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欢迎你

img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学院概况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生物组,1954年更名为生化科,1956年独立为生物科,1958年建立了生物系,并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62年开始招收蒙授本科,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目前下设三个系,开设有生物科学(师范类)、生物技术、生态学三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种子植物分类学为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无脊椎动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种子植物分类学、普通生态学、中学生物教学法等6门课程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学院实验中心是自治区生物学实验示范中心。动物学学科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植物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一个学科教学(生物)硕士点,有硕士生导师20人。学院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设有民族植物研究所、能乃扎布昆虫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与规划研究中心和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校级科研机构。学院教职工共67(含2位返聘教师)人。在职称结构上,包括教授13名、副教授17名、高级实验师5名,副研究馆员1名;在学位结构上,包括具有博士学位共24名,具有硕士学位共26名。截止2012年6月,在校本科生852名,各类研究生112名。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建设、办学条件和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拥有6000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和价值1000余万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院有各类标本室,总占地面积340平方米,藏有各类动植物标本约38万多份,目前学院正在筹建“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学院专兼职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教师出版的蒙、汉语出版专著30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十几项。学院各项工作名列全校前列,多次获得学校“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学科工作先进集体”、“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还获得自治区高校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自治区“大学生(三下乡)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的殊荣。学院60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4000余名各类人才,为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研究生教育

学院在研究生层次人才的培养方面起步较早。1986年动物学专业和植物学专业开始招收、培养理学硕士点。

1. 动物学硕士学位点:包括昆虫分类学、蛛形学、动物生态及动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人类遗传学、动物生理生化等方向。1994年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区级重点学科。

2. 植物学硕士学位点:包括民族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化、应用微生物学、植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植物资源学等研究方向。1996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

3. 教育硕士:从2006年起开始招收生物学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


三、师资队伍


     

李咏兰,女,汉族,1962年9月16日出生,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人,无党派人士。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04年9月~2008年1月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学术型和专业型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生理学会会员。

承担本科生“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青春期教育”课程教学及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本科生专业论文和教育论文的指导工作。“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青春期教育”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12年被评为本科生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先后担任1996级、1999级、2008级、2011级生物科学汉班班主任,多次获优秀班主任称号。承担硕士研究生“高级动物生理学”、 “生理学研究进展”、 “现代免疫学技术与方法”、“人体科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动物学二级学科“人类生物学”及二级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以及“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上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截止2014年已培养学术型研究生5名,专业型研究生3名,教育硕士3名,在读研究生9名。指导的研究生1名同学获2013年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2014年2名同学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

 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1997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7个民族18项指标的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1997年参加内蒙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蒙古族异常眼的调查和电生理学研究”。2009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滴滤床-磁性稳态硫化床生物反应系统脱除电厂烟气二氧化硫的研究”。2012年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革家人、摩梭人等9个族群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巴尔虎等4个蒙古族族群的体质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先后完成了科尔沁蒙古族、厄鲁特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布里亚特人、朝鲜族、湖南汉族、山西汉族、浙江汉族、云南汉族、贵州汉族、黑龙江汉族、吉林汉族、革家人、巴尔虎人、土尔扈特蒙古族、丽江摩梭人、西双版纳傣族、四川凉山彝族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人类学学报、解剖学报、环境工程学报等各类学术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3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蒙古绵羊β-防御素的发育表达研究》。2012年《蒙古绵羊β-防御素的发育表达研究》获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2013年“汉族晋语、湘语、赣语族群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研究”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11届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田贵泉

    

田桂泉(1970—),男,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1988-1992就读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1999-2002年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2005年攻读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植物学会苔藓植物专业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学会、内蒙古植物生理学会会员。现为 内蒙古师范大学 生 命科学与技术学 院 副教授,生态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讲《普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环境监测》、《水土保持原理》、《现代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群落生态学》、《苔藓植物分类学》等本科、研究生课程。

