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成立于 2013 年,其前身是 1999 年由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两个专业组建成立的数理系,学科建设始于 1941年设立的基础教学部。设有物理学、材料物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
现有教职工45名,其中专任教师31人、实验人员6人、行政管理人员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入选者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教学人员中取得相应高级工证书9人。物理系设有一个实验实训中心、4个教学部、1个校级研究所。物理实验实训中心为校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面积4210m2、设备资产总值900余万元。拥有省内外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地10余个。
本系逐步加强专业间的相互支撑与融合,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全国物理教学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基础上,拓展参赛项目,认真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考研,并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考研的数量和质量,每年有近30%毕业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80%以上考取“双一流”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方向,分流培养,积极推进顶岗实习。
物理系秉承“敏学修身、乐业创新”的校训,注重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级面上项目、省级自然基金项目20余项;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校本教材6部。
物理系坚持育人主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并积极开展了具有本系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两年被评为秦皇岛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创建省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1项;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分别获国家级立项2项,省级立项6项和校级立项10项。
物理学专业
本专业创办于2003年,师范类本科专业,《原子物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量子力学》为校级重点课程,具有功能齐全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系统掌握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够承担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能在区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
本专业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物理教学论、普通物理实验等16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广,能胜任学校、研究所、新能源新材料及电子等相关领域企业。近三年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5%以上,研究生录取率在30%以上,学生考研大部分考取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大学。
材料物理专业
本专业是从物理学原理出发提供材料结构、特性与性能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面向新能源与新信息等新功能材料探索。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以上,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具备功能齐全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可有效保障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本专业培养从事材料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新型材料设计与研制、材料的合理使用和材料检测分析等方面的科技骨干人才。
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结构与物性、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合成与制备、半导体物理等17门专业课程。
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从事工程材料、功能材料等的研制和开发工作,还可在技术监督与质量检验部门、科研院所等从事材料组织结构、理化性能及质量分析检验与管理工作。近三年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0%以上,研究生录取率在25%以上,考取的大学包括: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双一流”大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创办于2017年,同年开始招生。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0%以上,具备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能够保障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要求,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微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学习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微电子制造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
毕业生可继续深造攻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面广,能胜任微电子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