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在建校时的原政治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54年称马列主义教研室。1959年在马列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政治教育系。1962年政教系与历史系合并,马列主义教研室单设。1963年政史系又分为政教系和历史系,马列主义教研室又并入政教系。“文革”期间,教学工作中断。1971年,工农兵学员入校后,又恢复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1986年原德育教研室并入马列主义教研室,同时改称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下设教研室。1993年原思想政治教研部并入马列主义教研部,并成立党总支委员会。2006年11月24日在教研部基础上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成立的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二级学院,现设有党总支委员会;并设院务办公室(附设资料室);团总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民族理论教研室、国际问题教研室等6个教研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人才科学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承担着全校本专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根据国家教育部确定的课程方案,本科生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势与政策”等6门课,同时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2004年,获准增设“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2010年“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转至法政学院。先有6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2008年成为校级精品课程,2009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09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为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大教师积极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2005--2011年,学院承担了各类教学研究项目18项,其中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教育厅项目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1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2项成果获一等奖,8项成果获二等奖;并有1人荣获全区高校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005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编和参编自治区统编教材8部,其中6部为主编,适应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发展的需要,学院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研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
1996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马列主义教研部)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开始招生。2006年,我校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建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内蒙古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近现代中外关系研究、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族际政治与民族地区民主法制建设等7个研究方向,目前在校研究生44人。现有硕士生导师8名。
2005年以来,我院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200篇,独著和参编学术著作16部,主持和完成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规划项目;6项教育厅项目;30余项校级项目。其中有4项科研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二等奖,6项科研成果获三等奖,另有12项成果获得教育厅和校级科研奖励。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职工39名,专职蒙汉语授课教师35人,专职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和助教13人。4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共党员占全体专任教师的85%。
2005年以来,学院教师有4人获学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光荣称号,3人获爱岗敬业女教师称号,8人获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人获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2011年,学 院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动摇,广大教师将一如既往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师资队伍
1、丁龙召
丁龙召,男,汉族,1959年2月生,内蒙古达茂旗人。1983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7月中央党校“理论宣传干部研究班”毕业。1988至2000年任马列教研部副主任,2001至2005年任马列教研部主任,2006年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至今。 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任硕士生导师,2004年晋升为教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全国民族院校民族理论课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民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区高校“思政研究会”专家组成员。
在教学方面,为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讲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马列原著选读”、“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主编出版全区统编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获1997年内蒙古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内容建设研究”成果,获2009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科研究方向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有8篇论文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的《中国现代史》、《民族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民族问题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5种期刊,共10期刊物全文转发或摘登。参编教材和专著8部。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若干理论创新研究(09xmz002)”、在研主持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重点攻关项目“内蒙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NJZG08021)”。先后主持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内蒙古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问题研究(0306)”、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全国招标项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等2项课题,主持完成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其对策研究(06JZD0024)”子课题。
《对恩格斯一个著名论断的评析一兼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关系》、《论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等2项成果,分别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谁也离不开谁”思想的理论探源》2003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因素浅析》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浅论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两种形式(等三篇论文)”、“解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提纲》让民族政策真正深入人心”等2项成果,于2006年、2010年分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二等奖,“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获 2005年全区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入选内蒙古师大“三五工程”优秀学科带头人,2006年入选 全区意识形态部门首批“四个一批”理论人才,2006年被评为校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研究生导师”,2011年被评为学校“首批‘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学科带头人)”,曾先后4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2、哈斯塔娜
哈斯塔娜,蒙古族,1962年5月出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分配到内蒙古教育学院任教。2000年在职攻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硕士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随内蒙古教育学院并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工作至今。