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与植物区系、群落生态学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半干旱沙地与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层优势藓类植物繁殖生长规律与环境生理适应性研究”(30760042,2008-2011)和内蒙古高等学校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半干旱沙地、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层藓类植物环境生理特性研究”(NJ06114,2007-2009),目前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准 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苔藓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2011MS0523,2011-2013)。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鄂尔多斯高原生物结皮层形 成中苔藓植物萌发和定居试验及生态功能机制研究”(30360024,2004-2006,第二参加人)和 “内蒙古半干旱区不同干扰的沙地植被中生物结皮对土壤系统的综合影响”(30660027,2007-2009,第二参加人),参与完成了内蒙古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沙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生物结皮对土壤系统的影响” (200607010512,2007-2009,第二参加人),目前参与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荒漠珍稀濒危植物绵刺季节性休眠-复苏机制的研究” (2013MS0519,2013-2015,第二参加人)和内蒙古高等学校重点研究项目“珍稀濒危植物绵刺季节性休眠-复苏机制的研究” (NJZZ13035,2013-2015,第二参加人)。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2007年荣获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2009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思政工作者。


3、侯占铭

     

侯占铭,男,汉族 ,1963年4月出生, 硕士,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内蒙古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科协委员。

  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

  198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专业为植物生理生化。

  2000年6月~2001年6月以及2005年5月~2006年5月先后两次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植物及植物病理系的作访问学者。从事小麦赤霉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

1.小麦赤霉菌MGV1 MAPK信号级联途径基因的解析及毒性相关性研究311602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2.01~2015.12

2.小麦赤霉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鉴定 308601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9.01~2011.12

3.小麦赤霉菌毒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Z2004-1-15013 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2004.07~2007.07

先后主持完成了内蒙古教育厅项目“番茄的组织培养研究”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籽西瓜的组织培养研究”。参加完成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番茄DNA多态性的研究”,“美丽竹芋等几种花卉的组织培养”,“蒙古冰草遗传多样性检测”,“麻黄的组织培养及次生代谢产物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我区野生花卉及珍稀花卉的组织培养与栽培研究”。1999 ~2003年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合木的传粉生物学研究”,“濒危植物沙冬青的传粉生物学研究”。先后共完成科研论文近30篇。1996年,“红花的组织培养及其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生理生化分析和超微结构研究”获内蒙古师大科研成果二等奖,1998 年“竹芋科等十种名贵花卉的组织培养研究”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于2000年6月~2001年6月以及2005年5月~2006年5月先后两次在美国普渡大学植物及植物病理系的作访问学者, 从事植物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回国后继续开展小麦赤霉菌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4、哈斯巴根

     

哈斯巴根,男,蒙古族,1964年1月出生,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无党派人士。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1997年3月至2000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从师于我国著名民族植物学家裴盛基研究员,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师于我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肖笃宁研究员,2003年11月出站。为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度“草原英才”人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内蒙古师范大学“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植物学研究所所长。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兼民族植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员兼民族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植物学会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林业科技》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汉文版)编委,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科学技术咨询专家等社会兼职。

承担本科生“种子植物分类学”和“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及专业实习指导工作。本科生课程“种子植物分类学”为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承担硕士研究生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文献”、“生命科学史”、“中国植物学史”、“民族生态学、“民族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植物学二级学科 “植物资源学”、“民族植物学与植物学史”研究方向,生态学一级学科民族生态学二级学科“传统生态学知识与生态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环境与生态社区”研究方向,以及“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上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兼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生态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外聘导师。截至2013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9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3名,其中包括蒙古国留学硕士生1名。在科学技术史学科少数民族科技史(生物学史)方向上已招收博士研究生1名。

截至2014年3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横向课题2项;参加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正在主持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蒙、汉、英文)140多篇,其中SCI收录3篇,BA收录4篇,CA收录4篇;编著《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主编《内蒙古种子植物名称手册》(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贺兰山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研究》(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ngoli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obel Man Press, 2009)、“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ngoli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 Press Company, 2011)、《蒙古高原民族植物学研究》(第一卷)(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植物标本采集》(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汉英蒙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系列词典—生态学名词术语》(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等;编辑转写《植物世界之恩赐》(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参编《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第五卷)、《汉蒙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生物学》、《生态文明新理念》、《中药资源教育》等。

在教育教学方面,2013年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曾获自治区级优秀教材奖、全区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近年来曾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 “三育人”先进个人,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在科学研究方面,201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曾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曾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


5、峥嵘

    

峥嵘,女,蒙古族,1971年出生,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获学士学位,到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至今。1997—2001在职攻读植物学硕士学位,现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攻读在读博士学位。 教学方面,主要为本科生开设《微生物学》、《微生物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工程》等课程。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菌根生物技术研究。

