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1945年,冀东军区卫生学校时期,医学基础班是建校伊始的三个医疗班之一。随着学校师资和校舍建设的不断发展,1979年基础医学部孕育而生,初期主要承担基础医学课教学。1985、1990年分别成立了电镜室、中心实验室(现基础医学研究所)。1991年,基础医学部在国内医学院校中较早将原有的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整合为机能实验学,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基础医学机能实验学》教材。1996年,卫生学教研室与流行病学教研室合并为预防医学教研室。2003年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06年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07年,成立了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人体形态学、机能实验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预防医学6个教学实验中心。2009年,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与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被评为“模范教工之家”。2011年基础医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3年,开设了人体形态学、病原生物学与感染性疾病、医学与社会3门整合课程。2014年,基础医学部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承德市三八红旗集体。2020年,基础医学部更名为基础医学院。
机构设置
基础医学院现有20个教研室,6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显微镜室,承担全校各专业、各层次的基础医学、生物学、预防医学及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6个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儿科学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基础课程阶段的管理。学院有河北省神经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基础医学研究所、电镜室、生物统计咨询室及脊髓损伤与修复、动脉粥样硬化、转化医学、肿瘤学、病原防控、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脑损伤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等10个不同方向的研究室。
师资队伍
基础医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47人,正高职称22人,副高职称40人,博士3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拥有河北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年拔尖人才、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等省级荣誉称号17人次;有人体寄生虫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4个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教育教学
教学理念:基础医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夯实基础、能力提高为核心,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着力打造“专业知识技能扎实,能力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医学阶段优秀人才。
教学成果:基础医学院现有机能实验学、基础医学2个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病原生物学河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3门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预防医学河北省线下一流课程,微生物学河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有系统解剖学、预防医学2门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科);分子生物学、医学科研技术与创新思维、细胞生物学及肿瘤病理学4门河北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医学科研方法学河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病理学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继续教育)。近2年,学院教师承担河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7项、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6项。曾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河北省高教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10余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3部。构建“基础医学阶段系列实践教学学业竞赛”,1名学生在全国形态学绘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11名学生在中国大学生生化歌曲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3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创业营销二等奖。
科学研究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现有河北省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河北省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重点(发展)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预防医学4个校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近2年获批国家科技部项目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厅及教育厅项目18项。发表SCI论文33 篇。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培养在读研究生61名,近五年毕业研究生73名。
近2年,学院教师共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6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24项。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分赛区(北部赛区)三等奖4项,优秀奖5项;“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
党建引领
基础医学院党委下设6个教工党支部,3个学生党支部。学院党委积极打造以“党建凝聚力量,师生共筑梦想”为主题的“红色引擎,医路同行”党建特色品牌。基础医学院获学校“党建工作标杆单位”,学院党委被评为“河北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承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被评为承德医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基础医学院教工第六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工第一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思政教育
基础医学院建立“院领导联系科室制度”、“党支部联系学生班制度”,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紧紧抓准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基础医学院多次组织学院和教研室研讨,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所有主干课程均撰写思政案例,并集结成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构建“抗疫+育人”思政育人新模式。2020年被评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文化
1.红五月
初心如磐夯青春信仰,高擎旗帜启承医新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基础医学院开展红五月文化艺术系列活动。结合时事全力打造以承医精神、红医精神为中心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使红五月主题文化艺术活动成为激励承医学子爱国奋斗热情和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有效载体。
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红五月至今已经十余载,基础医学院始终不忘初心,勇担时代重任,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为第一要义,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文化支撑、为建设有特色有影响医科大学提供精神动力、打牢文化根基。
2.健康文化节
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先后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出发,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基础医学院举办健康文化节,通过开展师生校园健步走、健身操比赛、趣味运动会、健康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促进师生树立健康理念,养成健康行为,提升健康素养,凝聚团结全院师生,打造学院健康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自2019年连续四届举办健康文化节,既是对健康文化的新演绎,更是对校园文化的矩阵新发展。基础医学院始终牢记使命,不负时代重托,把师生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为重点,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师生健康,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建设有特色有影响医科大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