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1952年,有着60余年的办学历史,1952年学校前身内蒙古师范学院创建时即设立体育科,1958年成立体育系,1960年体育系与内蒙古体委合并为内蒙古体育学院,1963年内蒙古体育学院撤消,体育系重回内蒙古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系,1997年体育系与公共体育部合并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年公共体育部从体育学院分离出去。体育学院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成立最早的体育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办学实力最强、学科专业最多、人才培养层次最高、办学条件最好的体育高等学府,是自治区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和全国八省区蒙古族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
目前,体育学院下设3个系(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社会体育系)、4个办公室(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场馆管理办公室)、1个部(竞训部)、1个中心(实验中心)和2个研究所(体育科学研究所、蒙古族传统体育研究所)。体育学院是国际田联少儿田径研究和推广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内蒙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先进单位、全国推广脚斗士运动杰出贡献单位和内蒙古体育教学训练研究会挂靠单位。
学院拥有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学术造诣深,技术水平高,教学效果佳,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全院在册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54人,教师中有教授13人,博士8名,国际级裁判1名,国家级裁判10名,硕士生导师26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历为100%。多年来,学院重视师资建设,鼓励和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并为大力培养、吸收和引进人才做了积极的努力。2011年入选“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3人。
学院教学、训练设施完善,有体育馆两座,内设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武术馆、田径馆、摔跤柔道馆、举重馆和健身馆。塑胶田径场1块,投掷场1块,室外篮球场、排球场36块,网球场8块,游泳馆等,设有动作分析实验室、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机能评定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和运动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200多平方米,资金额达1200多万元。图书资料室面积273平方米,藏书近3万余册。
体育学院下设三个本科专业,即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田径、篮球、运动心理学、体操课程是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人体机能评定实验室是校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校级精品课程9门,教育实践基地12个。研究生教育设有体育学下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全部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体育硕士、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体育课程与教学论、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在职同等学力攻读三个硕士培养点。正全面进行全日制和在职两种学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与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是自治区重点学科,各类在读研究生164人。
多年来学院时效性地开展教学、科研与训练等中心工作,全院累计出版著作106部(含自编教材),发表论文800余篇,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30余人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各类项目13项,厅局级各类项目38项,校级各类项目53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9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自治区级奖励25项。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专著11部,主编和参编教材19部,国家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学院在重视教学、科研的同时,还积极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招收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方面已有20多年的丰富经验,现招收田径、足球、摔跤、柔道等项目高水平运动队,我院运动训练成绩显著,曾培养奥运会冠军1名、全运会冠军4名,亚运会冠军6名,全国单项竞赛冠军23名。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院运动员成为自治区派出代表队的主力军,一举夺得2金3银3铜的优异成绩,获得奖牌数量占自治区奖牌总数的近一半。在2014年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我院学生荣获冠军,成为自治区唯一获得此项赛事金牌的高校;在2014年全国中国式摔跤、搏克、挠羊锦标赛中,我院代表队又获得2金3银2铜;在2013第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大学生公路自行车赛上,我院代表队获得总积分冠军;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男、女柔道锦标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1项冠军,1项亚军;在2013年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中,我校获得3项亚军;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我校获得1项季军,2项第五名。
近年来我院学生管理工作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受到各级嘉奖和用人单位、社会各方的赞扬。近10余年来,每年都有数十名名体院学子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励志奖学金,以及学校奖学金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和奖励。
目前,学院与美国西密歇根大学、日本鸟取大学、韩国青云大学、蒙古国成吉思汗大扎撒大学和国立师范大学及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有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2008年体育学院与辽宁省朝阳市体育局建立运动员合作培训基地,同年与巴彦淖尔市体育运动学校建立培训基地。近5年来,我院教师参加国家级以上学术交流24人次,并有参加在国外举行的学术会议5人次。学院邀请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孙大光主任、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刘沅龙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10人次来院讲学。我院张彩琴副教授数次赴西方国家传播健身气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对外推广健身气功先进个人”。我院男女篮球队、男女排球队成功出访蒙古国、俄罗斯等国。
目前,全院上下正在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学校“抓机遇、谋发展、强特色、上水平、建名校”的发展思路,坚持“全面发展、突出重点、重点突破、带动全面”的发展策略,秉承体育学院“九思真善美•十成快高强”的院训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实现“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师资队伍
1.吴力吉,男,蒙古族,1955年生,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人,教授。197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体育系,同年留校任蒙语授课篮球专业教师。曾赴北京体育学院学习。自留校任职以来,担任篮球课程的教学工作和体育学院篮球队的训练工作。科研工作方面,曾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蒙生班学生的篮球基础特点和教学对策》、《试论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等论文多篇。先后出版了《篮球》蒙文教材、汉英蒙对照社会科学名词术语系列词典《体育名词术语》、《排球》蒙文教材(副编)等教材和著作。蒙文教材获教育部三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四届优秀教材二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内蒙古教育厅高校优秀教练员奖等称号。
2、苏雅拉图,男,蒙古族,1960年出生,中共党员,体育学院球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教授,自治区教育学会民族教育研究会会员,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成员。1984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1990年考入上海体育学院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任男排教练期间在区内外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多次担任过全国和自治区各层次排球赛裁判员和裁判长工作。1993—2005年期间担任过体育学院球类教研室副主任、体育学院体育系副主任、体育学院工会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工会兼职副主席等职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1次、工会工作先进个人3次。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正式出版发行的教材和工具书14部,发表专业论文21篇。获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级科研成果奖16项。
