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占地757亩。现设有13个教学与研究机构,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学7个专业。同时拥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8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现有教工740人,专任教师485人,全日制本科生7442人、硕士研究生832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中文体育类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81万册。学校与美国、法国、丹麦、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5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等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118枚,奖牌281枚。学生运动员代表中国队连续参加了第18—22届冬奥会,包揽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金4银3铜共8枚奖牌。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跆拳道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至此,学校成为国内唯一一所自主培养的运动员在冬、夏两个奥运会上都夺得金牌的高校。
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技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体育专业综合性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结合东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地域特色,针对冬季奥运会项目进行科研攻关服务。
学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学术平台搭建和体育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目前,学校正在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办学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应用型高等体育院校,为实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体育大学目标而奋斗。(数据截至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