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欢迎你

img

法政学院



一、学院概况

法政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正式建系于19599月,称为政治教育系。19629月,政教系与历史系合并成政史系,19799月又分成政教和历史两个系。1995年,政教系更名为政治经济系。20069月,政经系分为法政学院和经济学院。学院现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管理5个本科专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和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学院现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硕士一级学科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院拥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

一、学 科 建 设

()本专科专业建设

学院现设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行政管理和政治学与行政学五个本科专业。

1.哲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主干课程有:哲学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普通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原著导读、中国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心理学。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前身为政治教育专业,1959年开始招生,主干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普通逻辑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3.法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现已招收9期本科生;2006年开始招收蒙语授课班,除2010年停招一年外,至今共招收了5期蒙语授课班。主干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和知识产权法。

4.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2007-2010年间该专业挂靠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2011年开始学校调整为法政学院所属专业,故2011年开始在学院招收本科生。现已招收5期学生,其中招收蒙语授课班两期。主干课程有:政治学、行政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比较政党制度、公共政策概论、市政学、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学。

5.行政管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现已招收5期本科生。主干课程有:政治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法学、人事行政学、地方政府学、市政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硕士学位点建设

1.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点,负责人为萨·巴特尔,现招收硕士学位点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6年获批;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和管理哲学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孟庆国、扎拉嘎,其中教授2名,学位点主任为扎拉嘎。2005年以来培养硕士生38名,在读研究生12名。

中国哲学:2005年获批;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蒙古族宗教哲学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张金兰,学位点主任为张金兰。2005年以来培养硕士生14名,在读研究生6名。

西方哲学:2005年获批;下设西方哲学史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包勇,学位点主任为萨·巴特尔(兼任)。2005年以来培养硕士生2名,在读研究生2

逻辑学:2000年获批;下设形式逻辑及其应用研究、中国逻辑史蒙古族因明学研究、逻辑方法研究和逻辑思维研究方向,指导教师额尔敦套格陶、钢特木尔,其中教授1名,学位点主任为萨.巴特尔(兼任)。2005年以来培养硕士生25名,在读研究生11名。

伦理学:2005年获批;下设伦理学理论研究、中西伦理学史研究、应用伦理学研究和中国少数民族伦理研究方向,指导教师3名,其中教授2名,学位点主任为斯仁。2005年以来培养硕士生9名,在读研究生10名。

科学技术哲学:2005年获批;下设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方向,生导师2名,其中教授2名,学科点主任为代钦,2005年以来培养研究生16名,在读书研究生6名。

2.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点,负责人为贺瑞,现招收硕士学位点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06年获批;下设列宁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研究方向,指导教师1名,其中教授1名,学位点主任为贺瑞。2005年以来培养硕士生9名,在读研究生8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06年获批;下设马克思主义与”五四”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与党建理论研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指导教师4名,其中教授1名,学位点主任为阿荣。2005年以来培养硕士生11名,在读研究生20名。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获批;下设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及实践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与苏东问题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方向,指导教师1名,学位点主任为刘淑梅。2005年以来培养硕士生4名,在读研究生5名。

思想政治教育:1994年获批;下设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研究方向,指导教师8名,其中教授5名,学位点主任为李春晖。2005年以来培养硕士生50名,在读研究生37名。

3.政治学一级学科,负责人为吴海山,现招收硕士学位点有: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2006年获批;下设列宁晚年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民族地区研究方向,指导教师1名,其中教授1名,学位点主任为吴海山。2006年以来培养硕士生7名,在读研究生9名。

4.此外,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领域获得了教育硕士授予权,学科教学(思政)就是学院在该领域所获得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授予权点,学位点主任为贺瑞。2005.年以来,学院共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156名,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79名。

() 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

1.教学研究立项。2005年以来,学院获准的国家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有:特木尔宝力道的“"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2006年);董军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2010年);吴海山的“20世纪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理论与政策研究”( 2010年);李春晖的“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教育特色研究”( 2011年);云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1年);李春晖的“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教育特色创新与文化传承研究”( 2011年)。

