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欢迎你

img

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院概况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60年的教育系,1962年停办,1981年重建教育系,200311月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是我区成立的第一所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专业院系,也是在我区历史上创建的第一个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

35年来,教育科学学院的几代人,以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创业精神,铸就了教育科学学院今日的辉煌。学院现已拥有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特殊教育学等5个本科专业;有教育学、心理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1个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4个自治区品牌专业,有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心理学专业是省部共建特色专业建设点,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心理学)和心理学重点学科建设团队;还拥有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研究机构,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以及内蒙古心理学会、内蒙古社会心理学会、内蒙古教育学研究会等研究团体挂靠在教育科学学院;还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教育研究所、内蒙古心理咨询发展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所。

35年来,教育科学学院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蒙、汉、达斡尔、满、回、鄂温克、鄂伦春等多民族本专科学生8000余人,各类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成人函授生和自考生6000余人。自2006年开始,每年招收10余名硕士、博士留学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在读研究生500余人。

学院初建时,只有11名教职工(专任教师9名),现已发展为拥有教职工7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63名,教授23人,副教授2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81%;博士21人,硕士33人,占教师总数的86%;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0人,占高级职称教师人数的76%。蒙古族教师成长尤为迅速,从最初的1人发展为现在的26人,其中蒙汉兼通教师15人,教授9人,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爱岗敬业的蒙语授课师资队伍。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已成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名符其实的龙头学院。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和科研并重,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本院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和工具书等149部,尤其是民族教育研究成绩斐然。以蒙古文字研究撰写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各类著作、教材50多部。获得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92项。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几省部级课题,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省部级课题20多项。

当前,学院正沿着“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品牌专业

1、教育学品牌专业建设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育学专业和公共课教学体系的创建阶段(19811985)。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一切都以借鉴和创建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研究。第二阶段为增加专业数量,扩大专业规模的专业课教学改革阶段(19851994)。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借鉴过渡到专业特色的建设上,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成效较为显著。第三阶段为蒙语教学、蒙汉双语教学为核心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专业建设阶段(1994—今)。从1994年开始开设蒙语授课的教育学专业并招收本科生,蒙汉双语教学为核心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专业教学建设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教育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以来,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围绕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进行品牌专业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形成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梯队建设,使本专业围绕重点学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师资的培养要求,教育学专业已形成了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现有教育学博士后2人,教育学博士3人(2人在读),教育学硕士5人。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全部具有中高级职称,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9人。

从教育学品牌专业的专业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来看,目前正在朝着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层次方面努力,围绕专业的学科建设,着眼于更具针对性的师资的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师资培养。从学科建设来看,本专业一直注重加强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支持和鼓励教师的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师科研的档次。

依托教育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正在努力建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心教育理论决策研究中心高层次教育理论培训中心教育资料信息中心 2006年教育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负责人王风。


(一)心理学品牌专业建设

在国内起步较早。心理学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有特色的重点建设学科,经过改革开放之前断断续续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研究生层次的建设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在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在此基础上于1985年申请到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国内最早的心理学硕士点之一),从而进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更高一级的发展阶段。

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为核心,对该学科的人才培养、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整体建设,建立了心理实验室,细化了研究方向,加强了教材建设,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扩大了学位点的规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由最初的面向本科教学的1个实验室,逐渐发展成现在的5个实验室;专业建设方面,由原来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个硕士专业发展到现在的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这样,心理学三个专业均具有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升级为一级学科。

2001年开始招收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调整和准备,2002年开始,我校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教材建设上,由最初的基础课程教材建设逐渐转向以心理教育、跨文化心理研究为特色的研究型建设;师资队伍方面已形成了高学历、高水平、年轻化、梯队化的特点。通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建设和发展,我校的心理学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学科在自治区范围内来看,应该说是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成就最大,是我区心理科学研究、教学的摇篮和中心。2006年,心理学品牌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第一批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负责人陈中永、七十三。


(二)学前教育品牌专业建设

2003年取得了自治市第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学前教育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学前专业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同类专业的龙头,学生就业领域涵盖学前教育师资培训部门、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教育产业集团、儿童教育机构、新闻传媒及图书出版社、儿童福利与保健机构等,为自治区及国内幼教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负责人邢利娅。


(三)公共事业管理品牌专业建设

1993年,设立了教育管理专业。2000年,根据教育部的调整要求,在教育管理专业基础上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2001年春季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目前已招收10届本科学生,2006年取得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这十几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引领,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灵活办学模式;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特别注重增强学生与管理有关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势,案例分析、管理方案设计、实例讨论等教学方式,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目前在自治区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在培养水平和质量上排在前列。2008年成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负责人亚新。


师资队伍

1、扎 巴

姓名:扎巴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712

籍贯:内蒙古哲理木盟科左后旗,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个人简介:

1955.9—1957.8,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科学习;

1957.9—1961.7,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本科学习毕业后回到内蒙古师范学院参加工作;