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菌根提高灌木铁线莲在内蒙古大青山干旱石质阳坡生态适应机制研究(批准号31360125;起止时间:2014.1.1-2017.12.30;

2、主持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油松外生菌根共生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批准号2012MS0526;起止时间:2012.07-2015.09;)

3、主持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包头稀土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批准号2009MS0513;起止时间2009.7-2012.7)

4、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微生物法脱除二氧化硫工业烟气的研究”(批准号50066002,2001.1—2003.12)

5、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放牧生态系统家畜粪便分解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征研究”(批准号40761016,2008.1-2010.12;第一参加人)

6、现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CH4吸收和N2O排放的影响” (批准号41165010;起止时间:2012.01-2015.12;资助金额53万元;第一参加人)

7、参与内蒙古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视图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批准号20130435;起止时间2013.1-2015.12)

近年发布相关论文:

[1]峥嵘,斯琴巴特尔,杭锦2﹟多元混肥对番茄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文版),第 31卷,第3期,26-29,2010

[2]峥嵘,邰丽华,刘秀辉,RAPD技术对于3种乳酸菌遗传距离的分析,国际遗传学杂志, 第33卷,第4期,228-232, 2010

[3]峥嵘,张功,王建宏,包头尾矿坝下风位地区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酶活性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蒙古文),第1期, 16-21,2010

[4]峥嵘,邰丽华,王建宏,包头尾矿坝下风位地区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文版), 第32卷,第1期,23-27, 2011,

[5]刘新民,陈海燕,峥嵘,乌云,阿仁高娃,王润润,内蒙古典型草原羊粪和牛粪的分解特征,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第17卷,第6期,791-796,2011

[6]刘新民,陈海燕,峥嵘,乌云,阿仁高娃,王润润,内蒙古典型草原马粪分解特征,生态学杂志,第30卷,第11期,2465-2471,2011

[7] 王琚刚,峥嵘,白淑兰*,刘声,外生菌根真菌和共生体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生态学杂志,第31卷,第6期,1571-1576,2012

会议论文:

峥嵘,白淑兰*,王琚钢,虎榛子对油松菌根形成及其生长效应的研究,第十届全国菌根研讨会议论文集,重庆北碚,2011,10,18-20,大会报告

出版专著(参编)

[1]哈斯巴根,峥嵘,唐贵明,贺俊英,内蒙古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研究,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30万字,2010

[2]白淑兰,阎伟,胡永建,峥嵘,菌根研究及内蒙古大青山外生菌根资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40万字,2011

[3]《生物学名词术语》.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6、李玉玲

     

李玉玲,汉族,1969年3月出生。1987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读本科。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读硕士研究生。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

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生物科学系副主任。


教学情况:

  承担“人体解剖学及组织学”理论及实验、“生物学教学论”、“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承担研究生“体质人类学”、“青少年生长发育”、“生物学教学论”、“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中学生物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的教学工作。

科研方向:

  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人类遗传学、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在学术型“人类生物学”方向和教育硕士 “学科教学(生物)”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截止2011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名23名,在读研究生9名。

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生子儿童少年体格和心理发育的追踪研究”(2013-2016),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1项,参加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项。截止2013年底,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儿童体格和气质影响因素的双生子研究(2010-2012)”,主持完成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体院不同专业学生体型、神经系统特性及气质类型的研究(2008-2010)”,主持完成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蒙汉族大学生体型、神经系统特性及气质类型的研究(2008-2009)”,主持完成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双生子研究(2005-2007)”,主持完成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双生子研究(2004-2006)”,主持完成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项人类行为特征的遗传学研究”。 参加完成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2009-2012)”,国际合作项目“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少年生长发育与骨龄研究(2005-2006)”,其他厅局级项目5项。

  曾先后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参加人)、第十一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参加人)、“本科生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06届北京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第六届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届科研成果三等奖(主持人)、2011年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等称号;指导的1名研究生被评为2012届“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硕士毕业生”。

专著及发表论文情况:

  学术专著《学龄儿童少年体格发育的双生子研究》(201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入选“内蒙古师范大学60年校庆学术著作”集。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北大版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CPCI-SSH收录论文1篇,SCI收录论文摘要1篇(影响因子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