2.教学研究成果。2006年,阿明布和等人的教学研究成果“毛泽东思想概论”,获得了自治区精品课程;2010年,陈江等人撰写的《新形势下蒙古语授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获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一等奖。

()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蒙语授课班的教学实际需要,2005以来加大了本科教学配套教材建设工作力度,先后编译、编写出版了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专业蒙语授课班的教材:图·乌力吉的《逻辑学导论》、乌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萨·巴特尔的《伦理学》、包勇的《西方哲学史》、贾春雨的《政治学》、吉木彦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特木尔宝力道的《法学概论》、包斯琴的《刑事诉讼法学》等,其中,有2部教材获自治区民族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

()资料室建设

2005年以来,学院逐年增加投入力度用于资料室建设,年均支出3万多元购置图书、报刊、资料;至201112月,资料室藏书达12000册,年均订阅报刊93种。

二、科学研究工作

()科研机构

2009年,学院获准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现任基地主任为陈江教授。

1.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81年。首任所长为格·孟和教授,次任所长为图·乌力吉教授,现任所长为乌峰教授。该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为蒙古族生态哲学、早起思维、政治法律思想。研究所成员有图·乌力吉、包勇、特木尔宝力道、扎拉嘎、钢特木尔、包桂芹、王哲。2005年以来主持各级科研项目3项,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该所成立于2007年。首任所长为阿明布和教授,现任所长为董军民副教授。该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相互关系、当代多样化社会思潮与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研究。研究所成员有阿明布和、陈江、贺瑞、李英芬、刘淑梅、吴海山、李春辉、李贵忠、黄岩、云莉、阿荣、刘爱华、吉木彦、吴图雅、齐玉梅、朝格图等。2005年以来主持各级科研项目8项,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2项、三等奖6项。

3.伦理学与少数民族伦理研究所。该所成立于2011年。现任所长为斯仁教授。该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伦理,尤其是蒙古族传统伦理文化及其理解、解释和应用问题。研究所成员有萨·巴特尔、张金兰、乌晓晔。2005年以来主持各级科研项目5项,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科研项目与成果

2005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乌峰教授的“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实践理念研究”(2005年);陈江教授的“新形势下内蒙古蒙古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年);特木尔宝力道副教授的“蒙古习惯法文化与牧区经济市场化、法制化问题研究”(2007年);萨·巴特尔教授的“蒙古族‘神话’及其生命哲学的教化精神研究”(2011年)。学院教师主持的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有:图·乌力吉教授的“蒙古族游牧文化与生态观研究”(2006年);贺瑞教授的“当代内蒙古地区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06年);吴海山副教授的“乌兰夫牧区工作思想研究”(2010年);萨·巴特尔教授的“《蒙古秘史》的德性与教化思想研究”(2010年);董军明副教授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2010年)。学院教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科学基金项目有:特木尔宝力道副教授的“《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2007年);吴海山副教授的“20世纪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理论与政策研究”(2010年);董军明副教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2010年);李春晖副教授的“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教育特色研究”和“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教育特色创新与文化传承研究”(2011年);云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2011年)。2005年以来,学院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有14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有8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约有31篇。此外,包和平教授专著《工程的社会研究——三门峡工程的争论与解决》获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一等奖。

在对外交流方面,陈江、图·乌力吉、刘淑梅、特木尔宝力道等教师在美国、瑞典、加拿大、蒙古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进行过广泛的学术交流。此外,图·乌力吉教授还参与了日本东京大学“马的气质遗传子的研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蒙古游牧文化哲学研究”等课题的部分研究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4个人,其中专职教师39人,行政或教辅职工5人。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讲师14人。在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为11人,约占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30.1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23人,约占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56.09%。学院50-59岁的专职教师有6人,40-49岁的专职教师有13人,30-39岁的专职教师有14人,20-29岁的专职教师有8人,另外还有6名行政人员。女教师有27名。少数民族教师有25人,其中蒙古族教教师有25人,能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的教师有17人。

