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欢迎你

img

历史文化学院



一、学院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早在建校之初(1952年)即招收了汉语授课的历史专科学生,1953年又增加了蒙语授课历史专科学生,1955年设历史科,1958 年改历史科为历史系,开始招收本科生。1982年,历史系开始培养研究生班学历的研究生。1986年,历史系的中国民族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历史系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馆合作,设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两个本科专业,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6年 6月,历史系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2008年获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到目前为止,历史文化学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50余人;有中国史、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学科教学•历史硕士招生方向,在校硕士研究生、留学生180余人。
历史学专业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优势专业之一。 2004 年,专门史被评选为校重点学科。 2005年,历史学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 2007 年,历史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师范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专门史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2009年,中国北疆史研究中心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蒙古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先后被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
截至 2016年 12月,历史文化学院有教职工 39人,其中,党政教辅人员 6人,专任教师 3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 9人,副教授10人,讲师14人;有博士学位教师 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66.7%,在读博士6人。此外,历史文化学院还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外聘兼职教授 19人,兼职硕士导师17人。
历史文化学院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理念,立足于中国北部边疆史和中国北方民族史领域,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最近5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社科特别基金项目子课题4项、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5项,到帐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在《中国史研究》、《考古》、《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文史》等国内史学核心刊物均有论文发表。2007年出版的四卷本《内蒙古通史》是学院教师同心协力完成的科研成果,曾获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被中共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指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处级干部选读书。
历史文化学院经过60余年的积淀,在各部门领导的支持下,在校友的关怀下,全体教师秉承厚积薄发的古训,埋头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荣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先进单位荣誉,2012年和2016年两次被评选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师范类院校教学技能比赛和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类院校教学技能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二等奖荣誉。

二、师资队伍

     

刘扬,男,1985年10月23日生,湖南省郴州市人。

200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方向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后因成绩优秀被批准提前攻博,并于2013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校聘副教授。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人才专项基金”项目各一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中国与波兰、印度、西班牙等国的合作项目;足迹曾踏入中国十余省进行野外考察、遗址发掘以及室内整理研究工作,曾参加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阿塔普尔卡遗址的发掘;曾到访印度、法国、波兰、韩国、西班牙等5国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次,4次做英文学术报告。目前已在版学术著作2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如SCI期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以及国内核心期刊如《考古》、《人类学学报》、《南方文物》、《第四纪研究》等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近40篇,此外还发表科普文章近10篇。

2012年受世界考古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Global Archaeology)编委会邀请撰写中国重要遗址的词条。2011年由导师担任发掘领队,本人作为考古队队长进行发掘和研究的内蒙古乌兰木伦遗址被中国考古学论坛评为2011年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2年成为中国首届李济考古学奖学金获得者。

项 目

1)国内合作项目(主持人):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发掘报告(2014-2016)”;

2. 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砸击法在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演化中的地位——基于砸击和锤击法剥片盲辨实验的认识(2013-2015)”;

2)国内合作项目(项目骨干):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行为与环境耦合(2012-2015)”;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人类行为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以麻地沟遗址为例(2014-2017)”;

3.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子课题“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旧石器技术演变与文化发展(2012-2014)”;

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子课题“华北晚更新世河湖相堆积中古人类文化研究(2011-2015)”;

5.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化石、发掘与修理专项三棵树遗址发掘项目(2008,2011,2012);

3)国际合作项目(项目骨干):

1. 西班牙IPHES-URV、中科院古脊椎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国际考古项目“Technology and Energetic resources at the Asian Pleistocene: technical evolution and raw materials at North China archaeological sites(2011-2012)”;

2. 中科院与波兰科学院院际交流项目“华北与东欧史前旧石器文化交流初探(2011)”;

3. 中科院与印度科学院院际交流项目“中国-印度阿舍利文化对比研究(2011)”;

田野考古

1) 国内:

1.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旧石器遗址(工地负责人,2010-2014);

