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具有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植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和农艺与种业领域、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设有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学院是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农学专业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建有河北省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秦皇岛)甘薯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物遗传育种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学院拥有一支教育教学质量高、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60余人,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2人;博士2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3人。
学院设有4个专业实验室、4个研究所和1个占地面积6.7公顷的农业实验站,1座1200m2的现代化温室。实验仪器设备900余台件,仪器设备总值2500万元。拥有省内外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地40余个。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专项等30余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专利、奖励11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10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7部;7门课程被评为省、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曾获得“河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院系”“秦皇岛市基层党建示范点单位”“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校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6-2021年在参加“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组织的“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的联合实践行动中有11支小分队受到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联合表彰;学生工作多次获得省、市、校级荣誉称号,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连续两年获“秦皇岛市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考研率30%以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5%以上,三年来共有92人次学生个人,36个学生集体获国家、省、校各级学科竞赛、技能大赛、社会实践表彰。
农学专业
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规律的传统学科,是国民经济基础学科之一。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领头学科之一。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新农科”建设需要,围绕学校转型发展和“三三二三”发展战略,本专业立足河北,辐射京津,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有情怀、爱农业、懂技术、重应用,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区域农科类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具备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技能,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扎实的农学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农学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农学专业是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农学学科具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遗传学二级学位授予权,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农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依托农学专业建有河北省作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5年,农学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3项,到位经费300余万元。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0篇。承担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农学专业学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农学专业教师培育的小麦系列品种秦麦3号、宝麦3号、宝麦8号、宝峰3号、宝峰东8号,豌豆系列品种须菜1号、须菜3号、保丰5号,谷子新品种冀科谷1号,大豆品种秦黄小粒10号,甘薯新品种短蔓3号等作物新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在当地及全国其他地区广泛种植,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区创业奖3项。
农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成效突出,与河北中薯集团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合作建立了“河北省甘薯产业学院”、河北省甘薯产业专家工作站、中国科协“甘薯科技小院”、河北省甘薯产业“创新驿站”等校企实践平台。目前,农学专业学生到河北中薯集团进行创新实践及技能训练比率达100%,多名研究生及本科生毕业后到河北中薯集团工作,实现了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有机结合。
农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理论课程以及农学专业综合实训、作物育种学教学实习、作物栽培耕作教学实习等实践实训课程。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本人兴趣、爱好,还设置了工厂化育苗与无土栽培、特用经济作物栽培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等课程。
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农艺与种业、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保护、遗传学等领域及相关学科继续攻读国内外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到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小学或科研机构、农林业部门相关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作物品种培育、作物栽培技术配套、市场推广和开发、农产品贸易、农业企业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工资待遇较高,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0%以上,最终就业率均为100%。近5年,农学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考取率达60%以上,考研率达30%,一批学生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学校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余大部分学生考上教师、公务员、相关事业单位或企业,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教师、各级农科院、农技推广站、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另有少部分学生自己创业或从事其他行业工作。
植物保护专业
植物保护也叫植物医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植物病、虫、草害发生危害规律基础上开展防治工作,为人类提供绿色优质、安全健康的农林产品。植物保护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富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本专业依据国家对新农科“双师型”教师的储备需求和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立足河北,面向职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和植物保护事业发展需要,能在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技术推广以及管理等工作,具备良好的从师技能和职业技能的专业化“双师型”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完善。本专业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学位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60%,“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目前在校本科生235名,研究生40余名。2011年获得专业硕士授予权,拥有硕士生导师15名,多位教师有国内外大学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经历。完成国家、省级和市(厅)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40多项,获得各级各类研究经费830万元,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教材9部,获得专利11项。形成了以农作物绿色防控为主要研究目标的高水平研究团队。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河北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竞赛创业计划类”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大赛、“全国生命科学联赛”以及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等比赛中屡获嘉奖。
专业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现代教育技术、农科类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本人兴趣、爱好,还设置了植物检疫学、害虫生物防治、植病生物防治、农资营销学、农药分析与残留测定、资源昆虫学、园林植物害虫防治、观赏植物病害、专业外语、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入侵生物学、昆虫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及相关学科继续攻读国内外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到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小学或科研机构、农林业部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从事教学、植物检疫、农林有害生物管理和监测、农资产品经营管理、市场推广和开发、农产品贸易、农药质检等工作。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工资待遇较高,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0%以上,最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其中,约有1/3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知名高校和院所的硕士研究生。近三年读研学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其余大部分学生考上教师、公务员、相关事业单位或企业,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教师、各级植保植检部门、农技推广站、海关、农药等农资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剩下少部分学生则自己创业或从事其他行业工作。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将传统的农学、园艺、植保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进行植物育种、栽培、保护和新品种研发。2006年,在传统涉农优势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年被遴选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点建设专业;2015年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被评为“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
本专业依据国家对新农科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立足河北,面向基层,培养符合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和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具备职业教育情怀、植物生产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沟通合作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植物生产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技术人才。
本专业拥有生物基础、植物保护、农学基础、组织培养、专业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1个生命科学实验中心,1个农学试验站,1个现代化温室,以及细胞工程、作物栽培生理、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食用菌、植物资源利用等5个研究室(所),已建设“河北省作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秦皇岛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北苍术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研发平台。
本专业与河北中薯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满药本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市同盛医药公司、河北省禾盛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了9个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秦皇岛市同盛医药公司接受教育部部长、副部长考察。与冀州职教中心、武安职教中心、涞源职教中心等合作建立了14个稳定的校外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博士6以上(占总教师人数50%),硕士6人(50%);教授4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人数58.33%。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研究经费900多万,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专业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依托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目前,有在校生231人,硕士研究生34人。“科教融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每年30%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赴国内高等学校攻读硕士学位。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兼具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的“三性融合”专业。专业教师形成了两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包括现代植物生产优秀教学团队和中药材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基于“现代植物生产”和“中药材生产”两个教学科研团队,服务冀东地区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教师中80%是省级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选派成员,在冀东地区玉米、小麦、甘薯、中药材、杂粮等作物生产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技术、农业生态学、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植物生物技术技术、农业气象。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植物快繁技术、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种子学、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农科类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此外,还有9门专业选修课、5门教师教育选修课。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良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认可,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90%以上,最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毕业生可以在涉及植物生产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就业,以及植物生产、植物育种及相关领域自主创业。每年30%以上的学生赴国内高校攻读涉及植物科学领域硕士学位,近三年读研学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在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在原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基础上设立的新专业,旨在拓宽土壤与农业化学研究领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科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其主干学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耕地、环境保护是我国始终坚持的两项基本国策,我国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资源环境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2018年7月,河北省教育厅发布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23个专业名单,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名列其中。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专业立足应用,以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适应岗位快、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之本。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人教师11人,专业课专任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学位,5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成果获省、市级奖励,3门专业课为校级重点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一流建设课程。
教学条件优越,拥有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室,以及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昌黎县农业局土肥站、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唐山市沣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秦皇岛市丰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盛世圆福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天津坤禾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西山环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中竞同创能源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学习地质学、测量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环境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土壤改良学、水土保持学、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法、施肥原理与技术、肥料工艺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
本专业具有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研究与应用的领域广泛。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生物学、地学的综合知识,知识面宽,发展空间大。毕业生能在中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研发等工作;有意深造的同学可考取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渠道宽,就业的行业面向广,择业能力强。毕业生连年考研率30%左右,其中约70%考入985、211院校,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