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友
1.方维海
方维海,男,1955年12月生,安徽定远人。我校1982届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维海院士1978年至1982年在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1982年至1990年在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工作,1990年至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起先后在南京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学部委员。
方维海院士长期致力于理论与计算光化学研究工作,发展和改进了势能面极小能量交叉结构优化方法、旋-轨耦合矩阵元计算方法、直接从头算和基于QM/MM框架的非绝热动力学方法。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羰基化合物光解离,预测了芳香族羰基化合物光反应涉及的暗态结构和特性;发现并优化得到三个电子态的势能面交叉结构,被证明是芳香族羰基化合物共有的拓扑结构特征;提出了不对称取代脂肪族羰基化合物选键光解离的新规则;开展了溶液中光反应的从头算模拟,在羟基喹啉甲醇溶液光反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溶剂辅助的质子耦合电子迁移循环新观点;应用QM/MM组合方法,从分子水平上辨认出萤火虫发光过程的中间体以及随后分解途径,进而提出了渐进、可逆电荷迁移诱导发光机理。
他已在J. Am. Chem. Soc.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主持了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两次受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在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并两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方维海教授在世界上为中国的理论化学争得了一席之地,被公认为中国理论化学新生代的领军人物。
2.王友年
王友年,男,1958 年生,我校1983届物理系校友。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等离子体物理学科负责人,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专业委员会主任(第五和第六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
王友年教授主要从事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粒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磁约束聚变能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分别于2008年和2011获辽宁省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研发了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体多场耦合仿真软件——MAPS。
王友年教授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和大连市劳动模范。
3.赵敦华
赵敦华,1949年8月生,江苏南通人,我校1982届中文系毕业生。1982年2月考取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并于同年10月赴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攻读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哲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家级教学名师。
赵敦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分析哲学和英美哲学、中西比较哲学、基督教哲学等。主要著作有《维根特斯坦》、《当代英美哲学举要》、《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伦理和人性的跨文化对话》,《回到思想的本原》、《基督教哲学一千五百年》、《圣经历史哲学》等。所著《劳斯的<正义论>解说》是研究当代美国哲学家劳斯(又译罗尔斯)《正义论》的第一本中文专著,填补了中国此项领域的研究空白。《基督教哲学1500年》则是他的又一部力作,填补了中国西方中世纪哲学研究的空白。
在埋首研究之余,赵敦华也致力于言传身教。他相继开设了“ 西方哲学史”、“ 现代西方哲学”、“ 康德哲学”、“ 结构主义与 后结构主义”等课程。他的课总是吸引着每一位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们。他们折服于他广博的知识与严谨的 逻辑思维,更喜欢他的幽默与机智。从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种智慧的浇灌,更有为人做学的教诲。
赵敦华不但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中学古为今,还经常鼓励他的学生们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放眼世界。他要求学生们“用中国人的眼光解读西方哲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五四”以来过多用西方哲学的范畴、原则和方法来评价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赵敦华发现,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相比,中国学生的哲学素质普遍较差。哲学是一种人生修养,它不仅可以启迪智慧,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在中外文化碰撞如此激烈的今天,把握作为西方文化精髓的西方哲学,对大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改变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大有裨益的。鉴于此,赵敦华相继在北大开设了“西方哲学史”等几门全校性选修课。这些课程受到校内甚至校外众多学生的欢迎,每次选修的人数都有几百人之多。其中最高峰的一年竟有逾千人选修“西方哲学史”,因而不得不在北大办公楼礼堂授课。那种热烈场面是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难以忘怀的。赵敦华成为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4.汪世龙
汪世龙,男,1964年7月生,安徽桐城人。我校1988届化学系毕业生。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医药与技术系主任。民建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
汪世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对干细胞的分化和更新研究和纳米材料作为治疗哮喘、炎症、肿瘤等药物载体的研制等,已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国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60余万字的“蛋白质化学”教材一本,申请专利10余项,授权专利6项。汪世龙教授曾获得上海市育才奖,指导出站的博士后2名,毕业的博士生18名,硕士生30余名。
汪世龙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十四届、2014年、2016年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事;第一、二、三届蛋白质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十、十一届理事, 十二届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5.邓丽
邓丽,女,1959年11月生,山东莱州人,我校1982届物理系毕业生。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6.刘奇
刘奇,男,1953年生,安徽阜阳人,中共党员。我校1981届中文系毕业生。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2013年被聘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曾任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在《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发展观察》等报刊杂志发表研究文章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三农问策--走出制度困局》、《和谐社会与三农中国》、《中国农村观察:转型之变》、《中国改革问策》、《天下家国闻见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