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是在2003年4月建立的社会学民俗学系基础上2006年设立为学院,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所属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宗教学专业硕士学位点。民俗学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学科,社会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目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和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单位。
学院下设社会学系、民俗学与人类学系、社会工作系、蒙古民俗与游牧文化研究所、人类学研究中心、北方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民族发展与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数据与图像资料处理实验室、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电话采访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在内的完整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信息资料室等机构。
我院现有教职工30名,24名专任教师中,教授8名、副教授3名、讲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2名、硕士学位12名,已经形成了职称、学位、学缘、年龄结构合理,极富探索、创新、互勉、关爱精神的学术团队,多名教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以及省部以上科研课题,多项成果荣获省部以上奖励。
二、师资队伍
1、 额斯尔门德
额斯尔门德,男, 蒙古族,1966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社会学博士,教授,社会学系主任。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1992年赴日本留学,前后在日本国立琦玉大学社会学系、明星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攻读社会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2003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任东京大学文学部社会学研究科研究员。从2004年7月回国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任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书记,社会学系主任等职务。前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与编写高等学校教材一部,主持或参与国际或国内课题5项。
.主要学术成果
(1)“现代化与游牧社会”(论文),《人文学研究年报》(日文)2000-1
(2)“现代化与地域社会变迁”(论文),《社会学研究》(日文)2000-4
(3)“游牧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论文),《社会学研究报告》(日文)2001-2
(4)“现代性与游牧社会”(论文),《社会学研究报告》(日文)2003-1
(5) “生态环境与游牧生活”(论文), 《社会学研究报告》(日文)2003-6
(6) “环境危机与游牧文化面临的挑战”(论文), 《人文学研究年报》(日文)2004-3
(7)“全球化与社会学研究”(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
(8) “论草原文化起源”,草原文化论坛,2006
(9)“蒙古族传统文化深层结构及其变化”(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10) “生态环境危机与游牧文化危机”(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
(11)“从社会学视角论生态移民”(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
(12)《现代化与游牧社会》(专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2
(13)《社会学导论》(教材),参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4)《草原文化概论》(专著),参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5)《草原物质文化》(专著),参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科研项目
(1) 《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研究》,主持,日本教育科学技术部项目,1997-2000。
(2)《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保护研究》,主持,日本国际文化基金项目,2000-2003。
(3)《人口流动与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研》,参与,国家 985重点项目子课题,2005-2007。
(4)《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子课题《草原文化概论》,《草原物质文化》,参与,国家重点招标项目,2005-2007。
(5)《社会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7-2009。
研究方向及主讲课程
(1)研究方向
文化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
(2)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外国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思想史,当代社会学理论,当代社会问题,环境社会学,学术研究与学年论文
研究生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学史,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农村牧区社会学,文化社会学
4.获奖情况
(1)学术专著《现代化与游牧社会》(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获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政府二等奖。
2、陶格斯
陶格斯,女,1966年5月出生,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社会学专业法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讲师。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及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近年发表《读“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浅谈“社会性断乳”的启示》、《浅谈镶黄旗生态移民在呼和浩特市郊区的社会适应性》和《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变化》等论文及专著《多重力量作用下的乡村日常生活——关于内蒙古一个偏远小山村社会变迁的实地研究》。讲授的课程涉及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社会学方面的课程包括本科生的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包括本科生的社会行政和社区工作,社会工作伦理课程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近年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希望在此领域有所建树。喜欢慢跑和游泳。
(2)2008年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本科)
(3)2009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4)2010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5)2010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6) 2011年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研究生)
(7)2012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党员
3、常宝
常宝,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原哲里木盟宾图旗)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毕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院长助理、社会工作系主任,民族发展与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民族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专家咨询组专家。
诗人、词曲作家、音乐评论人。
