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text

彭佩钦

个人简介

彭佩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土壤农化专业;2003-2007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攻读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1985-2007年起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2001年10-12月英国女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7年起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环境土壤学、水土保持、环境生态学

学术任职及奖励

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处长;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第三、第一党支部书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土壤学会会员,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获中国科学院、湖南省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科研、教学及学术活动

主要从事土壤学、环境土壤学、水土保持、环境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等科研课题。承担土壤学、环境土壤学、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地整理、环境地理学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

近年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特征与转化淋溶机制(31470629);

2、农业部财政部科研重大专项: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稻田灌溉水重金属净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近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1) 湘中某工矿区土壤及作物砷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J]. 环境化学, 2014, 33(9): 1462-1468(通讯作者)

(2) 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对 Cd, Pb 吸附解吸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5: 032(通讯作者);

(3) Effect of Paper Mill Sludge on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Cd (II) and Pb (II) in Paddy Soil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955: 2539-2545(EI,通讯作者);

(4)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Cd in Paddy Soil-rice System under Field Condi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5, 737: 367-373(EI,通讯作者);

(5) Microbial biomass, a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horticultural soils under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management strateg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2013,58: 122-128.(SCI,第一通讯作者);

(6) Effects of applied urea and straw on various nitrogen fractions in two Chinese paddy soils with differing clay mineralogy[J]. Biol Fertil Soils 2012,48:161–172 (SCI,通讯作者);

(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Leaching in Different Soils.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SDEA), 2013 ,163-167(EI,通讯作者);

(8) 湘中某冶炼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J]. 环境化学,2013,01:132-138 (通讯作者);

(9)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2013,07:2757-2762(通讯作者);.

(10) 洞庭湖区典型农田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2,35:215-220(通讯作者);

(11) 15N交叉标记有机与无机肥料氮的转化与残留[J]. 生态学报,2011,03:858-865. (第一作者);

(12) 洞庭湖红壤坡地减氮控磷对玉米产量和径流氮磷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1,04:32-35. (通讯作者);

(13) 洞庭湖平原典型水稻土氮素固持动态及氮的残留形态[J]. 环境科学,2009,04:1139-1145. (第一作者);

(14) 盆栽条件下红黄泥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2007,03:524-531. (通讯作者);

(15)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耕作土壤的磷素状况[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01:13-17. (通讯作者);

(16)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耕层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07,08:1816-1821(EI,第一作者);

(17) 湖南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演变趋势[J]. 环境科学,2006,07:1319-1322. (EI,第一作者);

(18) 洞庭湖区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03:756-760. (通讯作者);

(19)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6,07:2261-2267. (第一作者);

(20) 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1:2052-2058. (通讯作者);

(2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其在氮素循环中作用[J]. 生态学杂志,2006,04:443-448. (通讯作者);

(22)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2:219-222. (通讯作者).

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86 0731- 85623459

Email:pqpeng123@sina.com

版权所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招网
中教智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