3、佟立生,男,蒙古族,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系,同年留校任教,先后承担本科生拳击、体育课程建设专题研究等课程。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工会主席、党总支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为中国体科会会员、内蒙古体科会会员。撰写专著两部,发表《张小平参加奥运会和全运会拳击比赛的夺冠分析》等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体院运动训练专业的现状分析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运动训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科研课题10余项。荣获第十一届全国高师体科会论文“一等奖”、“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及一等奖等奖项。荣获国家级体育竞赛优秀裁判员、内蒙古拳击队二十年最佳裁判员、优秀党员等奖项多次。
4.张敏杰,女,1963生,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2004-2005北京体育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社会指导员,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会员,内蒙古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兼运动心理学会主任委员,内蒙古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内蒙心理医生学会会员,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任教以来一直致力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学生开设了《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实验》、《心理训练》,《体育与健康》,《教育学》、《中小学生心理学》、《心理咨询》等课程。1998年至今为内蒙古体育局专业运动员、教练员和内蒙古女子劳教所学员做心理测量、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 2007-2008获“感动内蒙古人物爱心使者团队提名奖”。工作以来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参编教材5部;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报》等杂志发表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论文近20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科研课题11项;8项获得省部级、厅局级和校级科研奖励。
5.张京平,男,1958年10月出生,汉族,共产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1-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体委体操队专业运动员。1980-1984年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系学习,1984留校至今一直从事体操、健美操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2001年被学校批准为111学科带头人。2003-2004年在北京体育大学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兼任自治区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指导的体操、健美操代表队和个人多次获得优异成绩。1997年荣获全国体育“新苗体育奖学金”,2008年《体操》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曾担任第九、十届全区运动会健美操比赛总裁判长;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仲裁委员会委员。科研工作方面,曾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局级、校级课题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999-2000年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委科研课题“对体操技术动作进一步优化组合的教学研究”,2002年参与的中央科教所“十五”体育与卫生科研规划课题等。参加了第七届、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及多种其它体育学术会议,科研成果获得“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6.李晓英,女,汉族,1960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体育社会学会会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1990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学习;1996年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同等学历研究生班学习。任教以来,讲授《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奥林匹克学》、《体育学发展前沿专题讲座》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科研工作方面,主编和参编的著作有《百问奥林匹克》、《奥林匹克学》等,在《体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等刊物发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单元教学的设计》、《内蒙古竞技体育人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创新》等论文多篇。论文入选2008奥林匹克科学大会、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学术报告会,第四届东北亚体育史学术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体育60年与中国社会变迁”论坛一等奖、2011年第一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7.李凤新,男,1969年12月生于辽宁省朝阳市,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体育专业系主任。为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学会会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并兼任内蒙古体育科学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199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任教以来,讲授《社会体育学》、《体育运动训练学》、《体育社会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科研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社会体育、草原体育文化等。近十年,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等刊物发表论文成果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编《高校学生主流健身项目精选》《中学体育教学技能训练》2部教材。主持与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有《促进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运动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那达慕大会文化价值与发展趋势研究》等。获得“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科研论文二等奖”、“内蒙古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奖青年奖”、“内蒙古师大科研奖”等省部级、厅局级科学成果奖20余次。
8.高娃(1966.12-),蒙古族,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带头人。1990年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2003年任体育学院体育系副主任,2005年任体育学院副院长。2005-2007年分管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科研、学科建设工作。2008至今,分管体育学院教学工作。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那达慕大会文化价值与发展趋势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课题7项,参与课题12项。在国家级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省部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编教材一部;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2010年论文《“那达慕” 的生态伦理观及其价值》入选第16届亚运会体育科学大会。获奖情况:2005年被评为全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系列论文《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200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三等奖;2008年被评为全区第四届民族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全国体育类论文报告会获一等奖5次。2010年获全区第五届民族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