2. 河北泥河湾盆地三棵树旧石器遗址(工地负责人,2008,2010);

3. 广西百色杨屋旧石器遗址(工地负责人,2008,2010);

4. 湖北丹江口市杜店旧石器遗址和黄家湾旧石器遗址(2008);

5. 吉林和龙石人沟和大洞旧石器遗址(2007);

6. 内蒙古赤峰康家湾新石器遗址(2007);

7. 考古遗址考察与材料整理: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北东坡和皮裤档遗址、广西百色红火山和六合遗址、浙江合溪洞和七里亭遗址、辽宁小孤山和金牛山遗址等

2) 国外:

1. 西班牙Atapuerca(阿塔普尔卡)旧石器遗址(2011)

2. 其他国家遗址考察:印度MRG旧石器遗址、波兰Rusko旧石器遗址、韩国全谷里和垂杨介等旧石器遗址、法国Les Eyzies莫斯特文化遗址

学术报告

1. 2014.8.20-27,参加在北京举办的“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aleoanthropology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85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Skull of Peking Man”,提交中英文摘要,并作大会报告(英文);

2. 2011.12.7- 9,参加在印度加尔各答举办的“Human evolution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英文摘要,并作大会报告(英文);

3. 2011.10.14-17,参加在波兰Wrokow举办的“The 8th SKAM Workshop ‘Retouch- how and what for? Muti-perspectiveness of stone tools”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英文摘要,并作大会报告(英文);

4. 2011.4.30-5.5,参加在韩国举办的“The 2nd International Syposium of Bifaces of the Lower and Middle Pleistocene of the World”,提交英文摘要,并作大会报告(英文);

5. 2009.10.21-25,参加在北京举办的“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aleoanthropology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Skull of Peking Man”,提交中英文摘要,并作大会报告(英文);

著作与论文

1)著作:

1. 刘扬.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在版),20万字

2.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科院古脊椎所 主编. 乌兰木伦遗址阶段发掘报告(2010-2014).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15(在编),50万字

3. Liu Yang. Xiaochangliang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C. Smith (ed.), Encyclopedia of Global Archaeology, DOI 10.1007/978-1-4419-0465-2,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 2013

4. Liu Yang. Zhoukoudian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C. Smith (ed.), Encyclopedia of Global Archaeology, DOI 10.1007/978-1-4419-0465-2,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 2013

2)国际SCI论文(5篇):

1. Liu Yang, Hu Yue, Wei Qi. Early to Late Pleistocene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lithic technology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A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3, 295: 204-214

2. Liu Yang, Hou Yamei, Ao Hong. Analysis on Lithic Technology of Lower Pleistocene sit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 theNihewanBasin,North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3, 295: 215-222

3. Hou Yamei, Yang Shixia,Dong Wei, Zhang Jiafu, Liu Yang. Late Pleistocene representative sites inNorth Chinaand their indication of evolutionary human behavior.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3, 295: 183-190

4. Chen Hong, Hou Yamei, Yang Zemeng, Zhen Ziming, Lian Huiru, Liu Ya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uman behavior and lithic function at the Wulanmulun site,Inner Mongolia,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47: 133-138

5. Dong Wei, Hou Yamei, Yang Zemeng, Zhan Limin, Zhang Shuangquan, Liu Yang. Late Pleistocene mammalian fauna from Wulanmulan Paleolithic Site,Nei Mongol,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47: 139-147

3)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9篇):

1. 刘扬, 侯亚梅, 杨泽蒙.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核剥片技术的阶段类型学研究. 考古, 2015,(6):68-79

2. 刘扬, 侯亚梅.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及其对遗址成因的指示意义. 人类学学报, 2015,(1):41-54

3. 刘扬, 侯亚梅.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的工具类型及其修理技术. 人类学学报, 2015,(待刊)

4. 刘扬, 侯亚梅.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原料产地及其可获性研究. 人类学学报, 2015,(待刊)