1961.8—1962.8,在内蒙古师范学院教务处工作,兼做蒙生班心理学的辅导和编译教材工作;

1962.9—1976.8,在内蒙古师范学院教育教研室任教,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从事公共教育理论课教学工作;

1976.9—1979.3,在本院函授部任教兼副主任,此间于1978年晋升为讲师;

1979.3—1981.5,主持本院重建教育系筹备工作,担任筹备组组长、党支部书记;

1981.4月担任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系党支部书记,创办了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8月招收了第一期本科学生;

1981—1988,一直担任教育系系主任和教学工作,此间于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创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并兼任所长,

1984年创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并招收第一期本科学生,

1985年创建了教育系发展心理学专业、教学论专业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任发展心理学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主任,

1986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1988年晋升为教授,同年12月辞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职务;

1988年至2006年退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曾任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主任;

1992.9—11月赴蒙古国,在国立师范大学讲学与学术交流;

1993年曾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主任。

在工作岗位期间,曾兼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内蒙古师范大学专家顾问组成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及该委员会教育体育学科评议组组长,内蒙古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科学育儿基地专家组组长,内蒙古教育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名誉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兼该研究会跨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曾承担完成自治区教育厅课题《蒙古族学生双语三语学习研究》,项目主持人,已结题;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七·五”课题《内蒙古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研究》,项目主持人,已结题;主持完成了1998年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批准立项(批准号为OOEMZ001)的《蒙古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汉文版)的编纂工作,担任该卷主编,200911月正式出版,国内外发行;《蒙古学百科全书》教育卷蒙古文版,已编译完成,可望于2012年出版发行。

几十年来,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公开出版了十余部著作、教材、工具书,公开发表了近二十篇学术论文。《儿童心理发展概论》(蒙古文),专著,30万字,198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心理学》(蒙古文),专著,30万字,1981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教学工作》(蒙古文),专著,20万字,1983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心理学》主译,教材,40万字,1986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汉蒙对照心理学名词术语》,主编,工具书,15万字,1987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简明心理学词典》(蒙古文),独立完成,工具书,46万字,1989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心理学》(蒙古文,修订版),教材,30万字,199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校心理学》(蒙古文),主编,教材,28万字,1994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心理学》(蒙古文,中师统编教材),主编,25万字,1996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学》(蒙古文,中师统编教材),主编,28万字,1996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蒙古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汉文),主编,161万字,2009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年龄特征与教育》,论文,《内蒙古教育》蒙古文版,1979年第1012期;《品德不良学生教育培养心理学措施》,论文,《内蒙古教育》蒙古文版,1981年第9期;《教育品德不良学生心理学理论依据》,论文,《内蒙古师院学报》蒙古文版,1981年第23期;《青年初期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论文,《内蒙古师院学报》蒙古文版,1982年第2期;《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论文,《内蒙古师院学报》蒙古文版,1982年第3期;《改革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论文,《内蒙古师大学报》汉文版,1984年第3期;《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论文,《内蒙古师大学报》汉文版,1999年第4期等等。

多年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教学工作》,1987年获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优秀作品奖;《儿童心理发展概论》,1987年获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会优秀论著奖;《心理学》,1987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988年获内蒙古教育厅优秀教材一等奖;《简明心理学词典》,1992年分获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心理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1993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自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学校心理学》,1996年分获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心理学会一等奖;《蒙语授课教育学科教学建设》,1996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心理学》(修订本),1999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战略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200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个人学术简历和工作业绩,曾被国内外名人录、人物词书收录。如:《中国当代蒙古族教育人物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华文出版社,1992;《当代中国专家学者传略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中国当代教坛名人传略选》,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词典》,书海出版社,1994;《近现代中国少数民族英名录》,华夏出版社,1994;美国传记研究中心《国际名人录》(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 ABI1995年第5版,授予24K纯金纪念勋章和荣誉牌匾;《世界名人录》(中国卷),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7年颁发铜质纪念牌匾;《中国教育专家名典》,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1997;《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内蒙古资源大词典》人力资源分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中国专家人才库》,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中外名师录》,香港华泰出版社,1999;《中国专家大词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中华创业功臣大典》,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中华人物大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内蒙古自治区专家名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马背民族》(画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蒙古写意》(第二卷),民族出版社,2001;《蒙古族大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等。

曾多次参加了国内外一些重要会议、重要活动。1979年,以代表身份参加了“全国首届教育科学规划会议”;198×年,以专家身份应邀参加了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并被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儿童儿童基金会主任、项目官员格兰特前来参加了会议;1992911月,应邀赴蒙古国,在国立师范大学讲学,并与国立大学、国家科学院等单位进行了学术交流;1999年应邀参加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各界代表——百名部长、百名劳模、百名记者、百名校长、百名企业家、百名专家、百名女杰、百名金融家、百名名医、百名艺术家新年座谈会”,颁发了“百名专家代表”荣誉纪念牌匾,代表名单公布在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1215日第2版上;2001年应邀参加了“2001年当代中国精神——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颁发了“百名当代中国精神先进个人”奖杯和纪念勋章;20028月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加了“首届科学家论坛”,颁发了“首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特邀嘉宾”纯金箔纪念牌匾,后又参加第三届科学家论坛;20069月以教育家身份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颁发了“特邀嘉宾”荣誉纪念牌匾。