1996年6月至今先后担任内蒙古教育学院马列教研部副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副主任、总支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支部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等职务。2001年晋升副教授, 2006年任硕士生导师,2010任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点主任。现任内蒙古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专科生讲授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过“马列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西方哲学史专题”等课程。
在科研方面,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全区统编教材和专著4部;参与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3项、主持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主持完成内蒙古教育厅课题1项。科研成果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成果奖两次。
3、 王志义
门里牟,原名王志义,1956年3月12日生(阳历4月22日星期日),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人。1981年毕业于包头师范学校英语专科班(现包头师范学院),1995年后本毕业于内蒙古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199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部哲学硕士毕业,并获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86年7月至1988年6月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团委、学生处干事,1988年6月至1990年12月任教育系助教,1991年至1992年任思想政治教研部讲师,1993年任马列部德育教研室主任、1998年任副教授。2006年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晋升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第一部专著《人才学基础》1-4编合订本1986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于1987年荣获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89年荣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发展成才奖。《现代化人才培养必须从幼儿园开设外语课入手》,刊载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国科学院汉语、世界语对照版),1995年荣获中国教育学会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实验教材《幼儿英语》1—8册,4盘带,200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该成果荣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二等奖。《做人创造成才》丛书200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合著)。《诺贝尔奖百年大典》1-5卷,2002年由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合著)。博士论文《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研究》2006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获奖。1996年被评为首届内蒙古师范大学双十佳,首批三五工程学术带头人。《人才学》1-5卷即将问世。其成果先后有20多家报纸、杂志、史书、辞书、传记、电台、电视台介绍。
4、特木勒
特木勒,男、1960年生、内蒙古科左后旗人。1983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1982年至1983年在内蒙古党校进修民族理论专业,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并留校担任“民族理论”,“法学概论”,“大学生思想修养”等课的教学工作,1992年晋升为讲师。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至现在先后给全校蒙语授课生讲过“民族理论”,“法学概论”,“大学生思想修养”等三门本课生的理论课。此外,也担任过学校办的各种成人和自费生的“民族理论”,“法学概论”,“刑法”,“民法”,“婚姻法”等课的任务。
二、科研方面
1.“关于民族语言的发展问题”.5000字,内蒙古党校《理论研究》.1987年第一期。‘
2.“论坚持民族语言平等问题”,6000字,全区民族教育文集.1987年第一集。
3.“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5000字,《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一期。
4.“如何使用少数民族教育的概念”,5000字,《蒙古学研究》1992年第四期。
5.“蒙语与思维的关系”6000字,《内蒙古师大学报》1992年第二期。
6.“论人的价值”5000字,《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年第二期。
7.“论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6000字,《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二期。
8.“如何发展牧区民族教育的几个问题”5000字,《内蒙古师大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二期。
9.“论蒙古族思想意识发展中的宗教影响”6000字,《内蒙古师大学报》1998年第二期。
10.“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个发展过程之我见”5000字,《内蒙古师大学报》1998年第二期汉文版。
11.“如何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5000字,《蒙古学研究》1999年第三期。
12.“论成吉思汗(大扎撤)的法律思想”6000字,《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年第二期。
13.“论成吉思汗(大扎撤)的洁律思想”2001年选为《蒙古秘史》,多视角研究论文集6000字。
14.“如何正确认识素质教的概念”5000字,《内蒙古师大学报》2002年第三期。
15.“提高学生素质之我见”5000字,内蒙古师大学报》2002年汉文版第六期。
16.“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450字《蒙古学研究》2004年第一期。
17.“论成吉思汗的依法治国思想”5000字《内蒙古师大学报》2007年第一期。
三、教材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主持编译(节一章列第七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参考书(编写第五章,第六章)。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3.“法律基础课指南”(编写第四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4.“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编译(第一章.第五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5.“大学生思想修养导论”副主编(编写第七章.第八章)。《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
6.“法学概论”副主编(编写第三章.第五章)《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
7.“民族理论讲解”主编(编写绪论.第四章.第五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8.“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主持编译(绪论.第五章.第十三章)《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出版
9.“法学讲解”主编(编写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lO.“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经济卷,参编者(国家“十五”重点科研项目)《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社。
11.“法学概论”,主编(编写第二章,第八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12.“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主持编择(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主编(绪论.第一章.第八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14.“蒙古族民俗百料全书”,精神卷,参主编者(编写民族风俗习惯)《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国家“十五"重点科研项目。
15.“蒙语授课多媒体课件制作民族理论研究”校级科研项目。2004年,独立完成。
16.“蒙古学百科全书”哲学社会思想史卷,参编者(编写法学思想史,国家“十五”重点科研项目),《民族出版社》2008年出版。
四、获奖情况
1.1996年《大学生思想修养导论》教科书获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副主编。
2.1999年《法学讲解》教科书被评为全国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文字优秀教材三等奖,主编。
3.1999年《大学生思想修养与论》教科书被评为全国大中学院校的数民族文字优秀教材二等奖,副主编。
4.2000年“蒙古族思想意识发展中的宗教影响”论文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
5.2001年“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我见”论文被评为中国优秀新成果通报奖。
6.2003年“何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概念”论文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第三届民族教育科研成果参等奖。
5、达布希拉图
达布希拉图、男、蒙古族、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0年11月24日出生、内蒙古正蓝旗人。199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现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在教学工作方面,先后为我校成人后期本科班、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用蒙汉语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民族政治学》、《内蒙古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等课程。在科研工作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内蒙古自治区统编教材2部、主编辅助教材1部;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1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