5. 刘扬. 关于旧石器时代石制工具定义的探讨. 南方文物. 2013, (4): 12-15

6. 刘扬, 黄胜敏. 广西百色公篓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人类学学报, 2013, 32 (1): 31-36

7. 刘扬. 河北泥河湾盆地更新世人类活动遗迹与石器技术演化.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2):188-198

8. 刘扬, 陈全家, 侯亚梅. 吉林东部含细石器遗存的初步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08, 28 (6): 1042-1049

9. 刘扬, 贺存定, 陈全家, 方启. 湖北丹江口杜店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遗迹现象初探. 江汉考古, 2012, (1): 48-53

10. 刘扬, 侯亚梅,卫奇,刘春茹. 泥河湾盆地中部东坡旧石器早期遗址的发现. 人类学学报, 2010, 29 (2):115-122

11. 刘扬, 侯亚梅. 法国学者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贡献及相关遗址的研究进展. 文物春秋, 2012, (4): 3-10, 21

12. 刘扬. 中国北方小石器技术的源流和演变初探. 文物春秋, 2014, (2): 3-13

13. 刘扬, 包蕾.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2011年试掘简报. 草原文物, 2014, (1): 24-27

14. 黄胜敏, 刘扬(通讯作者), 等. 广西百色六合遗址发掘简报. 人类学学报, 2012, 31 (2):137-143

15. 侯亚梅, 刘扬,李英华, 刘慧. 泥河湾盆地三棵树旧石器遗址2008年试掘报告. 人类学学报,2010, 29 (3): 227-241

16. 黄胜敏, 刘扬, 郭耀峥, 黄明扬, 刘康体, 黄霖臻. 广西百色百峰遗址发现的石制品. 人类学学报, 2011,30 (3): 307-312

17. 王志浩, 侯亚梅, 杨泽蒙, 甄自明, 刘扬, 等.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旧石器中期遗址. 考古, 2012, (7): 3-13

18. 李小强, 高强, 侯亚梅, 赵克良, 孙楠, 杨泽蒙, 甄自明, 刘扬, 周新郢.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MIS 3 阶段的植被与环境. 人类学学报, 2014, 33 (1): 60-69

19. 侯亚梅, 王志浩, 杨泽蒙, 甄自明, 张家富, 董为, 袁宝印, 李保生, 黄慰文, 刘扬, 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0年1期试掘及其意义.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2):178-187

4)论文集文章(10篇):

1. 刘扬. 鄂尔多斯高原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回顾. 第14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213-222

2. 刘扬, 黄胜敏, 郭耀峥. 近四十年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考古研究综述与展望. 第13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2: 281-288

3. 刘扬. 吉林省发现的细石器及其工艺技术研究. 第12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0: 201-210

4. 侯亚梅, 刘扬, 等. 广西百色杨屋旧石器遗址. 中国文化遗产, 2009, (增刊) : 288-289

5. 郭耀峥, 刘扬, 李春香, 黄胜敏. 广西百色那怀遗址发现的石制品. 第14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1-8

6. 杨俊刚, 刘扬(通讯作者), 等.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河上游2011年考古调查发现的石制品. 第14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235-246

7. 包蕾, 刘扬(通讯作者), 等.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2010-2011年发掘出土石制品的初步观察.第14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223-224

8. 李双, 刘扬(通讯作者), 古日扎布. 浅谈全站仪在旧石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发掘为例. 第14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337-344

9. 黄胜敏, 刘康体, 郭耀峥, 黄霖臻, 严建国, 刘扬(通讯作者). 百色红火山遗址发掘简报.第12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0: 211-218

10. 侯亚梅, 王志浩, 杨泽蒙, 甄自明, 刘扬, 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遗址. 201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2: 9-13

5)报纸文章(7篇):

1. 刘扬. 2008年丹江口市杜店遗址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迹.中国文物报, 2008, 292期.