2、陈中永

民族:蒙古族

出生年月:1955

籍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

出生地: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

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心理学会理事长、内蒙古教育学会理事、国际行为发展学会(ISSBD)会员等。

个人简历

陈中永 ,中国蒙古族,心理学家,教授。

1955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

1978~1982年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获华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

1987年破格晋升为心理学副教授,

1989年取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1994年晋升为心理学教授,

1998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10年123日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为心理学家,并颁发认定证书,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

他是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内蒙古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点专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行为发展学会(ISSBD)会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族教育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心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鉴于陈中永教授在心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201012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认定陈中永教授为心理学家,并颁发认定证书。他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

长期以来,他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学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工作者。他是在内蒙古地区首先开设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教育与心理评价学等新兴学科的心理学家,也是蒙古族计量心理学的开创者。他先后主持研究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心理教育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防御机制的跨文化研究”等,公开发表了《三种儿童智力量表的因素分析研究》、《612岁蒙汉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研究》、《心理教育学论》、《心理教育研究的社会意义》等百余篇论文。他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心理教育学的概念,并进行系统研究。该学科的研究对人类心理疾病的预防、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挖掘和培养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认知心理学方面,他对中国八个主要经济活动类型的亚文化群体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式,在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因而也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肯定,他的《心理教育学研究》一书,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一书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在学科建设方面也投入很大精力,取得了突出成绩。他所主持的“蒙汉双语授课心理学专业教学建设”课题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所负责建设的“心理学专业”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他负责建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优质课程。他目前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族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等课题。

除学术论文之外,他还撰写了十余部在蒙古族心理科学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著作和教材,主要有:

《教育与心理统计》(1985

《教育与心理评价》(1990

《现代心理学》(1994

《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1995

3、亚新

出生年月:1955

籍贯:内蒙古苏尼特左旗

出 生 地:内蒙古苏尼特左旗

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少数民族委员会理事、全国第四次蒙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大中专(中师)院校蒙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成员、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会员等。

个人简历

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同年留校在教育系任教。
19881990年在职攻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晋升副教授。
1994年任硕士生导师。
1997年晋升教授。

教学科研

先后用蒙汉两种语言为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研究生讲授“教育统计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多元统计学”、“教学评价与教学管理”、“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等专业课;培养硕士生150余名,同时指导过30余名各类在读研究生。出版了《教育学》、《心理测验分数的统计理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学校教育评价》、《内蒙古自治区1998年普通高考试题分析》等专著;先后在《光明日报》、《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刊》、《中国行为医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并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科研课题十多项。

奖励情况

《学校教育评价》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材、被国家教委评为普通高校优秀蒙文教材一等奖,《高校教务处科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习能力障碍筛查量表在蒙古族小学生中试用研究》被评为自治区民族教育研究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用科学管理方法,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突出师范特色,服务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学科蒙授教学建设》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试论如何科学评价考试成绩》被评为自治区优秀论文二等奖。1996年,获学校“管理服务育人双十佳”称号。2002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4、七十三

民族:蒙古族

出生年月:196312

籍贯:内蒙古哲里木盟(现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人。

个人简介:

1980~1983年在哲里木盟蒙古族中学学习;

1983~1987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学校教育专业;

1987~1990年在本校攻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

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1年被聘为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任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点主任;

2011年被聘为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曾任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教育系副主任、教科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书记职务,现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兼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内蒙古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讲授的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科研教学:

七十三教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围绕蒙古族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等问题,曾承担或参与完成“蒙古族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国际合作研究”、 “中蒙俄三国蒙古族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防御机制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蒙古学百科全书教育”、“大学生心理疏导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评价体系研究” 、“蒙古族学生人格发展特征及心理教育研究”、“边境农牧区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自治区高校哲社重点攻关项目,发表了“民族教育的现代化与民族化”、“论儿童心理的产生与发展”、“论青少年科学素质及其形成”“论知识结构的形成与能力培养”等20余篇学术论文。

在教学方面,主要讲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等课程,他所参与的“蒙语授课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蒙汉双语授课心理学专业教学建设”项目曾分别获得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蒙汉双语授课教育学二学位教育理论课教学建设”获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所编写的《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咨询》分别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字优秀教材”三等奖和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学校心理学》曾获教育厅优秀蒙文教材二等奖,《儿童发展心理学》曾获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蒙文教材一等奖,《汉英蒙对照心理学名词术语》,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全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教育心理学》,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蒙文教材一等奖。由他主要参与建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专业”分别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目前,他正参与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族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国际合作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将获得关于蒙古族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系统、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重要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