◎学业经历:
本科:1987-1991(四年制),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一系。
硕士:2000-2003(三年制),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
博士:2006-2010(四年制),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师从著名社会学家马戎教授。
◎职业经历:
1991.8-1993.6,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广播电台,播音员。
1993.6-1996.4,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工商局,行政秘书。
1996.4-1999.9,日本国新潟県、东京都,研修。
2004.2-2006.9,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
2010.7-今,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
◎专著与教材:
1.专著(2部):
(1)《现代性背景下的社会与民族》(汉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
(2)《漂泊的精英——社会史视角下的清末民国内蒙古社会与蒙古族精英》(汉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0月。
2.教材(主编3部,参编2部):
(1)主编:《民族社会工作》(汉文,“十二•五”上海重点图书,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
(2)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3)主编:《民族社会学》(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4)参编:康俊英主编,《社会工作概论》(21世纪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本人撰写了“民族社会工作”(第十三章,汉文)。
(5)参编:亓·巴特尔主编,《社会学导论》(全国高校教材,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本人撰写了“社会制度建设”(第九章,蒙古文)。
◎主要论文(30余篇,CSSCI核心论文12篇):
◇“当代社会问题及社会学在民族地区的应用”(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pp.119-125页。
◇“社会学教学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蒙古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pp.118-124页。
◇“新疆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可行性”(汉文),甄志宏、高柏等著,《高铁: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年,PP.389-419(第十五章)。
◇“近代新式教育与蒙古族精英社会流动”,(汉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核心期刊),2015年,第1期,pp.9-11页。
◇“时空的重构——当代蒙古族创作音乐的社会学分析”(汉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pp.34-38页。
◇“国立蒙藏学校——蒙古族共产党员的摇篮”(汉文),《实践》(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办),2014年,第1期。
◇“差异性”及“理解法”:关于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身份”问题(汉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pp.110-11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社会时空变迁中的当代民族关系发展问题”(汉文),《青海民族研究》(CSSCI核心期刊),2014年第2期,PP.77-81页。
◇“蒙古地区近当代“民族”[ündüsüten]概念及其社会认同”(汉文),《西北民族研究》(CSSCI核心期刊),2014年,第2期。
◇“高校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视角及其教学模式”(汉文),《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内蒙古高校民族教育与现代教育问题研究”(汉文),《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PP.305-311,2014年1月。
◇“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监测评估与民族问题新特点研究”(汉文),《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2013年4月。
◇“社会转型与反思中的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汉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CSSCI核心期刊),2013年第3期,PP.19-25页。
◇“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构”(汉文),《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第1期,PP.16-20页。
◇“把你带回我的草原”(歌曲),《草原歌声》,2012年第3期。
◇“奶茶香飘神州、温情漫流大地——评获奖歌曲‘故乡的奶茶’”,《草原》[文艺评论],2012年第4期。同时,被《内蒙古日报》(汉文版)转载,2012年10月26日。
◇“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及其改革问题——以某师范大学为例”(汉文),《科教创新》,2012年第3期。被收录《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第一辑](米俊魁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PP.53-63页)。
◇“経済類型の変遷と文化の伝承—内モンゴルの遊牧経済とモンゴル文化を事例として”(日文),《研究論集》(日文),第9集,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日本名古屋,2012 年3月。
◇“‘寻找国家’:清末民国时期蒙古地方精英国家认同的演变与形成”(汉文),《社会科学战线》(CSSCI核心期刊),2011年第8期;被收录《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文选》(陈理、彭武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上册PP.598-617)。
◇“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谈族群文化的发展问题”(汉文),《西北民族研究》(CSSCI核心期刊),2011年第3期。
◇“‘纯洁’还是‘混合’——近代汉人学者的民族史写作”(汉文),《中国人类学评论》(CSSCI核心期刊),2011年,第19辑。
◇“内蒙古大学生就业状况研究”(汉文),《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2011年12月。
◇“‘民族’、‘族群’概念研究及其理论纬度的探讨”(汉文),《世界民族》(CSSCI核心期刊),2010年第3期。
◇“读《为什么餐厅里的黑人孩子都坐在一起》”(汉文),《西北民族研究》(CSSCI核心期刊),2010年2期。被《中国民族报》转载,2010年5月14日,NO.0068期。
◇“试论乡村社会与电视媒体关系问题”(汉文),《农业影视》(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2010年第1期(总251期)。
◇“一所蒙古族中学的历史沿革与双语教学——对内蒙古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的个案分析”(汉文),马戎、郭志刚主编,《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年。
◇“蒙古国文学经典的形成与达·纳楚克道尔基的手稿——从诗歌《离别妻儿》谈起”(日文,芝山豊著,常宝译),《经典解读达·纳楚克道尔基》(北京大学蒙古学论丛,第三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
◇“牧业社区生态保护研究中的社会学视角”(汉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CSSCI核心期刊),2008年4期。被收录《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喜主编,论文集),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PP.73-85。
◇“试论全球化与族群文化的主体性问题”(汉文),《西北民族研究》(CSSCI核心期刊),2008年2 期。
◇“中国地方与族群文化的多元化及其前景——兼评杜磊(Dru Gladney)论文‘民族国家是否建构了民族’”(汉文),《社会科学战线》(CSSCI核心期刊),2008年8期。
◇“文化潮流·民族意识·自我阐释——评都兰的诗集《蒙古人》”(蒙古文)《内蒙古民族大学报》,2008年第2期。
◇“论现代化与牧区传统社会变迁”(汉文),《内蒙古大学学报》(CSSCI核心期刊),2006年2期。
◇“蒙古族服饰的色泽符号探析”(蒙古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蒙古族摇篮民俗中米和布的象征寓意”(蒙古文),《蒙古语文》,2005年第12期。