2. 刘扬.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发现的带铤石镞及其对现代人迁徙研究的启示.2013年11月8日第6版

3. 刘扬. 旧石器时代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的意义——以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为例. 中国文物报,2014年6月20日第6版

4. 刘扬. 谈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原料质量的评估标准. 中国文物报,2014年4月25日第6版

5. 刘扬. 内蒙古乌兰木伦遗址首次发现披毛犀肋软骨化石. 中国文物报,2014年2月28日第1版

6. 刘扬. 两个第一: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3年度发掘喜获重大成果. 鄂尔多斯日报, 2013年11月

7. 刘扬. 有望将鄂尔多斯人文史提前至距今20万年的考古新发现. 鄂尔多斯日报, 2013年12月

6)科普文章(8篇):

1. 刘扬. 师恩浩荡——记古脊椎所的几位先生. 见:高星,陈平富,张翼,马安娜 主编:探幽考古的岁月—— 中科院古脊椎所纪念文集. 2009年10月第一版, 390-395

2. 刘扬. 达尔文进化论与考古学的科学性. 化石, 2010, (1): 24-27

3. 刘扬. 达尔文的镜子. 化石, 2011, (1): 34-35

4. 刘扬. 人类的语言. 化石, 2011, (3): 61-65

5. 刘扬.达尔文抄袭了吗?——谈谈达尔文和华莱士. 化石, 2012, (2): 30-35

6. 刘扬. 人类的脚印. 化石, 2012, (3): 2-8

7. 刘扬. 鄂尔多斯高原在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鄂尔多斯学研究, 2013, (1): 43-46

接受记者访谈以及科普宣传

1.2011年10月10日,在于导师侯亚梅研究员参观了位于波兰Trzebnica city的当地博物馆后,并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对中国的文化以及旧石器考古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该访谈被当地报纸TAK429(12)刊登,题目为《Archeolodzy z Pekinu w trzebnicy》

2.2012年9月14日,受鄂尔多斯电视台《鄂尔多斯聚焦•乌兰木伦遗址》采访

3.2014年8月20日,受《鄂尔多斯晚报》专访,采访内容刊登题目为《乌兰木伦遗址发掘惊喜不断,鄂尔多斯旧石器硕果频传》

4. 2014年9月,受鄂尔多斯广播电台专访,采访内容为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最完整披毛犀化石的发现、发掘与研究

5.2014年11月12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探秘萨拉乌苏》节目专访,并在CCTV9播出

6. 2015年8月,接受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采访,采访内容刊登题目为《内蒙古乌兰木伦遗址是解密远东地区现代人起源、欧亚草原旧石器文化的宝库》,引起强烈反响

2、胡格吉勒

    

一、简历

胡格吉勒,男,蒙古族,1957 年 2 月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中共党员。 1978 年3月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政史系,次年被选送到东北师范大学代培, 1982 年毕业后回校在历史系任教至今;1989 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7 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2 年获蒙古国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3 年5月晋升为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族古代史及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先后被聘请到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国教育大学等高校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并兼任内蒙古档案馆史料编辑顾问。


二、教学情况

(一)本科生授课

用蒙、汉两种语言讲授“蒙古族通史(古代部分)”、“蒙古历史文献”、 “内蒙古民俗”、“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等课程。

(二)研究生授课

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学位专业课“蒙古族古代史”、学位基础课“中国民族史”和“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等课程。

三、科研情况

(一)专著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问题》(独立作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蒙汉对照蒙古史词典》(第一作者,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

《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编委成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蒙古史词典(古代卷)》(编委成员,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教材

