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汉大学
江汉大学是一所公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拥有全职院士的省属高校。
学校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市,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幵发区三角湖畔,总占地面积2114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这里湖山环抱,水天一色,是理想的学习园地。2019年软科最好大学排名213名。
认识江汉大学
学科门类齐全
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18个学院,73个本科专业。拥有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涉及69个二级学位点。学校为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8个省级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7门省级精品类课程。目前,学校已经启动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工作。
办学定位明确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将学校建设成为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和水平相适应、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以柔性和全职引进并举方式聘请一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实现各学科高层次人才全覆盖。拥有专任教师1155人,其中正高188入,副高450人。有全职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楚天学者25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产业教授” 3人、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省市政府专顼津贴及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7人,一批专家学者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及其专顼计划、武汉市“213人才工程”“十百千人才工程”。
科研实力倍增
学校建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 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设有交叉学科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系统生物学研究院、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武汉研究院等校级科研机构50个。近五年,获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主持国家基金项目98项(其中自科基金84项),各类科研经费累计7.3亿元。参与国家支撑计划、“973 ” “ 863”计划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7900余篇,其中SCI、SSCI、El、CPCI-S收录1572篇次,出版各类著作、教材298部。获科研奖励114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9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获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441项,其中发明专利197项。实施10余项专利技术成果转让,金额800余万元。组建6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学科性公司,其中武汉国力通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江汉学术》被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江汉大学学报》获全国人文社科学报三十佳学报称号。
教学设施先进
学校现有教学实验中心(室)35个, 分室120余个,可开出实验项目3548项, 每学年完成120万人时数的实验任务。有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数达37037台件,总值4.8亿元,生均设备值2.68万元。 投入1.8亿新建的工程训练中心每年可接收4000余名学生进行工程训练。
图书资源丰富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0850平方米, 有26个阅览室,3770个阅览座位。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03.1 0万册,电子图书3471806册,电子期刊1361631册,中外文数据库230个。拥有全封闭中央空调系统,酷暑寒冬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体育场馆设施齐全
现有运动场、馆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中,多功能体育馆18000余平方米,内设篮球、体操、健美操、健身、瑜伽、跆拳道等场地,小球馆1 7000余平方米,内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各类体育功能房,室外体育场地有3片标准田径场(足球场)、37片篮球场、21片排球场、15片网球场。建有一个占地30000平方米的高尔夫训练场,有36个打位、3个果岭。还有110米的室内田径跑道,充分保证了学校教学、运动队训练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男子排球比赛将在我校体育馆举行。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学校以“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立足学校实际实施学分制改革。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逐步形成了“三三”制学分管理运行模式,选课实现了预选、正选和补改选的“三选”模式,修读实现了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的“三跨”模式,管理实现了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课堂、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的“三自”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专业主修—辅修—双学位一体化的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样化,双元制、产业计划、专业综合改革平台、校校合作培养、国际化培养等模式已成为人才培养常态。学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扶持创新创业学生团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学科竞赛与科研。从2019级新生开始,江汉大学拟在全校选拔优秀学生,组建2-3个不同类型菁英人才培养实验班。实验班实行“一班一策”方式,集聚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高水平、个性化培养。
国际化步伐加快
学校致力于国际性人才培养,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师资队伍、课程安排、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目前,学校已与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爱尔兰、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项目,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合作举办中外合作本科项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新西兰IGQ国际高尔夫学院合作举办高等专科教育项目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运动员/教练员)。还与诸多国家建立有交换生、联合培养、短期修读、海外游学、海外带薪实习等合作项目。建有全球首个友好城市孔子学院。同时,学校聘请了大量外籍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每个学生都可享受到外籍教师的授课。
教学质重稳步提高
近两年,从学业可比较成绩来看,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为90%,英语专业四级一次性平均通过率77.4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0.08%),法学专业全国司法考试成绩平均通过率为50.5%(全国平均通过率不到8%)。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达到1 100余人次,如: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二三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一等奖,2017中国(陵水)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男单冠军,2018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19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一等奖等。2019届园艺专业本科毕业生田广梅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研究论文被世界四大名刊之一的《美国科学院院报》收录,并参与申请8项专利,被北京大学直接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直博生)。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学校以“精品化、规范化、阵地化”为准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守望星园——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三五学雷锋志愿活动”、“江大园关爱老人”志愿活动、“武汉地铁志愿者”等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号召,积极学习雷锋精神,扩大学校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影响力,160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志愿活动之余,加强大学生精神建设也必不可少,“清源之秋”读书节活动、“老少共读长征故事”、“世界读书日”活动等丰富了学生在校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读书看报率,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培养了大学生读书的好习惯,打造起“书香校园”。
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校园除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还有多样的体育活动。校园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在带动全校气氛的基础上还为当代大学生强身健体做出贡献,让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社团嘉年华”、“百团大战”在活跃校园气氛方面功不可没,多种形式的社团招新和社团风采展示展现了江汉大学的活力,119个学生社团汇集在一起点亮了江汉大学的光芒。“未名音乐节”、“啦啦操大赛”、“K歌大赛”、“国际文化节”、“冬至饺子节”、“趣味运动会”等学生会特色活动也为全校师生带来了欢声笑语。
江汉大学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面向武汉、走向全国。“榜样的力量”品牌响亮,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感动江大人物”荣获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学习生活环境温馨
按院系相对集中的原则安排住宿,所有学生全部住在校内南北两区,共有26栋本科生宿舍,分为4人间和6人间,每间宿舍配备独立的空调、卫生间和洗漱区。为了给新生创造一个适应集体生活、锤炼艰苦意志的环境,一年级新生居住6人间,其他年级学生居住4人间。学生食堂安全放心、美味多元。全校共有6个学生食堂,菜肴琳琅满目,食品干净卫生,地方特色汇聚,各地风味交融,入选“舌尖上的武汉”排行榜前十。校园环境美丽靓洁、学生生活幸福美好。校园河湖联通,碧波荡漾,荷塘月色,树木葱葱,清源河侧听水流潺潺,文化桥令人流连忘返;出行交通便利,地铁、公交车直达学校,地铁三号线、六号线通达武汉三镇;步行十五分钟就可到达万达广场和武汉体育中心,观看国际体育赛事、明星演唱会;信息化服务如火如荼,校园网和WIFI覆盖全校,全国高校首家“无人超市”入驻校园。
奖助贷学金制度完善
我校制定了优秀学生奖励办法,设置了多项各级各类奖学金,其中校长奖学金10000元/人•年,国家奖学金8000元/入•年。2018年获各级各类奖学金的在校生人数近6000人,超过在校生人数的1/3。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具体标准在每生每年2000-4000元范围内确定,共分为3档;201 8年全校共4458人次获国家助学金。学校积极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学生勤工助学每人每小时12元。国家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对象为户籍在已经开通生源地助学贷款省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贷款额度为每人每学年最高8000元,学生在生源所在地办理。
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狠抓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遵循“为了每一位毕业生的终身发展,做毕业生满意的就业工作”的理念,坚持把就业工作贯彻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校院两个层面、师生两支队伍,校友会理事会两个平台、校企校政合作两个模式的作用,加强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实习一体化的平台与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的就业服务指导。近几年来,基本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总就业率达到93%,超过全省高校平均水平。第三方数据公司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1 7年应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51 1 3元,高出全国非“211”本科院校903元,毕业生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