◎科研项目(主持5项,参与4项):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民族精英身份认同解读内蒙古民族关系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批准号:13BSH009,时间:2013.6-2016.6,经费:18.0万。
2.主持,自治区社科规划特别项目,“蒙古族社会民俗史”,批准号:MZWH2014-019,时间:2014.3-2016.3,经费:15.0万。
3.主持: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与民族精英角色——以当代内蒙古及蒙古族精英为例,校级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基金,批准号:YJRC12003,时间:2012.9-2014.12,经费:3.0万。
4.主持: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清末民国时期内蒙古社会变迁与蒙古族地方精英流动研究”,批准号:NJC11040,时间:2011.1-2012.12,经费:0.5万。
5.子课题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新欧亚大陆桥”高铁项目,“新疆城市化”子课题。时间:2012.3-2014.3,3.0万。
6.参与: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代蒙古族的汉化和汉族蒙古化比较研究——以土默特地区蒙古族和汉族的语言、文化和民族认同关系及其变迁为例,时间:2009.11-2012.11,已结题。
7.参与:教育部社科课题,“西部劳动力市场与少数民族教育”成果,主持人:马戎。批准号:02JAZ840001,时间:2007.3-2009.3,已结题。
8.参与: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内蒙古牧区民族关系研究”,;主持人:马戎,时间:2008.9-2009.9,已结题。
9.参与:国家民委民族地区社会研究攻关项目——“西藏自治区流动人口管理与对策研究”课题;主持人:马戎。批准号:XZ-20080710,时间:2008.7-2010.7,已结题。
◎主讲课程:
《西方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研究方法》、《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工作》。
◎研究方向:
民族社会学、族群精英、民族社会工作、艺术社会学。
◎获奖情况:
1.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五届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05年。
2.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2008年。
3.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作词、作曲、演唱的原创歌曲——“把你带回我的草原”获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
◎业余爱好:
从小嗜好诗歌与音乐。曾出版《苦味草》诗集(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把你带回我的草原”、“三十岁”、“奥巴的骏马”、“离别拉萨”和“高原湖”等歌曲广为传唱。其中,一首“把你带回我的草原”在2009年内蒙古“新歌赞草原”大型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中被评为“十大金曲”(见2009年11月12日《北方新报》)。“把你带回我的草原”在2012年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联系方式: nmchangbao@163.com 1610616475@qq.com
4、铁安
铁安,异名,铁木尔胡伊格,男,蒙古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民俗学系主任。1961年6月16日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前德门苏木敖干出鲁嘎查出生。1970年至1976年在本嘎查读小学,1976年至1981年在本苏木中学学习,1981年至1985年在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至2002年在赤峰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工作,1992年评定讲师,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晋升教授。1998年至2000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进行访问学习获国内访问学者结业证书,2002年至2005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攻读博士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学院工作。
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人类学。
主讲课程:
硕士生:《北方民族文化史》、《民间文学理论》
本科生:《人类学概论》、《民俗学概论》、《蒙古民俗》、《蒙古民间文学导论》、《蒙古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
学术成果:
1、专著、主编教材
《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类型研究》 专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中学语文教学法》,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月
《教师学》, 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0年6月
《教学技能》, 教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6年10月
2、论文:
《蒙古人太阳崇拜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心理》,《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4期
《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流传的金银阿日盖故事》,《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3
《蒙古民间孤儿故事的文化历史渊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3
《论蒙古族儿童口承文学的教育意义》《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4
《蒙古民间阿仁珠拉故事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2
《蒙古民间阿仁珠拉故事与金马驹传说的传承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3《蒙古民间“青蛙儿子”故事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
《对流传于蒙古地区天鹅仙女故事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
《蒙古人传统教育思想及素质教育》《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1
《蒙古民间流传龙女故事特征及类型概貌》,《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2
《蒙古民间故事中幼子获胜母题的社会历史基础》,《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
《蒙古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留存福禄习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
《蒙古民间“羊尾巴儿子”故事类型研究》,《中国蒙古学》 2006年,2
《国外民间故事研究评述》,《蒙古语言文学》 2004年,3
《蒙古民间流传的“灰姑娘”故事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4
《蒙古萨满教翁根的产生发展及其称谓》,《蒙古学研究》 2004年,1
《蒙古民间动物故事文化内涵研究》,《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蒙古人的亲属称谓制度及其文化内涵》,《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论文集》,2007年10月,民族出版社
《满族与蒙古族民间流传“金马驹故事”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1
《满-通古斯与蒙古族民间流传“珠玛珠嘎故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3
《从文化交流与传播视野探究科尔沁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3
科研项目:
①2012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②2007年主持完成内蒙古师大课题《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蒙古民间魔法故事中的仪式、习俗反映》
③2011年主持内蒙古师大课题《科尔沁地名文化研究--以科尔沁地名传说为中心》