1996年主编出版高校蒙文统编教材《中国古代史》,1999年获教育部优秀少数民族文字教材二等奖;2004年主编出版高校蒙文统编教材《内蒙古历史》,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主编出版高校蒙文统编教材《蒙古族古代史》,2012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一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论文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代表性的有《论黄教传入蒙古的原因》、《论准噶尔汗国与沙俄的关系》、《论清朝前期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的使用状况》、《论清末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垦务》、《论清朝政府的闭关政策》、《论元上都的历史地位》、《土地集中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影响》、《论土默特部俺答汗》、《清代喀尔咯札萨克图汗部年班奏疏的研究》、《论清对八旗马场的经营及开垦》、《论清朝对土默特蒙古驿站的管理及开垦》、《清代喀尔喀蒙古驿站待遇问题》、《中蒙两国高校蒙古史课程教学对比研究》等论文。

(四)课题

曾经主持自治区级科研项目《清代治理蒙古地区法律与经济制度研究》、内蒙古教育厅项目《中蒙两国高校历史教学对比研究》,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授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十三五”规划及远景规划);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蒙古学百科全书》(蒙古古代史卷)的部分撰写任务,均以结项。

目前主持全国大中专院校蒙古文教材《中国古代史》和《蒙古族古代史》编写工作,预计2017年完成。

四、获奖情况

1991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

1993年被评为 “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

2000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03年被评为 “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

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晋级为国家三级教授并入选为“十百千人才工程”之第二层次。

3、于志勇

    

一、简历

于志勇,男,汉族,1978年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理学博士,勇要从事北部边疆史地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内蒙古史学会会员、内蒙古史学基础教育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内蒙古工作站秘书,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北疆史重点研究基地秘书。内蒙古防灾减灾与生态安全监测实验室成员。

二、授课情况

(一)本科生

2003年专门史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为历史专业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欧美汉学研究动态(专业外语),为旅游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为二学位学生和函授生讲授中国古代史。

(二)研究生

2015年受聘研究生导师,为专门史研究生讲授北疆史专题课程。

三、研究项目

(一)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北疆项目《明清以来北疆地区极端气候变迁及社会应对》(BJXM2013-12)

2.主持教育部一般项目:“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灾赈史研究及其现代启示”(10YJCZH206,已结题)

3.主持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明清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灾害与救济措施研究”(2010002)

4.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项目:“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史料整理初探”(QN06028,已结题)

5.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内蒙古近代科技文明研究” (CXJJB08001,已结题)

6.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北疆项目《内蒙古自然灾害史研究》(BJXM2010-05)

7.参加国家清史项目:《史表•将军都统驻防大臣表》(200410120404005)

8.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项目:“民国时期绥远农村经济研究”(QN07013,已结题)

9.参加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明清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发土地沙化”(批准号:01BZS010,证书号:20040583)

10.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项目:“康熙雍正起居注中蒙古史料研究”(QN06029,已结题

(二)教学项目

1.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实验教学研究项目:“欧美汉学研究动态”( 045166,已结题)

2.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历史专业本课教学过程化管理实践与总结”

四、研究成果

(一)专著

1.《内蒙古通史》,第三卷作者之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2.《明清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发与土地沙化》,作者之一,中华书局,2006。

3.《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阿巴嘎旗旅游手册》、《西乌珠穆沁旗旅游手册》副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二)译注

1.《<容斋随笔>全译》,译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三)教材

1.《内蒙古导游基础知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四)论文

1. 《高校师范历史学专业应加强实践课教学》,独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4年7月。

2.《<呼和浩特市及土默川地区清代旱涝史记及雨雪分寸>的资料特点分析》,独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5月。

3.《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灾害史研究模型的建构思考》,独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9月。

4.《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古代救灾特点及其现代启示》,通讯作者,《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4月。

5. 《明清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历史灾害记录的特点》,独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6月。

6.《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独立,《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月。

7.《高校历史专业课程教学思考——以中国古代史为例》,独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年9月。

8.《“灾害影响加强年”的区域灾害研究——以内蒙古地区灾害研究为例》,独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12月。

9.《清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垦殖和环境影响》,独立,《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11月。

10.《关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问题——读<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震灾部分的思考》,独立,《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1月。

11.《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独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4月。

12.《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初探》,独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1月。

