索
邓中民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了十余项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开发多项纺织品电脑产品,主要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香港桑麻科技奖;研究成果已成功在广东、福建、山东等十几个城市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邓中民教授经编团队负责的《针织学》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2011年,其带领的纺织面料及服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成套技术研究,被评为“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
“阳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刘延波
我校非织造材料专业前景广阔
刘延波是我校“阳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曾获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工程学院材料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大型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后调入天津工业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细纤维包括微米级和纳米级纤维材料的开发技术研究,以及应用于各相关领域的静电纺纳米纤维产品开发等。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与国家基金一项,在中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8篇,其中SCIEI 检索7篇,获得专利授权7项。曾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多项“挑战杯”和“金三发杯”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奖励。
三、学院介绍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武汉纺织大学最早开始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院系。学院现设有纺织工程系、纺织检验与贸易系、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等三个系及纺织工程实验中心,拥有各类专家教授二十余人,博士近三十人。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先进纺纱织造及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拥有各类大型精密仪器及设备近百余套,吸引了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楚天学者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在此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数十项科研成果,并在企业得到广泛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院对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先后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法国、瑞士、捷克、印度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及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科硕士点: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是我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包括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程。
精品课程:
(1)国家级精品课程:纺织材料学(徐卫林)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363.html
(2)省级精品课程:针织学(邓中民)
(3)省级精品课程:纺纱学(张尚勇)
(4)研究生精品课程:纺织物理(李建强)
http://te.wtu.edu.cn/jpkc/index.htm
(5)校级精品课程:
织造学(武继松)、织物组织与结构(黄翠蓉)、针织学(潘鄂青)、产业用纺织品(李建强)、纺织面料开发(陈益人)
(6)视频公开课:纺织·文化·传播(生鸿飞)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56817890145833beb8c078f
特色专业:学院设有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拥有国家级的“纺织印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材料学”精品课程和“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非织造材料与工程”2014年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拥有4名教授、完全博士化(9名)教研队伍和“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以及我国一流的非织造实践教学平台。
四、专业介绍
1、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纺织材料检测分析、纺织品设计开发、纺织工艺设计、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纺织品质量检验能力,同时兼有纺织品营销、计算机应用以及管理初步能力,能从事纺织企业、外贸、商检、海关、科研、教学等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方向重点强调对各种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的结构与性能等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在纺织品功能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学习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服用的面料与服装,还包含许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航天航空、生物医学产品及新型纤维,既包含对传统纺织产品的设计制作与创新,也延伸到结合高科技手段开发许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相关产品。使学生具有纺织产品性能及功能设计与开发、纺织品质量检测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织物组织与结构、纺织面料开发、纺织品染整、纤维与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纤维与纺织品检验、高分子材料学、织物设计基础、纺织品性能及功能设计、色彩与图案、纺织品CAD设计等。
实践环节:军训、社会实践、微机上机、专业课程实验、纺织现场教学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学制及学位:本科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拥有研究生教育及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咨询人及联系方式:陈益人,13871019329
2、现代纺织工程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纺织设计开发、纺织工艺设计、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纺织品质量检验、计算机应用以及经营管理初步能力,能从事纺织企业、商检、海关、科研、教学等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采取3+1模式。前3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最后1年按照学生特点要求以企业培养为主,或出国留学、或从事科学研究。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织物组织与结构、纺织面料设计开发、纺织品后整理、纺织品CAD、纤维与纺织品检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专业英语、非织造布、纺织品贸易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微机上机、专业课程试验、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学制及学位:本科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拥有研究生教育及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咨询人及联系方式:武继松 18571531365
3、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丰富的纺织品生产、检验、贸易知识,能够在商检、海关及中外纺织企业从事纺织品生产、检验与贸易工作,具有对进出口纺织品进行审价、监管、查验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方向是纺材学院为顺应纺织品检验及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在传统纺织工程专业基础上,为大力培养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应用型紧缺人才而开设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专业方向。作为一门工贸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本专业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纺织工艺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需掌握纺织商品检验及贸易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成为既能从事纺织工艺设计和工程技术;又能从事商品检验、对外贸易等涉外经济活动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经编学、纬编学、纺织面料开发、织物组织与结构、纺织品染整、纤维与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纺织仪器与检测实务、报关实务、纺织面料跟单、纺织品进出口业务。
实践环节:军训、社会实践、微机上机、专业课程实验、纺织现场教学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学制及学位:本科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拥有研究生教育及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咨询人及联系方式:蔡光明15802728169
4、针织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针织产品与服装的设计与生产的综合能力;运用计算机CAD/CAM对针织新产品进行设计与创新的能力;对针织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出口跟单、营销及贸易的能力。主要就业领域:针织与服装生产企业、大型零售商采购、外贸与商检单位、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政府公务员等。
专业特色:针织产品与服饰方向主要研究以针织方法为主并结合其它方法形成产品的原理与技术。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服用的针织面料与服装,还包含许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等产品,既包含对传统针织产品的设计制作与创新,也延伸到结合高科技手段开发许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相关产品。
主要专业课程: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经编学、纬编学、织物组织与结构、纺织品染整、纤维与纺织品检验、针织厂设计、纬编产品设计、经编产品设计、羊毛衫制作、织袜学、针织服装工艺、针织花型与服装CAD、针织计算机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实践环节:军训、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纺织材料学实验、专业平台课程实验、学年论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课题等。
学制及学位:本科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拥有研究生教育及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咨询人及联系方式:吴济宏 13006196389
5、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就业领域:国有及民营企业、国内外纺织贸易、政府部门、外资企业、商检与海关、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等。
专业特色:非织造材料具有很大的材料设计自由度,可使之具备多种多样的优异性能,非织造技术又具有工艺流程短,工艺灵活多样,生产效率高,原材料范围广,产品品种多和应用领域广等特点。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与工程紧密联系的特点,它与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科技相结合,综合了纺织,塑料,造纸,化学,印刷等的技术与装备,广泛涉及到物理学,化学,力学,工程学等各个学科分支。本专业注重培养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要有较宽的相关知识面。强调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的训练,重视工程观念的建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纺织材料学、非织造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功能纤维及其应用、纺织结构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国际贸易与实务等。
实践环节:非织造材料设计与检测、非织造产品的材料与结构分析、非织造工程及项目实习、非织造生产与装备的认知实习、贸易与营销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学制及学位:本科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拥有研究生教育及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咨询人及联系方式:张如全 18971082945
五、学院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8H-502
行政办公电话:027-59367572
主页网址: http://te.w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