④2007参与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学百科全书—民俗卷》
获奖情况:
2008年11月专著《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类型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三等奖。
2000年1月教材《教学技能》在全国大中专教材评选中获教育部二等奖。
业余爱好:
爱看电视纪录片,喜欢听蒙古民间原生态歌谣及音乐,旅游、逛古镇、博物馆。
5、巴·孟和
巴·孟和,男、蒙古族、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1954年10月出生、1972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84年入党),研究生毕业学历。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宗教学,民俗学两个专业硕士生导师、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外籍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师范大学宗教学硕士学位点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委员,。同时也是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的名誉教授、蒙古国成吉思汗大札萨大学的名誉教授、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的客座教授。曾任内师大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际交流学院院务部主任、副院长、学院党总支委员、教工支部书记等职。巴·孟和教授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宗教学、民俗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著名的蒙古学学家之一。
他从1973年9月至1975年7月,在原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今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读大专,并留校工作;从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读本科,毕业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从1982年2月至1985年1月,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从1985年2月留校执教至今。其中从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在内蒙古大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深造一学年;从1999年7月至2002年6月,在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语文学科科学博士学位。1988年评为讲师,1995年评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
留校以来,他先后在蒙古学学院(1985年2月—2002年8月)、国际交流学院(2002年9月—2006年9月)和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执教,并担任过内蒙古师范大学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际交流学院教务部主任、副院长等职。
巴﹒孟和教授曾应邀对英国剑桥大学、越南社会科学院、蒙古国等国进行过学术访问或出席学术会议等,并从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在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后更名为国立教育大学)讲学一学年等。
所承担的主要社会工作:
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中国宗教学学会理事、中国蒙古学学会理事、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内蒙古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内蒙古反邪教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翻译家协会理事等。
主要科研成果、研究方向及获奖情况:
科研成果:自1978年以来先后出版《梅日更召创建史》(1994年)、《梅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研究》(1995年)、《﹤如意念珠>之研究》(2000年)、《蒙古箴言诗研究》(2002年)、《罗桑丹毕坚赞对蒙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004年)等五部专著、编辑出版《蒙古民俗研究》(1992年)、《梅日更葛根研究论文集》(1997年)、《梅氏<黄金史>》(1998年)、《梅日更葛根作品集》(共六卷、1998年)、《乌拉特史稿》(2007年)、《梅日更葛根研究萃集》(2007年)、《乌拉特民歌研究》(2007年)、《梅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八十一题歌曲集》(2010年)、《乌拉特的360年》(《乌拉特研究》等三卷、2010年)学术著作九部(共16卷)、翻译出版《破伤风》(1978年)、《诊断基础知识》(1983年)等科普著作两部、参与了《蒙古文学史》(1995年)、《蒙古族现代文学史》(1995年)、《蒙古族当代文学史》(1995年)等三部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的编著工作、参与了《蒙古百科全书》(文学卷)和《蒙古民俗百科全书》 、以及各种词典等的编写工作,并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在国际、全国、全区性各种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30多篇。
获奖情况:曾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个人(1995年)和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1996年)等荣誉称号,并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一等奖1项(集体,2000年、主要完成者,排名第二);优秀奖3项(个人、1996年、1996、2004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集体,1999年、排名第三);二等奖1项(集体、1999年、排名第四);地厅级科研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以及学术团体各种科研奖多次(包括国家级权威性的学术团体)。
科研项目: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一项(主持、2004—2007年间、已解题);曾参与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四项(其中三个项目的第一完成者、一个项目的第三完成者);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2012-2014)、参与一项;主持完成或正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一项于2002年结题、一项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 )。
主讲课程:
1985年2月以来,巴·孟和教授主要讲授过《蒙古古代文学史》、《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蒙藏文化关系史略》、《文化人类学》、《蒙古国现代文学史》、《蒙古民间文学史》、《民俗学与蒙古民俗》、《蒙古宗教文学史》、《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史略》、《宗教学通论》、《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蒙古族宗教文化》、《社区概论》、《社会保障与救济》、《社会行政与社区事务》、《蒙古民俗文献研究》、《民族政策与宗教事务管理》、《民族学通论》、《北方古代民族与蒙古史》、《信仰民俗》、《蒙古民俗》、《生态民俗学》、《生态人类学》、《宗教民俗与宗教艺术》,以及《嘎玛拉研究》、《梅日更葛根研究》等近三十余门专业基础和专题课程,而其中的很多课程是在我校或我区我国首次开设的。他还应邀曾经到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讲学过。他曾经教授过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蒙古、韩、日、英、美、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等国家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等。
主要研究方向:
巴·孟和教授主要研究宗教学、民俗学、蒙古文学、蒙古民俗、文化人类学、文献学和社会学等学科。
巴·孟和教授是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国家,自治区两级级精品课程《蒙古民俗系列课》的主要讲授者之一。
业余爱好:
买书、读书、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及动物世界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