13.《救灾富民还是技术侵略——晚清沙俄在外蒙架设电报计划实质分析》,第二作者,《兰台世界》2011年8月。

14..《万历间延绥中路边墙流沙猖獗原因探析》,第二作者,《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1期。

15.《秦汉时期人类开发活动对河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作者,《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10月。

五、获奖

1.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员,2014年

2.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科研秘书,2012年。

3.国家级“科学史学科群教学团队”成员,2011年。

4.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2010年。

5.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2009年。

6.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008年。

7.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

8.内蒙古高考文综优秀阅卷员,2007、2008年。

9.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2006年。

10.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科研人文社科一等奖,2005年。

4、史风春

一、简历

史风春,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2010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史专业。教授,专业硕士导师、课程与教学论导师、中国史导师。

二、为本科生、硕士生授课情况

(一)本科生

授课年级:大二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历史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历史教育实习》。

(二)研究生

授课年级:研一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三、研究项目

(一)科研项目

1.“《辽史•天祚纪》校补”,课题号RWYB09019,主持,内蒙师大项目,2010——2014年。

2.“辽朝天祚帝后妃世系及其诸子考”,批准号2010006,主持,自治区高校研究基地内蒙师大中国北疆史项目,2010——2013年。

3.“辽朝后族诸问题研究”,课题号11XZS007,国家西部,主持,2011—2015年。

4.“内蒙古自然灾害史研究”,批准号BJXM2010—05,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2010——2015年。

(二)教学项目

1.“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课题号06EJC20,主持,内蒙师大项目,2006——2010年。

2.“关于内蒙古农牧区学校蒙汉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批准号NJKZDZZ2011-11-02,参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项目,2011——2012年。

3.“中学历史教学设计论”,课题号13EJC10,主持,内蒙师大项目,2013——2016年。

四、研究成果

(一)教材

1.编著《中学历史教材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2.编著《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三册),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二)论文

1.《你高考能得多少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7期。

2.《浅谈200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8期。

3.《课改认识:从高中历史课堂改革谈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2005年高考文综39题评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8期。

5.《评卷随感——从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9题说起》,《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8期。

6.《高考答题技巧:从2006年高考文综38题考生答卷说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8期。

7.《全国Ⅱ卷38题考生答卷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8期。

8.《我看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问答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8期。

9.《从阅卷看考生答卷看考生答卷应注意的事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8期。

10.《新课改背景下探究高中历史讲评课的必要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8期。

11.《晚清民间知识分子的重商思想——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2.《为有源头活水来——简评<中国金融史>》,《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3.《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历史试题评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8期。

14.《<蒙古秘史>折射出来的道德观》,《甘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5.《韩知古家族的婚姻与政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16.《萧惠与萧孝惠事迹辨析》,《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

17.《辽天祚帝元妃身世及诸子考》,《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8.《耶律余睹事件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9.《契丹外戚房属世次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20.《契丹外戚几个主要家族的房属述论》,《辽金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

21.《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以历史文化学院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5期。

22.《2012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历史)评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0期。

23.《辽朝后族忽没里族帐所属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24.《略论契丹后族族帐的演变》,《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5期。

25.《辽朝后族萧翰身世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26.《再论辽朝后族萧姓之由来》,《辽金史论集》(第十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

27. 《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Ⅱ40题失分原因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

28.《辽朝后族萧挞凛身世考》,《北方文物》,2013年第4期。

29.《关于辽长寿公主和延寿公主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

30.《关于辽朝后族室鲁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五、获奖

1.2012年11月,“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课程建设与研究,获内蒙师大第十一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2.2012年9月,著作《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2012年9月,系列论文《契丹外戚房属世次考》等,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2013年,《辽朝后族忽设里族帐所属考》系列论文,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科研成果“三等奖”。

5.2014年12月,“历史学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6.2015年,《辽代长寿公主和延寿公主的几个问题》系列论文,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二届科研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