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办学---教师简介
合作办学中方教师:
朱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生物系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微生物和分子遗传学博士。1989-1993年先后在哈佛高等学校医学院细胞和分子生理学系和哈佛高等学校伯明翰和妇女医院医学部做博士后,1994-2010年先后任职于塔芙茨高等学校助理教授、塔芙茨医学中心分子心脏研究所研究员、圣伊丽莎白医学中心分子生理学实验室主任、塔芙茨医学中心分子心脏研究所科研运作主任。2011年作为天津市“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全职回国工作,担任省部共建天津市现代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及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将化学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现代新药发现技术整合应用于临床疗效明确的名优复方中药作用机理的探索和创新。先后主持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独立研究基金(RO1)、美国心血管学会独立研究基金(AHA GIA)2项,参与了美国NIH多中心重大项目基金(PPG)、NIH心血管专项研究中心基金(SCOR、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两个基地)和科技部(国际合作)等各级项目9项,获塔芙茨高等学校医学院厄尔·查尔顿科研奖等10项奖励。回国以来,主持科技部973计划研究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导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等课题多项。在Science,Nature Medicine,PNAS,Circulation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边育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免疫学硕士,细胞生物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负责人、天津市高校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培养计划领军人才,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中草药杂志英文版审稿人、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成员。主要从事干细胞及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中医“肾藏精”理论的“补肾生精”与干细胞相关性的研究;中医药干预干细胞分化及应用基础研究;基于胚胎干细胞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基于肿瘤干细胞抗肿瘤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等。在英国期间,形成了以干细胞,体细胞重编程及表观遗传学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了英国英国医学研究基金/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研究基金课题1项;参加了英国医学研究基金课题1项;建立了两栖类动物卵母细胞提取液重编程哺乳动物体细胞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重编程后的体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并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表观遗传性标志。该研究结果获英国专利一项,发表SCI论文4篇,会议论文2篇,并被Epigenetics杂志采用为封面图片;2次受邀在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EuroSTELLS conference,及32nd IETS (International embryo transfer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等国际会议上发言。回国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人员启动基金、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等,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973”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导基金等多项项目,总经费500余万。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其中非洲留学生4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其中非洲留学生1名。
于斌,副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学士,英国爱丁堡大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博士。2006年在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从事神经学博士后研究,2009年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从事心血管系统抗氧化的博士后研究。此外,获取英国GMC注册医生执照,并先后在诺丁汉大学女王医学中心脊柱外科和阿伯丁大学皇家医院普外科工作。在英期间,曾连续两届被任命为全英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副主席,连续三年被选举为爱丁堡地区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并长期担任全英华人生命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博士学习期间,被作为优秀留学生代表被英国BBC报道。并先后被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外交部长李肇星,教育部长周济,苏格兰前首相Jack McConnell和现任首相Alex Salmond接见或座谈。2014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天津中医药大学,主持省部级课题一项,发表SCI论文7篇,总影响因子超过30;并且担任天津医药英文编辑、中国结合医学杂志外审专家、并被宏景教育集团聘任为美国医师执照考试培训专家。
寇晓娣,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士,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博士后。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用于中药分析分离的新材料合成研究。回国以来,主持天津市科委一般项目一项,授权国家专利一项,发表科技论文多篇。
王小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意大利米兰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天津市“131第二层次人才”,天津市青年科技人才。主要从事心血管中药药理及复方系统生物学相关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企业横向新药研发3项,教育部重点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天津市自然基金等,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多篇,指导研究生4人获国家奖学金。
王彧,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毕业,北京大学医学部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博士,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细胞分子生物系博士后。现为天津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部资助“春晖学者”,天津市“131第二层次人才”。主要从事植物性雌激素的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利用神经干细胞筛选天然药物中单体及化合物对脑卒中后神经损伤修复的有效组分和作用机理研究。在德国期间主要从事核受体Tlx作为成体干细胞标记基因的功能研究。回国以来,主持天津市科委一般项目一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一项新基因专项的申请。
孙力康,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博士后,苏黎世大学医学院研究员。现为天津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胰腺相关疾病病理基础,慢性胰腺炎以及胰腺相关疾病发病机理及其和胰腺癌关系的研究;中药抗炎,中药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中药抗肿瘤机制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等。主持和参与了总计超过300万瑞郎的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5篇,总SCI影响因子超过70,其中包括国标专科一线杂志Gastroenterology(SCI 11.68), GUT(SCI 10.11), JNSN(SCI 9.66), Biomaterials(SCI 7.40), Kidney int.(SCI 6.61), Crit Care Med.(SCI 6.33)等。转引300次以上。
孙炤瑛,天津医科大学学士、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肿瘤干细胞和肿瘤抑制基因 Pten 调控的信号传导机制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合作办学英方教师:
kevin shakeshaff,高级药物输送和组织工程系教授,药剂师。主要从事再生医学和生物药品的传递研究,发明了许多新的细胞和生长因子的传递系统,并将这些系统应用于骨,软骨,肝脏,神经和角膜组织的再生。研究方向包括生长因子传递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细胞传递系统的潜在作用;增强支架的临床适用性;改善3D干细胞培养物的结构控制;在药物发现和安全性分析中应用组织工程模型。
http://nottingham.ac.uk/Pharmacy/people/kevin.shakesheff
kevin shakeshaff在为15临床药学(合作办学)授课
Zheying Zhu,国际药学与传统医学系副教授,英国GPhC注册药剂师。主要从事分子药理学和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综合运用细胞生物学,系统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分子药物学,评估药物的治疗和毒性作用、探索药物或药物传递系统的分子机制。
http://www.nottingham.ac.uk/pharmacy/people/zheying.zhu
Zheying Zhu在为15临床药学(合作办学)授课
Li-Chia Chen,药学院讲师
Li-Chia Chen在为15临床药学(合作办学)授课
Tony Shaw
http://www.nottingham.ac.uk/pharmacy/people/tony.shaw
Tony Shaw在为15临床药学(合作办学)授课
Jim Chai,理学院助理教授,新西兰PhC注册药剂师、英国GPhC注册药剂师、马来西亚PhB注册药剂师,熟悉临床药学和药学服务。
http://www.nottingham.ac.uk/pharmacy/people/jim.chai
Jim Chai在为15临床药学(合作办学)授课
Bee Yean Low,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疾病流行病学、患者和疾病管理,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问题以及调查工具的验证等研究。
http://www.nottingham.ac.uk/pharmacy/people/beeyean.low
Bee Yean Low在为15临床药学(合作办学)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