四、党建、思政与管理工作

学院现有教工党员32名,学生党员264名。2011年,学院对党支部进行了改组,除了组建3个教工支部外,还成立了法学系、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思想政治教育系3个学生支部。改组后的各支部工作分工更加明确,各支部的档案管理得到了明显加强。学院党校组织培训入党积极分子484人。2008年,中共内蒙古师范大学委员会授予学院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学院团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服务和服从学院和学校总体工作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时代发展变化及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创造性地展开了一系列培养大学生能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学生二、三课堂为主战场,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内容为核心,在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凝聚人心上做了大量的工作。2005年以来,学院学生工作先后获得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年度学生工作先进集体(2006-200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学位点等荣誉(2010年)等多项荣誉和奖励,并且多名学生在国家、自治区以及校级各类表彰中获奖。


二、师资队伍







 



张树天,男,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人,文学硕士,教授。文艺学、国际汉语、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法政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内蒙古北疆印社秘书长,内蒙古文艺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全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

曾主持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师范大学课题多项。主要有专著《中国书法文化要义》、《中国书法与审美心理》,编著《大学书法艺术》(主编)、《冯梦龙全集》(主编)、《内蒙古书协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中国古典名著》(副主编)等;在《艺术评论》、《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中国钢笔书法》、《草原》、《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要有《中国画的传统叙事模式与哲学性话语》、《凌云健笔意纵横》、《重谈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古代篆刻美学二题》、《书法的气势与气韵》、《胆识与风神》、《回归与超越》、《鲁迅与钢笔及新文化》、《鲁迅的书法与新文化》、《黑格尔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论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及文化意义》、《鲁迅的新艺术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气势与气韵》、《艺术家与自然》、《内蒙古文化产业化前瞻》、《“正大”与“广博”》、《藏与学》、《新时期内蒙古美术三十年》等。

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奖、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纳”奖、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三等奖、青年奖等各种奖励10余次;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区内外各类展览,并被日本、韩国、美国费特耶维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多家机构收藏。教学上,先后担任本科生书法、文学概论、美学、马列文论、教师口语等课程的教学,研究生文艺美学、中国美学与审美文化研究、艺术美学研究等课程的教学,2002年在校第四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007524日《内蒙古晨报》有专版介绍。



2、萨巴特尔









萨·巴特尔(豁阿讷惕·萨·巴特尔),男,蒙古族,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现为法政学院院长,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伦理学专业学科带头人。19819月,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原政治教育系),19857月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 19959月,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原政治经济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19987月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6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96月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国伦理学会少数民族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内蒙古伦理学会副秘书长。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伦理学》、《伦理学理论》、《西方伦理学史》、《西方伦理学原著选读》等课程。

从事伦理学理论、中外伦理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伦理的研究工作,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论休谟的德性效用价值论”、“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论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等专题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的学术专著有:《蒙古哲学史》(合著,约36万字),1995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蒙古族伦理思想史》(专著,约32万字),200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蒙古族“训谕诗”的德性与教化思想研究》(专著,约36.6万字),201012月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曾参与完成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教育部课题各1项。主持完成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蒙古族伦理思想史研究》和《<蒙古秘史>的德性与教化思想研究》。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蒙古族“神话”及其生命哲学的教化精神研究》的研究任务。

3、牛佳










牛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19989月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2000年在汉语言文学系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2001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7月获得法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同年留校在教务处工作。20055月任教务处教学科副科长,主持工作,20081月任教务处教学科科长。20075月聘为讲师,20087月从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任法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先后担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概论》的教学工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编著出版《西方经济学简论》一书,2009年编辑出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8版)》(副主编)。主持内蒙古教育厅课题1项,校级课题6项,参与自治区级教学研究课题1项,校级课题7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