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重点学科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新能源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以及材料工程专业学位(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位授权点布局涵盖材料科学的各个门类,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福建省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并于2015年顺利通过福建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学科的考核验收。材料科学进入ESI学科世界前1%行列,论文总数、总引用数和篇均被引数稳步上升,部分研究领域在国际学术界正在形成重要影响力。
学院长期坚持不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占30%,副教授占3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2%,具有海外半年以上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42%。拥有院士(讲座教授)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客座教授)1名,国家杰青(兼职教授)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省百千万人才3名,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名。
学院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校本科生约650名,硕士研究生约240名,博士研究生32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名。吸引了法国Nantes大学2位研究生到我院进行短期实习,2名外国学生到我院攻读博士学位,送出2名本科生到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本科人才培养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每届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推荐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稳定在34%以上,其中一半以上进入国内985院校。
学院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结合国家、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课外科技活动,构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国家级奖20项,省级奖38项,校级奖100余项。
学院已完成和承担各类本科质量工程项目60余项。其中省级7项,包括精品课程2门、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各1项,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第二批网络课程研制项目2项,校级若干项。此外,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一项、第一届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一项。
学院以建设研究型学院为目标,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通过加强内涵建设,调整结构和比例,着力推进培养模式的转变,完善学术型培养体系,重点加强专业型培养体系的建设,协调发展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重视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共获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4篇;校优秀博士论文1篇,校优秀硕士论文32篇。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科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申请到的科技项目数量及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累计获各类科技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30项、省部级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30余项,企业重大项目50项。科研经费总量达到5500多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明显,成果贡献率提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获全国发明协会铜奖1项,获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专利成果金奖一项。专利授权达到150余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约占96.4%。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达523篇,出版教材专著6本。
横向科技开发工作快速发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已与思嘉集团共建了福州大学-思嘉新材料研发中心。3项发明专利与企业对接实现成果转让,1项专利已进入应用试验阶段。
学院十分注重科研创新平台、科研与教学基础条件的建设。依托学院设有三个省级创新平台:生态坏境材料先进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功能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功能材料技术开发基地。学院具备先进齐全的各类大型研究测试设施设备。经学校、省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了福建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包括材料结构表征与分析实验室、材料物理性能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室、材料设计与计算模拟实验室。现有材料制备、加工、合成以及分析测试仪器设备2800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